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3 / 3)

1867年12月的一天,馬克·吐溫到一家大飯店去見查理一家人,查理的父親是個煤礦老板,是紐(niǔ)約市的大富翁。吐溫終於看見了查理的姐姐奧(ào)莉維亞,她長著一雙明亮的黑眼睛,一頭烏黑柔順的長發,臉龐白淨可愛,身材不高,穿一件繡花的長裙(qún),顯得文雅大方。

奧莉維亞22歲,6年前的冬天。她在冰上溜冰,摔了一跤,使她半身癱瘓癱瘓:由於神經機能發生障礙,身體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喪失運動的能力。,在那以後的兩年中,她成了一個臥床不起的病人,經過好幾個大夫的醫治,終於能走動了,但她的身體仍不太強健,家裏的人都把這個脆弱的姑娘當病人一樣對待。

查理一家人熱情地招待了吐溫,邀請他一起到高級餐廳裏進餐,吐溫高興得有點頭暈,他對美貌純潔的奧莉維亞一見鍾情。32歲的馬克·吐溫在十年前當領航員期間曾經和一個姑娘戀愛過,後來因為姑娘的父母反對而分手,從那以後,他再也沒談戀愛,直到今天看見奧莉維亞,他才再一次墜(zhuì)入情網。

這個夜晚過得太快了,剛和查理一家人分手,他又迫不及待地想和他們見麵,當然,主要是為了見奧莉維亞。

他煩躁地等待了5天。元旦到了,他就跑到查理家去祝賀新年,又見到了他心愛的奧莉維亞,在她家一直呆了13個小時。本來他開了一張名單,要到34處地方去賀新年,結果隻去了這一處。

過了幾個月,馬克·吐溫再次拜訪查理家,並在他家住了兩星期,經常陪著奧莉維亞散步,兩人有說有笑,覺得很愉快。有一天,他以為時機成熟,大膽地向奧莉維亞求婚,當即遭到她的拒絕。

奧莉維亞作為一個千金小姐,從小嬌生慣養,過著非常舒適的生活,她的父母一直把女兒當作掌上明珠,從來不許任何男人向她獻殷(yīn)勤。馬克·吐溫在她心目中,是一位善於取笑逗樂的人物,她喜歡和他在一起玩,可他突然向她求婚,這是她萬萬沒料到的。

被奧莉維亞拒絕後,馬克·吐溫終於決定回家去看望母親和姐姐,臨走前的那天晚上,他深情地給奧莉維亞寫了封信,其中寫道:

“我真心誠意地愛上了你,從不後悔(huǐ)。不但現在愛你,而且永遠愛你。盡管我目前非常難受,但我心甘情願,毫不抱怨……我寧肯愛上了你,又得不到你的愛,也比我一生中永遠是愛情的空白要好多了,因為回顧往昔逝(shì)去的歲月,我至今總算有一次感受到了世間的一切是多麼美好,真正體驗到我追求的是一種多麼高尚純潔的感情。”

馬克·吐溫帶著一顆苦悶的心回到家裏,沒想到卻收到奧莉維亞的一封信,雖說隻有簡短的幾句客套話,但信中卻夾了一張照片,就是馬克·吐溫在輪船上見到的那張。他非常喜歡,曾經向查理要過,查理拒絕了。後來在查理家裏,吐溫也說過想要那張照片,但奧莉維亞不願把自己的照片輕易送給一位男子。不知怎的,她卻主動把自己的照片寄來了。馬克·吐溫受到很大鼓舞,馬上決定回到紐(niǔ)約。

馬克·吐溫又來到查理家。這一次,大家都對他很冷淡,因為他們已經知道葉溫向莉繼亞求婚的事了。連查理也不理睬(cǎi)吐溫了,他沒想到這個“來自荒涼的西部邊疆”的漢子竟然向他姐姐求婚,後悔(huǐ)當初不該讓他和姐姐認識。

查理的父親出於禮節,隻留他住一宿。可是,馬克·吐溫偏偏不知趣,第二天又迫不及待地向奧莉維亞求婚,自然又遭(zāo)到她的拒絕。

查理知道了這件事,再也忍不住了。黃昏時分,他對馬克·吐溫冷冰冰地說道:“半個鍾頭後有一班車,您還可以趕得上,完全不用在我們家再熬(áo)一夜了,趕快動身吧。”

