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活用文言素材寫作篇1
本章版塊 為【詩詞素材】 【名師釋讀】 【活學活用一點通】
《給孩子講點美麗詩詞》 《初中生活用課本文言文作文》
一、活用精品詩詞素材
1《關雎》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名師釋讀】
棲息於河州中的關雎鳥兒不停地叫著,似乎在訴說文靜美麗的女子,是所有男子心目中的最佳配偶。長短不齊的荇菜在河中搖擺,就像男子思念姑娘,日夜向往。向往而又得不到,半夢半醒都在相思。想呀想呀,翻來覆去難入眠。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要去摘采,我想彈琴鼓瑟,去親近她。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還要挑選。我真想鼓樂之禮,把她娶回家。
【活學活用一點通】
這首古老的詩歌之所以能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一方麵是因為作者懂得用身邊的景色、草木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麵就是因為它所抒發的情感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是人之常情。我們寫文章,盡量少去寫那些詭異、奇幻的東西,越是能被普通人接受的情感,越容易引起共鳴。
【滿分範文】
一根有思想的蘆葦12-105
課本,我的精神食糧12-107
2《蒹葭》詩經(節選)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名師釋讀】
蘆葦長得碧色蒼蒼,深秋的白露已經結霜了。我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尋她,道路危險漫長。順流而下去尋她,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活學活用一點通】
這首詩中的“伊人”到底是誰,我們並不知道。他也許是詩人,也許是好朋友,也許是心上人,也許是想象中的神仙。總之,都讓這個寫詩的人感到若即若離,若遠若近。
有時候,成功也就像一個伊人,你苦苦地追求,卻總是得不到,在你心灰意冷的時候,它又突然出現在你的眼前。本詩歌素材可適用於談“成功”“奮鬥”“追求理想”等話題的作文。
【滿分範文】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12-112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12-111
3《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名師釋讀】
登上碣石山眺望蒼茫的大海,水波洶湧澎湃,山島聳立在水中。山島上有的樹木茂盛,各種各樣的花草也都生機勃勃。水麵上吹起蕭瑟的秋風,波浪就此湧起。太陽和月亮、銀河和星辰都好像出自大海。真是幸運,做一首詩歌來表達誌趣。
【活學活用一點通】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裏用的是互文的手法,其實表達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分成了兩個短句,可以相互補充說明。互文這種手法常見於古詩中,主要是為了增強文章的氣勢,突出語言上的美感。我們在作文中,也多適當運用這種手法,使文章讀來帶有一定的詩韻。
【滿分範文】
誌當存高遠——《觀滄海》改寫12-120
年少不是借口——寫給爸爸的一封信12-118
4《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名師釋讀】
在人們聚居的地方生活,卻沒有車馬的囂喧。你問我怎樣做到的,告訴你那是因為我心靈清遠,周圍也就自然安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那遠處的南山悠然映入眼簾。夕陽西落,景色正好,鳥兒結伴歸巢。這景象中有多少滋味要表達,但我話到嘴邊,又忘記了如何表達。
【活學活用一點通】
抒情手法,常見的做法是醞釀景致,在合適的背景中抒情,陶淵明在這裏是另一種嚐試,他不是將情寫在紙上,而是將情蘊含在每一個字裏麵。詩名《飲酒》,詩文中卻沒有一個“酒”字,仔細讀來,通篇都是半醉的酒意。“而無車馬喧”,是在說他已經忽略了身邊的喧囂了;“心遠地自偏”,這分明是微醉朦朧的景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最佳,這是喝酒時的情境,最末“欲辨已忘言”,真是達到了酒酣微醉的幻想境界了。就是陶淵明式的抒情的方式。當你嚐試用這用獨特的方式,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文章字裏行間時,你會發現文章有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獨特表達效果。
【滿分範文】
告別——一種膽魄12-126
生命的芬芳12-126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名師釋讀】
遼闊的三秦大地護衛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即將離別時,我不由得生出無限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四處奔走的遊子。人世間隻要是誌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活學活用一點通】
一般說來,人們在同自己的親戚、朋友離別時,心裏總是難過的,有的甚至流下眼淚來。但是,王勃詩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二句別開生麵,用自然樸實的語言,樂觀的態度,似乎在勉勵友人,其實也是在勉勵自己。而詩中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二句則是由曹植的《贈白馬王彪》中“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一句脫化而來的。但是人們不得不承認,相比曹植原句,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沾巾”,體現了兒女哭泣擦淚之態,“歧路”更加深了悲傷的氣氛。讓人覺得分別的人就在眼前一樣。這也提醒我們在寫作練習中,注意借鑒前人的東西,但一定要有所創新,爭取突破。我們可以借用化用一些詩句,也可以在作文中引入古人的一些典故和意象。甚至可以進一步發散思維,跨越古今,與古人暢談天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