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必知的重要學說

揭示萬物規律的玄學 

《周易》的陰陽八卦學說

早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的低下,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客觀情況和規律性缺乏認識,因而產生宗教迷信。這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時代從人們關於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圍的外部自然的錯誤的、最原始的觀念中產生的。”(《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當時人們是根據神靈的啟示來判斷吉凶的,而傳達神靈啟示的手段是占卜。

進入階級社會之後,占卜逐漸成為一門專業,從事這門專業的人叫做“卜人”或“筮者”。

這些搬神弄鬼的卜人,把他們積累的經驗編輯成書,以便翻檢和傳授。在夏朝時已有《連山》,在商朝時已有《歸藏》,在周期時已有《周易》。《周易》是屬於求神問卜的迷信書籍。在《周易》一書中作者主要講述的是陰陽八卦的學說,這一學說,在今天看來,獨具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玄妙神秘 周人哲學

《周易》吸收了當時自然科學上的天文曆算的成就,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經常接觸的複雜現象,並對這些現象作出解釋和說明。因此,《周易》不僅僅是一部宗教迷信書,而且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其內容涉及到天文曆算、地理、生物、倫理、道德、哲學、政治、曆史等諸多方麵。它還有許多有價值的方法論思想。這表明《周易》是古代人們對實踐觀察的智慧結晶,更是歸納科學的產物,與所謂迷信巫術完全不同。

《周易》是以八卦構成的,每卦有卦辭,每爻有爻辭。卦辭與爻辭是經文,稱為《易經》。後人對卦辭和爻辭進行說明、解釋,甚至加以發揮,這些文字叫做傳文,稱為《易傳》。

“八卦”哲學是一種樸素的辯證唯物論,從思想內容上看,它比神學進步,但是,它還穿著神學的外衣——藉占卜而表現。所以,一提起陰陽八卦,使人有玄妙神秘之感。

現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

有關《周易》的產生時代,曆史上有各種各樣的史料記載。

《史記?周本紀》說:西伯被囚裏,“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正義》解釋說:《乾鑿度》雲:“垂黃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義》雲:“伏羲製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孔十翼也。”從《史記》可知,文王益卦是一種較早的記載。

古今學者一般都認為八卦哲學為周人哲學是無可置疑。的確,《周易》是舉世公認的千古之謎、東方神符。但是,對於《周易》的寫作時代,仍然有不同看法。有西周初年說,也有西周末年說,甚至有戰國初年說。

陰陽八卦 樸素辯證

在哲學上,《周易》把人們在自然中經常接觸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的八種物質,作為產生世界萬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為最根本,其他六種是天地產生的。所以說,《周易》是以八卦構成的。所謂八卦,即是象征構成物質世界的八種成份:天(乾NC022)、(坤NC023)、雷(震NC029)、風(巽NC025)、水(坎NC026)、火(離NC027)、山(艮NC028)、澤(兌NC024)。其本源是所謂“一”,由“一”的自身的變化而發展為“八”,天、地等八種東西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產生宇宙萬物。這就是說,由“一變”生“二”,“二變”生“三”,“三變”成“八”,“八卦”發展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發展為三百八十四爻。

每卦的意義,可由其兩個八卦的意義和上下關係決定。每一爻的意義則由卦的含義結合每一爻的位置決定,每卦的六爻表示每卦都可呈現六種不同的狀態或六種不同的變化趨向。因此,凶卦中可有吉象,吉卦中也可有凶象。

《易經》的卦總是與算卦聯係在一起,算卦占卜成為流行的用途,許多人對《易經》的熱心實際上是對自己前途命運的關心,企圖通過《易經》先驗地預知未來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幫助決策。迷茫不清時擇其善者而從之;知不可為而不為;進則適宜,退則有度。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對自己或別人的情況有清楚準確的了解,並且非常熟悉《易》的規律,將當前的狀態及過去的狀態歸納成相應的卦象,再根據這些卦象的含義和位置來推測變化的方向和量度,這是遵卦而行。

