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開辟美國經濟學史上的新時代 

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分配學說

邊際生產力分配論是邊際效用學派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這方麵最大的代表是約翰?貝茨?克拉克。在他以前和同時代,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在該領域做出了努力。主要有維塞爾的“歸算論”,龐巴維克的“時差利息論”,維克塞爾的分配論和威克斯蒂德的分配論。

約翰?貝茨?克拉克(1847~1938年)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邊際主義在美國的主要代表者。他所創立的美國理論學派與製度學派一起構成了美國那一時期經濟學的兩大流派。

克拉克的理論是在美國傳統的階級調和論和邊際主義基礎上提出的。克拉克除去創造了所謂“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之外,還有“邊際生產力分配論”。

新經濟學三分法 一般動靜態規律

克拉克的邊際分配學說認為,研究分配“就等於研究個別的生產,這就是分析創造財富的功能,尋找協同生產財富的三個生產因素對於它們共同生產的產品個別所貢獻的份額。每個生產因素在參加生產過程中,都有其獨特的貢獻,也都有相應的報酬——這就是分配的自然規律。”於是,他由此出發批評了傳統的經濟學四分法,主張通過研究分配去研究生產,並由此提出新的經濟學的三分法。這方麵他似乎也受到孔德和約翰?穆勒的啟發。

克拉克把經濟學按照一種新的方法分成三類進行研究,並把這種分類法作為其整個分配論的方法論前提。

他認為,經濟學應分為:(1)一般經濟學;(2)靜態經濟學;(3)動態經濟學。

一般經濟學是研究“一般的普遍的規律”的。他認為一般的、普遍規律隻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沒有交換和組織時的生產與消費,它在任何情況下都發生作用。其正確性也無須加以證明。

靜態經濟學是研究靜態條件下的經濟規律。“靜態”是指交換和其它經濟組織的形式和活動方式不變,即,人口、資本、生產技術和方法、產業組織形式、消費者的欲望傾向這五種因素不變的狀況。靜態條件下的財富生產和分配的規律,就是所謂“靜態經濟規律”。

克拉克認為,上述靜態條件中的五種因素如發生變動,那就是經濟的“擾亂因素”,而阻礙自由競爭和資本、勞力自由轉移的因素,則是“摩擦因素”。真正的靜態是完全抽象掉“擾亂因素”和“摩擦因素”的。雖然,現實中並沒有這種靜態條件,但在經濟分析中,必須假定如此。因為隻有在理想的假定靜態中,才能找到自然的、正常的經濟規律,發現價值、工資和利息的基礎,才能真正捕捉到決定生產和分配的規律。此外,充分自由競爭下所達到的均衡狀態,也是很接近靜態狀況的。

克拉克認為,全部經濟學分析研究的基礎和中心,就是靜態經濟學。

動態經濟學是研究“動態經濟規律”的,也就是研究在經濟中已經有交換和其他經濟組織,而且人口、資本、生產方法、產業組織形式、消費欲望及傾向等都發生變化時,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規律。克拉克認為,動態是靜態被擾亂因素和摩擦因素破壞、幹擾的結果。現實社會是變動的,因此,研究動態更符合實際。可是,沒有動態中的幹擾,自然規律就會純粹地起作用。因此,應該排除幹擾和阻力,去研究靜態經濟。

克拉克認為,一般經濟學是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的前提。而在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中,靜態分析是基礎和中心。靜態是抽象,動態是具體,靜態是前提和基礎。

從研究的比重看:《財富的分配》的第一部分是一般的原則,第二部分是核心內容,第三部分是結論和歸宿。其分析方法也分為,一般分析、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克拉克的三部分劃分中,其一般規律並沒有全麵概括出社會經濟的普遍規律。其靜態分析,則一方麵回避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具體特征、矛盾、衝突,另一方麵又把靜態當作資本主義經濟的正常狀態和自然狀態。此外,他認為,靜態是常態,動態是向靜態過渡,靜態是絕對沒有矛盾和衝突的觀點,也都包含著錯誤。其動態分析,同樣隻表現了一些經濟因素在數量上和生產技術上的變化,而回避了更深刻的生產關係和生產方式的本質問題。

邊際生產力 勞資利息論

分配理論是克拉克研究的中心問題。他把分配作為“社會經濟”的範疇,把分配規律作為“社會經濟”的規律。他把社會收入分為工資、利息和企業家利潤。靜態中有工資和利息,動態中有利潤。克拉克的重點是在靜態中。至於地租,克拉克則認為那是資本的一種特殊形態。

