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現代空軍的軍事理論之基 

杜黑的空軍致勝論

當1903年萊特兄弟把第一架飛機送上天空時,人類便開始不斷拓寬自己的活動空間,這也為戰爭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當最早的飛機還在田野和天空之間蹦蹦跳跳,按今天的標準根本不能叫做飛機的時候,意大利軍事理論家朱裏奧?杜黑(1869~1930年)就敏銳地預見到飛機在軍事上的應用前景及製空權的戰略價值。1921年他將自己的思想集中地整理,寫成《製空權》一書,全麵宣傳空軍製勝論學說。這一學說奠定了現代空軍軍事理論的基礎,帶來了傳統軍事理論的又一次革命。

克敵製勝法 掌握製空權

早在20世紀初杜黑就麵對來自各方麵的非難,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預言“天空即將成為戰場。現在人們都強調製海權,但不久就會看到,製空權比製海權更重要”。1910年,他又提出必須創立軍事學術的第三分支,即“空中作戰學術”部門的問題。1921年陸軍部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製空權》。1927年再版時,他又增寫了該書的第二篇。後來,著述多本軍事著作,從不同側麵對其製空權理論進行了深入闡述與發揮。

在杜黑的著作中,《製空權》一書出版最早、流傳最廣,也最集中地闡述了他的空軍致勝學說。《製空權》一書最早以明確的語言指出航空為人類開辟了一個新的活動領域——空中領域,結果就必然形成一個新的戰場,對於住在地球表麵的人類來說,天空比海洋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此,沒有什麼理由能阻止這一結論——天空是個同等重要的戰場。

杜黑的《製空權》認為,空中武器的發展,將完全改變迄今已知的一切戰爭樣式。飛機在行動和方向上享有充分的自由。空中武器擴大了進攻的優勢,同時縮小了防禦的優勢,它能以閃電般的速度對敵人心髒以致命打擊。人們在地球表麵上不能做任何事來幹擾三度空間中自由飛行的飛機。曆來規定和影響戰爭特性的一切因素對空中的活動都是無能為力的。地球表麵,不論陸地還是水麵,要防禦空中攻擊,不是分散部署大炮和飛機,而要靠阻止敵人飛行。換句話說,就是要“奪得製空權”。

杜黑認為,所謂“製空權”指的不是高度空中優勢或航空兵器的優勢,而是這樣一種態勢,即既能阻止敵人飛行,同時又能保持自己飛行。製空權為掌握它的人提供優勢,能保護自己整個領土和領海免遭敵人空中進攻,同時能使敵方領土受到我方進攻。掌握製空權就是勝利,沒有製空權就注定要失敗,並接受戰勝者願意強加的任何條件。因此,一旦發生戰爭,為了保證國防,必要和充分的條件是奪得製空權;為了保證國防,一個國家所做的一切都應為著一個目標,即在一旦發生戰爭時掌握最有效的手段奪取製空權。

如何奪取製空權?杜黑認為除了依靠一支強大的空軍外,製空權是無法奪取的。隻有具有足夠力量的獨立空軍才能確保國防。所謂“獨立空軍”,其含義是:組成能夠奪得製空權的空中力量的所有航空兵器的總體。一支獨立空軍的構成包括最大限度的轟炸力量和與敵人實力成比例的空戰力量。其主要成份應永遠是轟炸機和戰鬥機。獨立空軍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最重要條件,即具有足以奪取製空權的實力;二是必需條件,即在奪得製空權後仍保持實力,能利用它粉碎敵人物質和精神上的抵抗。奪取製空權最有效的方法是摧毀敵機於地麵,因為與打下空中飛行的鳥相比,用摧毀地麵上的巢和蛋的方法摧毀敵方空中力量更容易奏效。

鑒於空軍獨特的進攻特性,杜黑進一步強調:一支獨立空軍是一支進攻力量,它能以驚人速度向任何方向打擊陸地或海麵上的敵方目標,並能突破敵方任何空中抗擊。因此,支配空軍作戰活動的原則是:獨立空軍永遠應集中使用,在可能的最短時間內給敵造成最大的損害。飛機作為戰爭機器,進攻能力不斷增強,不久的將來日本可能會從空中進攻美國,美國也很可能從空中進攻日本。

另外,杜黑還強調獨立空軍的重要性,但不主張以空軍取代陸、海軍。陸、海、空軍作為國家整體力量是一件“三刃的戰爭工具”。戰爭中使用陸、海、空軍力量都是為著同一目的——勝利。為了獲得最大效果,這些力量應當協同並相互協調。為了國防利益要求三個軍種在最高當局領導下配合行動,並按正確的比例合理分配國家資源。

杜黑的空軍致勝論認為為了國家安全的利益,國家應該促進民航的發展,作為空軍的後備力量。民航活動本身就是儲備直接用於國防的手段,要創造條件使它們能迅速轉為戰爭工具。要努力組織一支在國家需要時能改造為強大的軍用空中力量的強大民航。

