第6章 順勢而為,讓小米站在風口上(1 / 2)

第6章 順勢而為,讓小米站在風口上

雷軍受到兩本書的影響最大,除了那本在武漢大學圖書館看到的點燃了他IT夢想的星星之火《矽穀之火》外,另一本是他在退隱江湖後看到的《異類》。

在《異類》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加拿大一個青少年冰球隊中的明星少年大部分出生於4月份之前,也就是說4月份之後出生的人,在加拿大玩冰球基本不可能成為明星。究其原因,實際上和冰球聯盟的報名時間有著很大的關係。加拿大冰球隊的少年入選標準是在當年1月1日滿9歲的青少年能入選少年隊,如果出生稍晚,就得再等上一年。這樣一來,接近10歲的孩子在體能上肯定比9歲的強。因此,這些明星球員多出生於1、2、3月。

在美國的IT界,也存在這樣的現象: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1955年出生,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1955年出生,穀歌CEO埃裏克·施密特1955年出生。這是因為1955年前後正是計算機革命的時期,如果你出生太早,就無法擁有個人電腦;如果出生太晚,計算機革命的好機會又被別人占去了。

就像那些加拿大冰球隊的明星球員一樣,出生的時間成為偶然中的必然,縱然體力再好也沒有用。所以,想在美國的互聯網行業大有作為,如果是1954年出生,太老;而如果是1956年出生,又小了一點。雷軍認為,這可能就是人們所說的“時勢造英雄”,85%是靠運氣的。

而雷軍一度是不服輸的。其實中國的軟件業生態非常糟糕,行業裏甚至曾有“微軟到處,寸草不生”的說法。金山本來起步晚,而且剛起步又差點被微軟這樣的行業霸主扼殺在搖籃裏,好不容易在夾縫中生長起來,還沒有占領多少市場,盜版又鋪天蓋地地發展了起來。

在很長時間裏,金山就算陷入“前有微軟、後有盜版”的困境,也堅持死扛民族軟件旗幟。那時的雷軍相信:不怕苦,不怕累,人定勝天。但互聯網的車輪摧枯拉朽的態勢轟然而來,這是任何人憑努力都無法改變的。尤其到金山後期,一些人和事強烈地刺激著他,讓他不由得去思考為什麼,這時的他才逐漸意識到成事,尤其是成大事,也有一定的玄機,那就是“順勢而為”。

其實,雷軍已經看到太多互聯網公司在短暫時間內成功,1998年前後進入互聯網的那一批創業者,不管是張朝陽、丁磊還是馬化騰,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成功。他們從創業開始到公司上市,最長的也才用了3年時間。這比起金山從1989年誕生到2007年上市用了近20年的時間簡直是天差地別。對此,雷軍也曾感歎“在鹽堿地裏種草,不如在台風口放風箏”。

雷軍曾經研究那些互聯網公司從創立到成功之路,發現他們也許奮鬥經曆各有不同,但是有一點無疑是一樣的,就是他們選對了陣地。其實在同期,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高科技公司就是互聯網企業,不管是之前的雅虎還是後來的穀歌,總之互聯網才是最適合創業的地方。

雖然雷軍是少年成名,一入互聯網江湖就勢不可當、名聲大振,他帶著金山做軟件、做遊戲、做電子商務,把每個項目都做到細分領域的前幾名,但是,當人們看著金山非但成不了全球IT業的一流公司,連IPO都要苦戰8年,也就不斷有人問雷軍:“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如你都能成功?”

據說,類似的話一直刺激著雷軍,甚至成為他心中解不開的結。到後來,雷軍對金山的商業道路、價值體係的懷疑也越來越強烈。回顧自己在金山16年的風雨曆程,雷軍感慨萬分。當他致力於金山軟件開發時,吹著東風的是互聯網。站在這個風口上,很多小草一樣的小公司幾乎一夜之間就長成了參天大樹。卓越網夭折時,互聯網的台風吹得正強勁,而雷軍不得不繼續為軟件公司的上市而日夜煎熬。

實際上,在金山的16年,雷軍就像是推著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有一半時間為了上市目標苦苦攀登。這是個異常艱難的過程,他勤勉、努力,但換來更多的是人們同情的眼光。到最後,苦心經營的金山雖然上市了,但是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行業,它依然擺脫不了被邊緣化的命運。而為了金山竭盡全力的雷軍,早已身心俱疲。

離開金山後,雷軍開始反思自己。他是這樣說的:“我反思的起點是卓越。賣掉卓越對我是個很大的打擊。有半年的時間,我非常痛苦,有賣兒賣女的感覺。互聯網來了,不做互聯網就OUT,巨大的危機感促使我動手做卓越。先是作為金山一個業務部門試一試,等到我完全想透要做電子商務的時候,金山董事會不同意……人在痛苦中才會思考,我思考的結論是要順勢而為。要順勢而為,就要做移動互聯網。”

雷軍也一直認為蘋果的巨大成功正是基於順應了移動互聯網這一時代潮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不再簡單的隻是一部手機,而是更像一台掌上電腦。傳統的手機廠商因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仍舊在傳統手機的概念中大做文章,被最早察覺出變化並順勢而為的蘋果迅速打敗是很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