夜幕降臨,馬克·吐溫坐著馬車離開查理家,走出大門沒幾步,偏巧因為拉車的馬聽到車夫的鞭子聲,突然向前猛跳了一下,吐溫被掀(xiān)下車來,腦袋朝前,摔到了路旁的台階上。

他的頭根本沒有碰著地麵上的石頭,一點也沒摔傷,更沒有什麼腦震蕩。可查理全家人都湧出來了,他們給吐溫灌(ɡuàn)酒,圍在他身邊,發出關懷的聲音。馬克·吐溫打定了主意,裝出昏迷不醒的樣子,閉著眼睛,聽著他們的說話聲,覺得這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幾分鍾。

大家七手八腳地把吐溫抬回去,請來醫生做檢查,吐溫裝出有醫生檢查不出的傷痛,在奧莉維亞家多住了3天。奧莉維亞很同情他,給予了他無微不至無微不至:形容待人非常細心周到。的照顧。

轉眼間又過去了3個月,馬克·吐溫為出版《傻子國外旅行記》而忙碌(liù),同時還到各地進行了幽默演講,演講取得了成功。他回到奧莉維亞家裏,住了一個星期,天天向她求愛。星期一和星期二,奧莉維亞都躲著他,到了星期三晚上,她終於對馬克·吐溫一遍一遍地說愛他,可是馬上又後悔了,說是要中斷兩人的愛情,到了星期四,她又說愛上了吐溫,感到很高興和自豪。馬克·吐溫取得了第一步勝利,接下來是攻破奧莉維亞父母這一關了。

奧莉維亞的父親要求馬克·吐溫提供6個知名人士的姓名和住址,他直接寫信給他們了解馬克·吐溫的有關情況,並且其中必須有兩名牧師。奧莉維亞的母親要求更加苛(kē)刻,她要馬克·吐溫提供18個女士的姓名和住址,同樣是寫信向她們了解對馬克·吐溫的看法。馬克·吐溫隻好一一照辦。

兩個月時間悄悄過去,所有的證明信件都寄來了,奧莉維亞的父親把馬克·吐溫叫去,高聲朗讀那些表示反對意見的信,那兩個牧師說馬克·吐溫是個酒鬼,遲早會因喝酒過多而喪生。

“這是些什麼人?難道你連一個朋友也沒有嗎?”奧莉維亞的父親問道。

“顯然是沒有。”馬克·吐溫無可奈何地回答說。

房間裏氣氛(fēn)很沉悶,兩個人沉默了好一陣。馬克·吐溫心裏很難受,他覺得這門親事恐怕得不到同意了。沒想到奧莉維亞的父親指著那些信說道:

“我自己做主,決定和你交個朋友。你把這姑娘娶(qǔ)走吧。我比這些人更了解你。”他知道,自己的女兒早已愛上馬克·吐溫了。

馬克·吐溫又驚又喜,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馬克·吐溫求婚獲得成功之後,懷著滿心的喜悅向他的朋友約瑟夫寫了一封信,可以看出馬克·吐溫一貫的獨特的幽(yōu)默手筆:

親愛的約瑟夫:

讓鈴鼓高聲作響吧!給你一個驚奇。我經過一場激戰之後,終於勝利了。我第三次被拒(指他求婚三次被拒),一次甚至叫我回去,但終獲承諾(nuò)了。我贏得了愛情。這城裏的教堂的尖塔不論多高,我也要飛越過去。我懇(kěn)求她的父母一連48小時。他們告訴我,要是我沒有前科,將來成了高尚的人,而又有安定職業的話,那麼我就可以擁有他們家的太陽,就可以帶走他們家爐旁的安琪(qí)兒。

掌聲如雷!

馬克·吐溫終究是馬克·吐溫,他是一個總能為自己鼓掌的人!