克拉克認為,分配所依據的一般經濟規律是:個人經濟生活是以自然物質為手段,間接為自己服務的過程。這種“手段”即財富。任何經濟製度下,人們總是以物質作媒介來為自己服務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邊際產用相等規律是生產和消費的普遍規律。並且各生產要素的生產力遞減規律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和規律。

下麵,是克拉克分配論的核心,靜態的“工資論”和“利息論”。

這裏,克拉克是以“邊際生產力理論”來說明的。其“邊際生產力論”其實是“生產要素論”、“生產力遞減規律”和“邊際效用論”的混和物。這種理論認為:土地、勞動和資本共同創造了價值和財富,因而各要素都具有生產力, 都是價值和財富的源泉,都應該從生產成果中獲取相應的份額。上述三種生產要素的生產力都是隨要素數量的增加而遞減的。克拉克把這一規律具體化為靜態下的“勞動生產力遞減規律”和“資本生產力遞減規律”。

“勞動生產力遞減規律”是說,在資本數量不變的條件下,每單位連續增加的工人所提供的產品會越來越少,因為每個工人相應的技術裝備條件惡化了。

“資本生產力遞減規律”是說,在工人人數不變的條件下,每單位連續增加的資本所能提供的產品,將因其使用的工人減少而遞減。

克拉克還把邊際概念運用於分配領域,試圖以邊際量作為決定分配的自然標準。他認為,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工資的自然標準由勞動的邊際生產理論決定,即由邊際工人的邊際產量決定。這個標準也決定了處於勞動日、勞動強度和勞動熟練程度相同條件下全部工人的工資水平。同理,他認為,利息的自然標準由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決定,即由邊際資本的邊際產量決定。該標準也決定了同樣條件下全部資本的利息。

他認為,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由勞資雙方的力量對比決定,而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則由產業資本家和借貸資本家的力量對比決定。

以上是克拉克分析工資和利息的來源及自然標準,以下是克拉克邊際生產力分配的結論及目的。

克拉克認為,勞動和資本都參與了財富和價值的創造,勞資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這反映在收入的提高都依賴於生產力的提高。他還認為工資和利息都受自然規律的支配,都受靜態條件下“邊際生產力”的支配。工資和利息誰也沒有互相剝削,它們都按各自的邊際生產力取得本身應有的份額。這樣,資本主義就是可以為人們接受的。

後來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普遍接受了克拉克的觀點,認為,工資由勞動者人數和邊際勞動生產力決定。工資與勞動人數成反比,與邊際勞動生產力成正比。當勞動生產力不變時要提高工資就得減少工人,要消除失業就得降低工資。他們認為在短期內,邊際勞動生產力是隨工人人數增加而遞減的。這就為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留出了一個發揮作用的通道。又認為,如果增加投資會提高利息和工資,那麼應降低放款利息,鼓勵投資。

經濟理論體係 經濟學新時代

我們現在來評析一下克拉克理論得失,它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克拉克認為資本生產力遞減,與薩伊的“生產三要素論”觀點相近。生產要素並不是價值實體,也不是價值源泉。資本本身可以成為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但不能等同於生產力。在使用價值的生產中,隨著生產要素在一定條件下的不斷增加,相應地可能會在產品上有遞減現象,但不是任何條件下都會如此。即使在這種遞減的條件下,克拉克的這種無條件的說法也是不合理的,因為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總是有個合理比例的。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資本的技術構成和有機構成。

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分配論有兩個矛盾:按照他的分析,生產資料和資本生產力遞減時,就無法表達勞動生產力的遞減。反之亦然;在勞動生產力遞減時,生產資料(資本)就表現出沒有生產力,如果工人拿走全部產品,又會和他的理論相矛盾。

克拉克從靜態假設前提中,卻得出實際的結論。這是錯誤的。它缺乏從抽象向具體的轉換,實踐也證明了這點。

二、克拉克的“過渡性利潤論”。克拉克把利潤僅看做技術改進帶來的超額利潤,把平均利潤看做資本家管理的報酬和工資。他認為,在工資角度上,平均利潤那一部分也受支配工人工資的同一規律所支配和決定。這就把企業家從資本家中分離出去了。此外,他認為超額利潤屬於動態範疇,是不穩定的暫時過渡狀態。競爭會使之消失,分別歸於工資和利息之中。由於利潤是市場價格與自然價格的差額,與生產無關,它是社會進步造成的額外收入,是一種流通過程的現象。因此,工人沒有必要為利潤而發動革命,隻要生產發展了,自己的利益就達到了。這種觀點當然是一種否認剝削和革命的論調。