作為生因的八卦是有順序的,作為成因的八卦則並非按固定的順序與生因相互作用。事實上,六十四卦是理論上可能的狀態,並不是一定要產生所有的狀態,各種狀態也並不是都按順序產生的,而是具有隨機性和偶然性。因此,六十四卦的順序從理論上講是可能,即在某一時間中可能產生的狀態,並不是必然產生。

《易經》在儒家經典中,位居群經之首,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孔子讚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聖哲之歎,絕非戲言,足見“道”之廣大奧妙。

在《易傳》的作者看來,“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序卦》),人直接地是自然的產物,而對人來講,人必分男女,男女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也應是統一的。《說卦》曰:“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這就是說,在大自然中,天(乾)、地(坤)與雷(震)、風(巽)、水(坎)、火(離)、山(艮)、澤(兌)諸事物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人倫的社會關係中父母與自己子女之間的關係。《易傳》在對客觀世界的變化作出解釋時,使用了“乾坤”、“陰陽”、“剛柔”等範疇和命題。《易傳》和《係辭》認為,天地間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所謂“窮”,就是事物發展到頂點,“變”就是由頂點向反麵變化,“通”就是變為反麵之後又開始新的發展,“久”就是說明有這些變化過程之後才能長期存在下去。這是對《易經》裏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發展。

玄奧卦象 有規可依

《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還與數學二進製有關。我們考察代表64卦或八卦的卦符時,就會發現,實際上隻有兩種符號——實線和虛線或陽爻和陰爻。這兩種具有相反和互補屬性的符號有規律地組合構成了所有的卦符,決定了所有的卦象,代表天地間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真可謂萬變不離其宗。這種陰陽的組合是怎樣的一種規律呢?從數學上說是一種二進

製的組合。在《易經》中的二進製還不隻是有和無的關係,而是陰與陽或正與負的關係,《易經》中的二進製代表+和-或+1或-1,因此,《易經》的二進製方式內涵廣泛。

八卦和六十四卦的二進製不僅代表數學二進製,其一陰一陽代表天地間的根本屬性和普遍原理,絕不隻是一個計數方式而已。現在我們可以人為地創造二進製、五進製、十六進製等,但對於古人來說,其二進製是天地規律的體現,是天地間表現出了二進製的規律,而不是人們根據需要作了一個方便的選擇。據說馮諾依曼從《易經》中得到啟發,以二進製代替十進製,大大改進了計算機的性能,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基礎。計算機的誕生是人類繼發現數字以後又一次關於數的革命,巨大地推動了人類前進的步伐和能力。其實,我們完全有可能從《易經》中得到更多的啟發,發掘更多的有價值的東西。其中最顯眼的是變化的非連續性問題。

當古希臘的芝諾提出那關於連續性問題的千古悖論的時候,中國古人已經甩開連續性事件大踏步前進了,用二進製表達了量子化的自然和社會規律。

陰陽三論 大道之源

《周易》把“道”作為宇宙的本體,如履卦九二爻辭:“履道坦坦,幽人貞吉”。隨卦九四爻辭:“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這裏所講的“道”,就是作為宇宙本體的“道”。“

十翼”對於《周易》所提出的作為宇宙本體的“道”,可以說是理解得很深刻,發揮得很透徹的,超越了《周易》作者的水平。《係辭》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第十一章:“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是說,“道”可以產生出陰和陽來。第十二章:“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這是說,由陽和陰自己配合和相互配合,就進一步產生出以乾象征天,以坤象征地等八種物體來。從而人事的是非得失,吉凶禍福,也都相伴隨而產生,相伴隨而發展,以至天地之間的一切無不具備。

總之,陰陽之“道”的自然規律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陰陽周期論:任何事物都處於不斷的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其發展變化總是具有周期性的特征。每一事物相對於其自身來說,都具有生、長、壯、老、衰、死的過程。那麼,我們麵對一事物是處於何種狀態:是剛剛開始,還是行將結束;是日上中天的鼎盛時期,還是夜暮黃昏的衰減時期,或是充滿希望的早晨等等,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把握好問題的大致發展趨向。

陰陽相交論:任何事物都包含陰和陽這兩種基本要素,陰為物質基礎,陽為功能作用。陰與陽間以相互作用,以陽交於陰為最適狀態。事物的新生必是陰陽相交的結果。麵對實際對象,我們必須學會區分陰陽兩種元素的狀態、關係。