杜黑不僅提出了空軍製勝論,而且還從方法論的高度強調必須從一個新的角度去探索未來。杜黑認為死抱著過去的陳舊東西不放對未來沒有什麼教益。勝利向那些能預見戰爭特性變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變化發生後才去適應的人微笑。在這個戰爭樣式迅速變動的時代,誰敢於先走新路,誰就能取得新戰爭手段克服舊戰爭手段所帶來的無可估量的利益。因此,杜黑呼籲成立軍事學院和軍事科學院,培養一批不是從傳統的軍種角度,而是從國家武裝力量整體角度出發研究戰爭的軍官。

製空權思想 現代戰爭論

杜黑倡導的“空軍製勝論”,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的空軍建設和軍事學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世紀上半葉,英國(1918年)、蘇聯(1918年)、意大利(1923年)、法國(1934年)、德國(1935年)、美國(1936年)等相繼建立起獨立空軍或強大的陸軍航空隊,空軍構成中轟炸機所占比重也逐年大幅度增加,這雖然不能完全歸之於製空權理論的直接推動,但至少證實了杜黑預見的正確性。杜黑對製空權所下的定義幾乎被所有國家采用,並一直影響到現在。杜黑所強調的空軍建設和運用原則大都為各國空軍引用。德國於1921年就將奪取製空權思想,以及為奪取製空權必須建立強大的殲擊機部隊,並采取進攻行動,攻擊敵國國土的空軍力量等思想,寫進諸兵種統率及戰鬥條令之中。這些思想在其他許多國家的空軍條令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1931年法國出版的《明日的空中戰爭》一書的作者皮埃爾?福爾聲稱自己是杜黑製空權理論的無條件的擁護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閃擊戰理論以及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關於轟炸航空兵戰鬥使用的理論與實踐都不難從杜黑空軍致勝學說中找出其思想淵源。杜黑關於日本將從空中攻擊美國,美國從空中攻擊日本的預言為後來的戰爭實際完全證實。

在高技術航空兵器迅猛發展的今天,製空權在現代戰爭中的特殊作用,日益為各國所重視。實踐證明,杜黑《製空權》中提出的許多深刻思想反映了軍事技術的發展給戰爭領域帶來的一係列革命性變化,反映了新的物質條件下戰爭的新特點和新規律。杜黑關於製空權的戰略重要性的思想,力求摧毀敵機於地麵的思想;三軍協同作戰的思想,發展民航,建立強大的空軍後備力量的思想;以及克服舊觀念,研究未來戰爭新的特性的思想等等,至今仍不失其現實意義。

美國近年所發動的一係列軍事行動,如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以及近期阿富汗反恐怖行動中都可顯示出杜黑的空軍致勝學說的重要作用和影響之深!

存在主義哲學 

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學說

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年),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早年就讀於弗來堡大學,在政治上積極追隨納粹政權,晚年積極研究東方禪宗佛學。

海德格爾與丹麥神學家索倫?基爾凱戈爾以及法國哲學家讓?保爾?薩特爾是存在主義的三位傑出代表。《存在與時間》是海德格爾的代表作。

自我存在說 死亡本體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對於一個曆史時代的結束(“西方的沒落”)的模糊意識,引起了世界末日的情緒、普遍的缺乏信心和憂慮,使得哲學興趣的中心從認識論和科學研究的邏輯移到了人、社會、曆史問題。另外,在現代西方社會,由於技術進入大量生產領域,人的異化成為一種普遍的狀況,同一勞動使人成了機器的一部分,人在科學技術全麵控製的當代社會所處的境況和應有的選擇,成為哲學家思考的中心問題之一。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海德格爾在他的《存在與時間》中一開頭就引用了柏拉圖的一段話,“當你們用存在這個詞的時候,顯然你們早就熟悉這究竟是什麼意思。不過,我們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現在我卻茫然失措了。”由此可以看出海德格爾認為古往今來的全部哲學史都沒有真正發現存在這一基本問題,當年的柏拉圖也沒有真正懂得存在的意義。

在海德格爾看來,從古希臘到今天,哲學家所倡導的本體論一直都在探討世界問題,而沒有探討存在問題,是一種無根的本體論。他致力於彌補這一遺忘,建立一種有根的本體論。海德格爾對“存在”和“存在者”作了區分。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已經具備了規定性的東西。他認為存在表示的是一種可能性,一種潛在的東西,它就是人的存在或自我存在。海德格爾認為一切存在者都以人的存在為前提。脫離人的存在去考察周圍的事物,這些事物就失去了意義。隻有通過人的不斷關心、牽掛和利用,這些事物才有自己的確定性,才具有存在的意義。他認為,物理學中的牛頓定律,邏輯學的矛盾律以及其他真理之所以是實在的,是因為有人的存在,如果沒有人的存在,它們就不可能被揭示出來。世界是自我存在的一個性質,人們是以自我存在的結構來解釋世界的。海德格爾據此批判了曆史上的所有哲學家,認為他們看不到存在的真正性——自我存在。

