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真沒想到催眠這麼簡單(1 / 3)

第2章 真沒想到催眠這麼簡單

催眠本身一點都不複雜,隻是因為人們對它缺乏了解而與之保持著距離。事實上,催眠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人們可以通過很多辦法進入催眠狀態,從而讓外界的信息瞬時或持久的進入深層大腦。但是催眠並不能直接改變人,隻是它能讓人保持長久穩定的、最有利於進行改變的狀態。

催眠不是什麼奇怪的魔法

如果你去問100個催眠師,催眠的準確定義是什麼,那麼你可能會得到多於100種的答案,但無論如何,他們不會說催眠是什麼魔法,隻有舞台催眠師在故弄玄虛時才會這麼告訴你。

對於催眠到底是什麼,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人們通常使用的有關催眠的定義是用來描述催眠是如何被導入的,而不是具體去解釋什麼是催眠。現在有一個簡短而廣泛的催眠的綜合定義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它涵蓋了催眠的所有要點:催眠是一種注意範圍被集中縮小的狀態,在該狀態下,建議性和暗示性可以被極大地提高。

催眠是以人為誘導(如放鬆、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其特點是受催眠者自主判斷、自主意願行動減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在催眠過程中,受催眠者遵從催眠師的暗示或指示,並做出反應。催眠的深度因個體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師的威信與技巧等的差異而不同。催眠時暗示所產生的效應可延續到催眠後的覺醒活動中。以一定程序的誘導使受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的方法就稱為催眠術。

催眠術在中外民間源遠流長,近一、二十年來,隨著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理、社會、心理這一新的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和健康的影響日益受到重視,又給了催眠術新的評價和新的地位,使它又有了新的發展。

根據不同的施術方式、時間和條件,催眠術的種類劃分也很多:

比如,按施術者來分:自我催眠、他人催眠。按暗示條件來分:言語催眠,即運用語言進行暗示;操作催眠,是運用行為、動作、音樂或電流等作為暗示性刺激,達到催眠狀態。按意識狀態分為覺醒時催眠和睡眠時催眠。按進入催眠的速度分為快速催眠和慢速催眠。按受術的人數分為個別催眠和集體催眠。按距離又可分為近體和遠離,後者如電話、書信、遙控催眠。按催眠程度可有輕度、中度和深度。

由於催眠術離不開暗示的方法,所以又可稱為暗示催眠術,做為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故也叫暗示催眠治療。

打開潛意識,催眠是鑰匙。

潛意識理論弗洛伊德提出的重要理論,它也被人形象的稱為“冰山理論”。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的奠基人,潛意識理論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理論之一。這個理論本來隻用於心理學領域,後來卻廣泛應用於曆史、文學、影視、美術、醫學等等方麵,在催眠理論裏,潛意識理論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隻有弄明白了潛意識理論,才能夠真正懂得催眠的原理。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就像海麵上的冰山,在水麵上露出來的隻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處於水麵之下。水麵上的就是我們能意識到的,叫意識,水麵下的z是我們不能意識到的,叫潛意識。同時在這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前意識,如同冰山與水麵交界的那部分一樣,前意識遊離於意識與潛意識間,可能轉化為意識,也可能轉化為潛意識。

這三個層次組成一個動態心理結構,它們始終處在相互滲透、流動變化之中。如果三者處在協調平衡狀態,那麼就是正常人的心理結構,具有常態的性質。如果三者處在不平衡的紊亂狀態,那麼就是非正常人的心理結構。

潛意識是整個心理活動的大部分,每時每刻都在追求著滿足。它是人的本能衝動、被壓抑的欲望和本能衝動的替代物的貯藏庫,它不受客觀現實的調節,而是由自己的本能來決定的。在一定條件下有一部分潛意識會進入意識,另外一部分則永遠不能被察覺。潛意識對人們的行為和思想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弗洛伊德非常看重潛意識的作用,他認為潛意識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人的發展,所以他把精力主要用於對人的潛意識的研究。他的這種認識曾被歐美許多學者運用和發展,成為精神分析學說的基本概念。