三、關於團體的收入分配問題。克拉克也以邊際效用價值論對此加以說明。他認為,團體收入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其產品的市場價格(價值),而後者又取決於產品的邊際效用。這樣,他就徹底以邊際原理去說明分配問題,從而建立了一套邊際主義分配理論。

邊際效用學派發展的最終結果,是以同古典派傳統相結合而形成的新古典經濟學的形式存在和發展著。實現這一結合的是馬歇爾。造成這種結合的共同點是:主觀抽象演繹法、自由競爭市場的主張和反對社會主義的傾向。

美國以往的經濟學家,像富蘭克林、漢密爾頓、凱裏,大多致力於實際問題的研究。克拉克則開辟了一個經濟學的新時代,他建立了一套經濟理論體係來為資本主義辯護,這就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克拉克的一些理論原理和方法,現在仍然保留在西方國家的經濟學中。以往的“邊際效用”分析被運用於價值論範疇,而沒有充分具體地說明分配領域,克拉克則把邊際分析方法加以發揮,具體運用到分配領域,並由此說明階級間的調和。這些都使克拉克在美國經濟理論界占據了一個特殊重要的地位,為經濟學史專家所推崇。

人類心理學美學的思想成果

BT 立普斯的移情美學說

移情學說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西方美學界有著重要的地位,這一學說並非源自立普斯,但立普斯(Theoder Lipps,1851~1944年)是這一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因為他使移情學說得以係統地闡釋和發展。事實上,移情說隻不過是這一時期心理學美學的一個支流而已,興起於19世紀70年代的心理學美學,主要包括實驗美學和移情學說兩大派,相比於後者,前者在影響上明顯要弱一些;而移情學說又可細分作聯想說、同情說、內模仿說、遊戲說和幻覺說等等。但是,不論是實驗派還是移情派,它們的產生和發展都與生物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等自然科學密切相關,其主要的特點都是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上,主要使用心理學的分析方法來研究美學和藝術。

具體到移情派美學,它的代表人物還有費肖爾父子、穀魯斯、沃爾凱特、朗格、浮龍?李和巴希等。“移情”概念的形成也是19世紀40年代以後的事,雖然休謨和博克都提到過象征作用,但真正使用移情這個名詞的是羅?費肖爾。他是弗?費肖爾的兒子,他將其他的“審美的象征作用”一詞改為“移情作用”,成為移情派的先驅。

審美移情 愉悅自我

所謂移情作用,是指人在觀察外界事物時,設身處地,把原來沒有生命的東西看成有生命的東西,仿佛它也有感覺、思想、感情、意誌和活動,同時,人自己也受到對事物的這種錯覺的影響,多少和事物發生同情和共鳴。在這種移情作用中,我們可以看到黑格爾的“自然人化”理論的痕跡。事實上,費肖爾父子就是黑格爾派的。當然,立普斯則是從心理學研究出發的,在他看來,美學就是關於美的科學,是美感心理學,美感是從主體的內心產生的,是主體情感、人格在外物上的映射。他還認為審美欣賞是一種自我欣賞,主體將自我移到對象上去,於是物我合一,主體從中體會到愉悅的心情,這種審美的現象就是立普斯對其移情作用的大致解釋。讓我們從立普斯所列舉的例證中去發現他對這一概念的闡釋。

立普斯在對空間美學的研究中舉了多利克式石柱的例子。多利克式石柱是一個縱直聳立的形象,從外觀上看,它下粗上細,頂部有沉重的頂蓋,頂蓋支撐上麵的牆壁,形成一種縱直伸延的活動,立普斯把這個活動稱之為“特有的活動”,這種特有的活動來自一種“力量”,也就是克服重量的反活動,使石柱看上去是從地麵上聳立了起來的力量,是支撐石柱聳立上騰形象的力量。這種特有的活動還包括石柱在橫向上的延伸的力量,這種力量並沒有使石柱向橫平方向延伸,相反是給石柱要衝破界限的力量以局限,形成一種界定範圍,橫向和縱向的力一起使石柱凝聚成一個整體,“如假定橫平的界定範圍和縱直的延伸都發生了,這時石柱在橫平的方向就凝成整體,在縱直的方向也就因而聳立上騰。這就是石柱所‘特有的活動’”。立普斯以這個例證來說明這其實就是一種移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