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魯迅(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魯迅一生寫有大量雜文,創作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一係列中短篇小說,對文學和曆史也作研究。他揭示傳統社會的“吃人”本質和現代社會的種種隱症。二十世紀的中國作家,沒有誰像魯迅這樣給後世造成巨大影響。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對中國現代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和所做出的貢獻,是舉世公認的。

人生追求

1881年9月,魯迅出生於紹興周氏家族。周氏家族有綿延八百年的曆史,曾是紹興望族。

嘉道以後,由於“族中多效奢移奢侈(shē chǐ):花費大量錢財追求過分享受。,遂失其產”。到了魯迅出生的時候,周氏家族已經敗落。

魯迅小時候並不愛寫字。除了書房裏的“例行公事”外,既看不見他習字,也看不見他考究考究:研究字帖,家裏字帖本來倒是有一些的。他幼時很愛畫,放學的時候就去買畫譜畫譜:畫帖。他把過年時所得的壓歲錢,都拿去買畫譜了。他向書坊要了目錄來,看有什麼可買的,如《海仙畫譜》、《海上名人畫譜》等等,買了許多,當然,並不是怎樣好的版本,無非木刻或石印的。買來以後,大都用絹線釘過,因為書坊店裏釘的不好,往往容易脫線。他還常常改換封麵,封麵照例用栗殼線。看畫譜的時候常常在晚上。母親房裏有一頂四仙桌,晚飯後,他揩幹淨桌子,搬出畫譜來,一張一張翻開來看。翻時很仔細,先看指上有無墨跡或是否髒。他最恨翻時用中指或食指在書頁上刮過去,使左下角翹起來,再拿住它,翻過去。因為紙麵上就留有一條指甲刮過的痕跡了。他總是用指頭拿書頁折縫上方印有一條闊墨線處去翻,因為不會弄髒。看了,又放到母親床邊的一隻紅色皮箱裏去。這皮箱裏並無衣服,藏的都是他的書。因為木板的書箱蟲子容易進去,所以放在皮箱裏,蟲進不去。書當然放得很整齊,大空處放大書,小空處放小書,縫裏插些小包樟腦,以防蠹(dù)蟲蠹(dù)蟲:咬器物的蟲子。來蛀食。

不但愛看畫譜,而且還喜歡畫,有一時期是用荊川紙,因它薄而透明,映在畫上描繪。他用尖細的小狼毫筆。描下許多小說上的繡像。

還有一件課外工作,即書房以外的活動,是抄書。他也很喜歡看講草木蟲魚等的書。

魯迅小的時候,玩的時候非常少,糊盔甲,種花等,可以說玩,但也可以說不是玩,是一種工作。關於玩,大概下雪的時候他也打鳥,也玩鬥馬,就是玩紙折的馬,二人相對吹去,被撞到,後退的算輸。

1898年5月,魯迅離開紹興前往南京求學。他報考水師學堂,是因為叔祖周慶蕃在學堂任漢文教習兼管學堂監督,叔父伯升也早就在學堂就讀,因此有所依托依托:依靠。,祖父也容易同意。

魯迅在水師學堂試學三個月後,由於二班無缺額,補入三班,分在機關科,即輪機班。江南水師學堂是洋務派創辦的西式學堂,學科共分為漢文、洋文兩部分,一星期中五天上洋文,一天上漢文。洋文中包括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等中學課程,以及駕駛、管理各種專門知識。但魯迅在這裏隻學了半年,十月中回家時,便已經退學了。退學的原因,是對教學方式及校風日益反感。

1902年,魯迅由江南督練公所派往日本留學。3月29日乘“神戶丸”從上海啟程,4月4日到達橫濱。

魯迅到東京後,先在弘文學院速成普通班補習。弘文學院是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嘉納五治郎在1899年創辦的,1902年1月剛剛改為弘文學院,院址設在東京郊外的巢鴨。

1902年4月,魯迅由弘文學院畢業。同年9月,轉往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

但1906年初,魯迅就離開了仙台。他離開仙台時,未辦理退學手續,也未告知任何人。

魯迅後來在說明自己放棄學醫、離開仙台的原因時,還提到過著名的“幻燈事件”。他在《〈呐喊〉自序》裏說,每次細菌學課結束,如果還有時間,教師便放幻燈片給學生看。“其時正當日俄戰爭的時候,關於戰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多,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看我那些同學們的拍手和喝彩喝彩:大聲叫好。。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看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卻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被綁著的是替俄國做軍事偵探的,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lú)頭顱(lú):人的頭。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jiàn)賞鑒(jiàn):欣賞鑒別(多指藝術品)。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據說看到這一場麵時,周圍的日本同學都呼喊起“萬歲!”從這以後,他開始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zhuó)壯,也隻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因此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

在這期間,魯迅已開始籌辦籌(chóu)辦:籌劃辦理。《新生》雜誌。在放棄學醫後,致力以文藝改造國民的精神,是魯迅離開仙台時的設想。二十多年後,他在《〈呐喊〉自序》裏說:“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魯迅說:“我決計要學文藝了。中國的呆子,壞呆子,豈是醫學所能治療的呢?”從魯迅以後的經曆看,這個最終讓他離開仙台的理由,也的確成為他一生的轉折。

1909年8月,他啟程回國了。他來日本已經八年。初到日本時,他還堅信科學和實業可以救國;八年後,他不但認為科學和實業不能救國,而且文學救國的希望之路也充滿艱辛。

1912年5月,魯迅由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推薦去民國政府教育部任職。

隨著軍閥混戰局勢惡化,北京學界紛紛離京。1926年6月,經林語堂介紹,他接受廈門大學之聘,任國文係教授和國學研究院教授。

後來又曾去廣州任教,但最終是到了上海。

1930年之後,魯迅開始在上海從事革命文學活動,成為左翼文壇的領袖。

他在上海同共產黨接近後,政治壓力就接踵而至接踵而至(zhǒnɡ):形容人多,接連不斷地來。。

1930年3月,他獲知自己被浙江省黨部通緝通緝(jī):公安或司法機關通令轄區搜捕在逃的犯人。,首次往內山書店避難。因此在這以後,他在上海的生活就轉向“半秘密狀態”。

不過,作為左翼文化的領導人,他不可以總是蟄伏蟄伏(zhé):在此借指蟄居,像動物冬眠一樣長期躲在一個地方不出頭露麵。在租界裏,過一種秘密生活。這不符合他反抗的性格,也不符合共產黨方麵對他的政治期待。在必要時,他也要參加各種公開的政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