潛意識作用說指出,催眠現象的原理在於催眠師設法減弱了受催眠者的意識作用,使受催眠者的潛意識部分被打開,使受催眠者的潛意識由此接納暗示。也就是說,在催眠狀態中,受催眠者被動地接受暗示,主要是其潛意識對催眠師的暗示進行感應,所以沒有自覺性與自主性,完全聽從於催眠師的命令。若在清醒狀態,意識作用占主導地位,潛意識被壓抑下去,則不再感應暗示。

恍惚,一種妙不可言的感受。

我們常在電影電視裏看到這樣的畫麵:在催眠師對受催眠者進行催眠後,受催眠者似乎變得精神恍惚,仿佛是在夢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別小看了這種看上去像夢遊的恍惚狀態,它可是催眠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一個人被催眠師施加催眠後,被催眠的人開始意識一般都非常清晰,甚至比一般情況下更加清晰。在催眠的過程中,我們大腦的注意力隨著催眠師的操作慢慢變得高度集中,注意不到其它的事情,我們慢慢開始擺脫自己的意識對大腦的束縛,逐漸開始接受催眠師的指令。在這個時候,我們感覺自己的大腦似乎不是很清醒,似乎陶醉在另一個世界裏。

實際上,這是催眠中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受催眠者在催眠狀態下的這種身心狀態也被形象的被稱為“恍惚狀態”。又因為這種恍惚狀態是催眠時產生的,為了與其他的恍惚狀態區別開,它又被稱為“催眠性恍惚”。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進入恍惚狀態,比如上課時神遊天外,老師提問你都沒聽見;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等朋友,無聊中開始做起了白日夢,朋友喊你半天,你卻沒有任何反應——這些都是恍惚狀態,隻不過這些狀態都是自然條件下不自覺進入的,而催眠性恍惚是催眠條件下催眠師誘導產生的。

恍惚狀態是一種妙不可言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通常能獲得輕鬆愉快的感覺,這種輕鬆愉快的感覺是由身心放鬆產生的,催眠性恍惚更是如此。催眠師常會給我們“全身放鬆、深呼吸”等等之類的暗示,在暗示下我們的身體會進入到一種很輕鬆的狀態,身體的輕鬆帶來心理的放鬆,大腦便會很自然的逐漸進入恍惚狀態;在催眠師的進一步暗示下,我們的恍惚狀態會更加加深,輕鬆感也會越來越強烈,甚至讓你不想從催眠中蘇醒。

在我們進入催眠性恍惚後,我們不想做什麼事情,也不願意去想問題,大腦會放鬆警惕,充分享受這種輕鬆感。如果催眠師什麼都不做,我們也會什麼都不做,慢慢的轉入睡眠狀態或者醒來。這種狀態是一種很被動的接受指令的狀態,這也就是催眠性恍惚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恍惚狀態的最大不同之處。

催眠的本質無非是心理暗示。

眾所周知,在清醒的狀態下,暗示會對我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實際上,在催眠狀態下,暗示會更加容易地進入人們的潛意識領域,並且具有更加強大、更加持久的作用。催眠治療正是利用人們的這種受暗示性,通過不同的暗示來引導人們進入一種非常放鬆、舒適的催眠狀態,並且使人們在這種狀態中產生深刻的心理狀態變化,使人們感覺或者行為的一部分從意識當中分離出去,而在無意識當中進行記憶,並且這種記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這時給予受催眠者某些積極、正麵的暗示自然就會對人們的身心健康起到很好的調整作用。

心理暗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它是使用一種較為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們的心理及行為產生影晌。無論是他人暗示還是自我暗示,都會給人們的身體與心靈帶來巨大的影響,積極、正麵、主動的心理暗示可以調整、糾正與改善被擾亂和被破壞的身體狀態、心理狀態以及行為模式,而消極、負麵、被動的心理暗示則會破壞機體的生理功能,擾亂人的心理及行為。下麵的這兩個案例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案例一:

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來到一所學校,隨意進入了一間教室。在表明自己的身份之後,他們隨機選擇了一些同學,並且宣布這些同學是天才,未來一定會取得好的成就,然後心理學家們就離開了。事後,他們進行跟蹤調查,發現被宣布是天才的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在這幾個月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於是他們重新來到這所學校,又宣布另一些學生是天才,未來一定會取得非常好的成就。結果,和上次一樣,另一些被宣布是天才的學生們,也出現了學習成績提高的現象,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