陰陽匹配論:八卦即八種基本因素,八卦的相互作用構成六十四種事物狀態。明白了上述道理,就能對於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發展、變化的事物區別分配方式,並能從結合方式中得

出推斷結果。

遺憾的是,《周易》提出了“道”,但並沒有展開對“道”的闡述。直到以後老子在《道德經》中進行了闡明,並發揮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古代談辯證法的經典。

樸素辯證的中國哲學 

老莊的道家學說

中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世亂求變,士人學者奔走各邦,傳學說道,諸子百家思想活躍。當時,有一位大學者,客居周國,雖任朝廷史官,平素卻清心隱修,眼見朝政衰微,禮製繁雜,社會紛擾,百姓無安,他毅然棄官離去,以求超然世外。後來他走了,他走進了世人不知的永恒“天道”,去追尋小國寡民的“理想國”。這傳說中的學者正是老子。

《老子道德經》 辯證法思想

老子是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據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裏人,生卒年不詳,大概生於孔子之前,他姓李,名耳字聃。

老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列強稱霸,民不聊生,社會變革,名利浮世的春秋戰國時期,他厭惡所謂的仁德禮製,認為這是束縛人性的枷鎖。他對周朝的政治製度也極為不滿,對功利人生及人際關係感到厭煩和絕望,於是他試圖擺脫人世的功名利祿,追求與世隔絕的“自然無名”生活和精神境界;同時,以他的深邃思考和批判意識審視人生、社會、天地

、人物之“道”,形成了以“道論”為核心內容的哲學體係,後也稱之為“老學”。

老子認為,按“道”行事,爭權奪利是荒唐的,也是不道德的。他認為,“道”是不敗的,人應順道而行。對於個人,樸素和自然是值得讚揚的,暴力應該被避免。人應當清心寡欲,人不應該改變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對於政府,成立無為政府是最聰明的方針。通過繁複的法律或者是強製實行法律,通常會使事情更糟。高稅賦和戰爭更與“道”學精神相違背。他還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也是全世界最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學說之一。

關於

老子其人,其書及“道說”曆來有不同的爭論。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字,所講的是有關道與德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稱之為《老子道德經》。下麵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及政治思想。

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誌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變化。老子就是較早地從哲學方麵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必須尊道重德,以恢複人類樸素無華的道德狀態。他還認為,世人刻意講求仁義道德,無異於說明人類的道德水準和狀況比之遠古大道盛行(人人依德而行而不自覺為德)來,是一種墮落和倒退,所以應該廢棄。

他提倡超越名利,甚至超越善惡,提倡“為而不爭”,主張在名利麵前,不為之所惑所動,以保持人的真性。為此,他提出一係列通則原則:居上謙下,虛懷若穀,委曲求全,以德報怨,安之若命,順人而不失己等。另外,老子還提出“養性說”、“製欲說”等養生哲學,提出“道法自然”和探索追求自然本性、自由個性、宇宙生命等藝術哲學。

在社會曆史觀上,老子為了反對當時的剝削製度,從而反對一切社會製度。為了反對剝削階級的文化,從而反對一切文化。為了反對欺詐,從而反對一切知識。這是他消極的一麵。他以為隻

有拋棄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隻有拋棄了文化學問,才能免於憂慮,這種愚民政策,也被後世的統治階級所利用。

基於以上觀點,老子提出了他的理想世界: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老子這一設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減輕剝削的願望。老子說過,人民為什麼過著貧苦的生活呢?是因為他們的君主取賦稅多的緣故。“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又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進步因素。但是,小國寡民的理想,卻是幻想,它是違反社會曆史發展規律的。但我們應當看到,老子的這一舉動是抨擊奴隸社會製度的不合理,它對後世的進步思想家、空想的社會改革家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老子學說的精髓,是他光輝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生與死、新與舊的相互關係;觀察了社會曆史與政治的成與敗、福與禍等對立的雙方的相互關係,發現了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律。在《老子》一書中,還深刻地論證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說,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隻有彼此比較才能顯現出來,不同的聲音產生諧和,前後互相對立而有了順序。總之,老子承認事物是在矛盾中發展的,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