35歲的馬克·吐溫當了父親,心裏很高興。他決心靠自己的力量挑起家庭的擔子,繼續當記者是不行的,工作又辛苦,錢也不多。不過,吐溫有自己的辦法,他到各地巡(xún)回演講,很受歡迎,名聲越來越大。

幾年前,他從夏威夷旅遊回來後,雖然報社給了不少報酬(chóu),但他花銷也很大,照舊兩手空空。於是就進行過演講的嚐試,介紹他在夏威夷(yí)的有趣經曆。他在舊金山花了50元租了一個戲院,演講門票定為1元。但他沒有名氣,誰會去聽一個普通記者關於夏威夷群島的演講呢?

馬克·吐溫不愧(kuì)是個探險者,從沒做過的事他也敢於去做,而且想盡辦法把它做好。他挖空心思,精心製作了滑稽(jī)可笑的海報招徠(lái)觀眾。海報上寫道:演講人馬克·吐溫描述過去居住在夏威夷群島上的古怪的風俗習慣,還寫道:“如果哪位太太願意提供嬰孩的話,演講人將當眾表演野蠻(mán)人生吞活剝小孩的情景。”

在舉辦第一場演講會的那天晚上,馬克·吐溫心情緊張,提前兩個小時趕到戲院。幕(mù)布拉開,馬克·吐溫上台一看,下麵黑壓壓地坐滿了人,他一下子來了信心,於是開始了他第一次演講,並且取得了成功。

在演講時,馬克·吐溫能夠快嘴利舌地說出一連串俏(qiào)皮話,但他的臉上卻露出一副傻裏傻氣的淡漠表情。不過,他不是僅靠俏皮話和滑稽(jī)的表情來逗樂觀眾,而是他的笑話裏充滿著諷(fěnɡ)刺,逗笑之餘耐人深思。

後來馬克·吐溫又聽從了一些朋友的建議,增加了一些幽默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啞劇的表演手法,效果很不錯。

馬克·吐溫開始演講時,幕布緩緩地升起,他好像是坐在家裏似的,獨自坐在舞台上擺放著的鋼琴旁邊,哼著輕鬆的民歌小調。突然,他抬頭瞧見幕布已經被人拉開,這時他臉上露出莫名其妙的神情。聽眾哄堂大笑,然後,馬克·吐溫才從容不迫地站起來,進入演講的主題。

有時,他還在腋(yè)下夾著“演講稿”,但從不看講稿。演講結束時,講稿嘩啦一聲散落在舞台上,這一場麵又引起觀眾一片笑聲。他還喜歡裝腔作勢地拖長語調,聽眾感到可笑極了。

有一次,舊金山城的大街小巷出現了許多奇怪的傳單,上麵寫道,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強烈要求馬克·吐溫立即滾出舊金山,還印著許多社會團體簽名的最後通諜(dié):嚴禁舉辦演講會。傳單以警察局長的話作為結束語:“最好把馬克·吐溫攆(niǎn)出去!”

人們紛紛打聽馬克·吐溫是誰,殊不知,所有傳單都是他本人一手炮(páo)製的,這是他的幽默的另一種特殊的表達手段。到了夜晚,演講廳裏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擁擠或包圍得非常嚴密,好像連水都不能泄出。。

馬克·吐溫通過辛勤探索,使自己的演講技巧不斷完善,越來越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他又找到了一門新的職業。

馬克·吐溫的兩部書《傻子國外旅行記》和《艱苦生涯》出版後,在國內國外都很暢(chànɡ)銷。在英國,人們對這兩部書的熱情甚至超過美國人。他乘船來到英國,打算在倫敦舉辦演講會,相信一定會得到英國聽眾的好評。

演講時,馬克·吐溫有時以演講會的工作人員的身分走上舞台,當眾宣布演講人沒有到場。隻見他信口開河,滔滔不絕滔滔不絕:形容連續不斷(多指話多)。地講著,人們才恍(huǎnɡ)然大悟,原來他就是幽默演講家馬克·吐溫啊。

馬克·吐溫在英國的幽默演講獲得巨大成功,也給他帶來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從那以後,馬克·吐溫多次在國外舉辦演講會。

在1895年,馬克·吐溫作出一個重大決策:到世界各地從事一年演講活動。

世界各地熱情歡迎幽默大師馬克·吐溫,演講廳裏總是座無虛席,在進行幽默演講當中,馬克·吐溫有時穿插其他內容,朗讀自己作品的片斷,講笑話和有趣的美國民間故事。可以說,他不愧(kuì)為美國和其他國家人民進行文化交流的使者。

馬克·吐溫最喜歡講述關於失蹤的“金手臂”的黑人民間故事。他10歲時在姨媽的農莊裏,常聽黑奴丹尼爾大叔講這個略帶恐怖(bù)色彩的故事。50年過去了,如今滿頭白發、年已60歲的馬克·吐溫站在異國他鄉的講台上,學著當年丹尼爾大叔的樣子,一遍一遍一問道:

“我的金手臂在哪兒啊?”

當故事快要結束時,他突然停止講述,盯著台下一位似乎有些害怕的姑娘猛喝一聲:“我的金手臂在你那裏!”一時間,滿場觀眾都嚇得目瞪口呆目瞪口呆:形容受驚而愣住的樣子。,似乎過了好一會兒才醒悟過來,緊接著全場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感謝馬克·吐溫把他們帶入到一個神奇的童話世界中去遨(áo)遊了一番。他講的西瓜的笑話也深受歡迎,頑皮孩子薩(sà)姆從別人的瓜園裏偷摘了一個西瓜,他仔細敲打了一通,覺得西瓜沒有熟透,於是把西瓜送給瓜園主人。為了獎賞薩姆的“誠實”品德,瓜園主要給了他一個成熟了的甜美的大西瓜。

這些巡(xún)回演講,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進入19世紀80年代後,馬克·吐溫繼續創作,作品不斷問世,他已經成為舉世聞名的幽默作家,他的作品不僅在美國,而且在許多國家受到普遍歡迎。他的名氣越來越大,新聞記者經常圍著他,請他對許多問題發表看法。馬克·吐溫本人或假托他的大名編造的幽默笑話在人們當中廣為流傳。

關於他的笑話很多,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現在已死無對證了。但在他的生前,卻有人當場“撞板”(奧語,意為碰釘子)。據說,有一個官員,每逢宴(yàn)會他總喜歡露一手,故作幽默,講個笑話,但他講來講去總是那幾個。他總是這樣開的頭:“我希望你們還不曾聽我講過這個笑話……”。有一次,馬克·吐溫實在忍不住了,便在這個官員講了一個老掉牙的笑話之後,他麵無表情(因為他實在笑不出來了)地說:“對不起,你這個笑話我不僅聽了十多次,而且這個笑話根本是我自己編造出來的,原本是想撈(lāo)點稿費,想不到竟讓你撈到了不少笑聲!”

馬克·吐溫常常用幽默而又極具諷刺性的筆觸進行文學創作,他與英國作家華納合寫的《鍍(dù)金時代》便極盡諷刺嘲笑之詞句,把美國內戰後人們急於發財、愛財如命的心理揭露得淋漓盡致淋漓盡致:形容文章或談話詳盡透徹,也指暴露得很徹底。。書成後,有位記者就小說的真實性向馬克·吐溫進行采訪,馬克,吐溫在答話時說道:“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婊(biǎo)子養的。”

記者將他的話公諸於眾,於是,一時間輿(yú)論嘩(huá)然,拍手稱快者有之,擔心觀望者有之,幸災樂禍者有之,特別是一些國會議員,大為憤慨,紛紛要求他加以澄(chénɡ)清,賠禮道歉。數天後,《紐約時報》上登載了他寫的一則啟事,全文如下:

“日前鄙(bǐ)人在酒席上發言,說有些國會議員是“狗婊子養的”,事後有人向我興師問罪,我考慮再三,覺得這話不太妥(tuǒ)當,而且不合事實。故特登報聲明,把我的話修改如下:“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的”。

馬克·吐溫在密蘇裏州的一家報館任職時,有一天,收到一個訂戶的來信,信中問:“馬克·吐溫先生,我今天打開貴報,發現有一隻蜘蛛,請問這是吉兆,還是凶兆?”馬克·吐溫回信說:“您在我們的報紙上發現一隻蜘蛛,這既不是吉兆也不是凶兆,這隻蜘蛛之所以要爬進報紙,是想看看哪個商人沒有在我們的報紙上登廣告,它就可以到那家商店的大門去結網,好過安安靜靜的日子。”

有一個渴(kě)望成名又怕下苦功的青年寫信向馬克·吐溫討教寫作成功的秘訣,在信中他寫道:“聽說魚骨裏含有大量的磷質,而磷是補腦的,看來要成為大作家,就必須吃很多的魚才行,不知這種說法是否符合實際。”他問馬克·吐溫:“您是否吃了很多魚,吃的又是哪種魚?”

馬克·吐溫回信說:“看來,你得吃一對鯨(jīnɡ)才行。”

馬克·吐溫最痛恨銀行家了,他說的一句眾所周知的關於銀行家的名言是:“銀行家是這樣一種人:他在大晴天把雨傘借給你,可是在下雨天卻要把雨傘收回。”他曾說過一則挖苦銀行家的笑話,據說有一位大銀行家,因為瞎了一隻眼,於是花許多錢裝了一隻玻璃假眼,裝得維妙維肖維妙維肖:形容描寫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銀行家很得意,經常在別人麵前誇耀自己的眼睛。有一天,這位銀行家遇到馬克·吐溫,他向馬克·吐溫說:“我敢和你打賭,你一定看不出我的哪隻眼睛是假的,你若能看得出,我輸你一塊錢!”馬克·吐溫笑了笑,指著那隻假的左眼說:“這還用打賭嗎?我一看就辨得出,因為你的一隻眼睛還有一點人性的慈悲!”

馬克·吐溫談吐風趣,如果編一本《馬克·吐溫談話錄》,那一定是一本改善胃口的好書。有一次,馬克·吐溫來到一個外國小城市演講,在演講之前,他到理發店去理發。理發師不認識馬克·吐溫,他問;“您喜歡我們這個城市嗎?”馬克·吐溫答:“啊!喜歡極了,這是一個很好的地方。”“您來得很巧,”理發師繼續說,“馬克·吐溫今天晚上要在這裏發表演講,我想您一定是想去聽聽的嘍(lóu)?”“是的。”馬克·吐溫說。“您弄到票了嗎?”“還沒有。”“票已經賣完了,您隻好站著聽囉(luō) 。”“真討厭!”馬克·吐溫歎口氣說,“每當那個家夥演講時,我必須老是站著。”

馬克·吐溫對誰都喜歡開玩笑,有一次,他向鄰居借閱一本書。鄰居說:“可以,但我有一條規則:我的藏書是從不離開我的藏書室的,你如果要看,就請在這裏看吧!”後來有一次,這位鄰居向馬克·吐溫借用割(ɡē)草機,馬克·吐溫笑著說,當然可以,不過我定了一條規則:從我家裏借去的割草機隻能在我的花園裏使用。”

又有一次,馬克·吐溫開了一個牧(mù)師的玩笑,他說:“牧師先生,你的講詞實在美妙極了,不過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你說的每一個字都在上麵。”牧師一下子漲紅了脖子,沒好氣地說:“我的講詞絕非抄襲(xí)!”“不過和那書上確是一字不差。”“那麼你把那本書借我看一看吧!”牧師無可奈何地說。一星期後,牧師收到了馬克·吐溫寄給他的一本書——字典!

由於馬克·吐溫喜歡開別人的玩笑,於是別人也就千方百計想回敬一下,在“愚(yú)人節”那天,紐約的一家報紙上刊登了一則訃(fù)告:“馬克·吐溫逝世。”結果,馬克·吐溫的親戚朋友紛紛從各地趕來吊喪。當他們來到馬克·吐溫家的時候,隻見馬克·吐溫正坐在桌前寫作。親戚朋友先是一驚,接著便齊聲譴(qiǎn)責那家造謠(yáo)的報紙。

馬克·吐溫也無可奈何了,不過他還是幽了一默:“報紙報道我死是千真萬確的,不過把日期提前了一些。”

1910年4月21日,在一個春天的下午,馬克·吐溫去世了,終年74歲。全世界的人們都在哀(āi)悼(dào)他。

為了讓美國的同胞們向他們最親愛的作家告別,他的棺材停放在紐約的一個大教堂裏,成千上萬的人排著隊從靈前走過,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