海德格爾說,自我存在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時間性”,它在時間上是有限的。它有自己的開始,也有自己的終結,它不可避免、無可奈何地走向死亡。死亡就是自我存在的時間限製。時間是個人存在的方式,自我存在處於時間之中。但是,海德格爾所理解的時間不是客觀的東西,他把時間理解為主觀的東西,這是未來先於過去的時間。海德格爾是把存在當作可能性或未來理解的。每一個人總是在不斷地超越自身而趨向未來,我們叫是在謀劃著;不斷地提出新的目標和計劃,趨向於新的可能性。這就是說,存在不斷地超出其自身,從而走在他自己的前麵。

海德格爾認為,由於自我存在的時間限製,人的存在就是向死而存在,向終了而存在,死是“自我或存在的最高可能性”。但是海德格爾認為,這種自我存在的實質並不是人人都能隨時覺察到的。雖然人們不會否認人終有一死這一真理,但由於人們沉湎於世俗生活,因此意識不到真實的自我是死亡所在。人們總是把死亡理解為類似道路的終點,它離我尚有一段距離,死亡還不屬於我。而在海德格爾看來,死就是一個深淵,在人生旅途的腳下,隨時可能跌落下去。死是確實的,又是不確定的。隻要當人經受苦難和折磨,特別是麵臨死亡時,人們才會從世俗生活中擺脫出來,回到真正的自我。

由於海德格爾把死亡看做存在的最高可能性,因此他說:“自己存在就是意味著沉入虛無,”虛無揭示著個人的真實存在。他認為死亡並不可怕,它能使自己從普通人中解放出來,使我們從虛無中領會人生的真諦。

海德格爾批判了古往今來的許多哲學家,但他對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卻情有獨鍾。在他看來,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題是一大功績。笛卡爾認為“我思”(即我在思想),就可以推斷“我在”(即我存在)。但海德格爾認為笛卡爾並未進一步深究“我在”的“在”的意義。笛卡爾認為“我思”是整個哲學和科學的前提,把本體論建立在我思的基礎上。海德格爾則主張把本體論的根基植於“我在”之上,提倡“我在故我思”。

海德格爾把死亡當作自我存在的最高可能性,存在即向死而在,因此他的哲學被人稱為“死亡的哲學”或“死亡本體論”。存在主義哲學致力於人生意義的探尋,這必然涉及到死亡。因為死並不是和生漠不相幹的現象,死畢竟是人生的一個部分或一個環節。一個從不思考死亡的人,不可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義。然而海德格爾的死亡哲學是消極悲觀的虛無主義,它讓人在死亡的等待中去獲得解脫和自由,對世俗社會采取出世的人生態度。

海德格爾論述“死亡本體論”是為了建立他的人生哲學。他對人的生存狀態進行了分析,認為人的實際存在包含著三個相互聯係的環節。

其一是“先行於自身”,又叫“謀劃”。海德格爾的存在是被當作“未來”來理解的,人不斷地超越自身而趨向於未來。人的存在處於無限的可能性之中,他從不執著於當下的存在,他要按照自身的可能來謀劃自己、設計自己、選擇自己、超越自己。這樣的存在是自由的,是自我的真實狀態。

其二是“已經在世界之中”,又曰“被拋”。每個人的出生並不經過自己的謀劃,他被莫名其妙地拋向這個世界。他一生下來就碰到既定的家庭、既定的種族、既定的國家、既定的人際關係。他隻能麵對命中注定的環境,把現存世界作為自己活動的舞台。

其三是“此處的存在”,又叫“沉淪”。人們麵對異己的環境,但又不能拒絕它,隻能把現存世界當作自己的家。他要有所作為,必須把他的全身心都投入現存世界和世俗事務,忙忙碌碌與物打交道,勞神費力地與人打交道,喪失自我,讓自己無形地消失在存在者的群體中。

海德格爾指出,“先行於自身”這一環節最本質、最重要。人應該成為他自己,按自己的意願來創造自己,賦予自己的生活一種獨特的意義。但在現實中,大多數人不得不與自己的本質

相疏遠,在日常生活中受著異己力量的控製和支配,把自我溶化在別人的生存方式之中。在海德格爾看來,人之所以沉淪是由普通人的統治所造成的。但人之所以陷入普通人之中,則是由於自己的軟弱造成的。要擺脫普通人的統治,回到自我的本真狀態,就必須意識到人的存在是“向死而存在”。隻有死才能把自己與他人、社會完全分離開來。死並不在生存之外,死就在生存之中。他主張“先行到死”。先行到死並不是自殺,而是為了把自己謀劃為本真的人。死的不可替代性,可以使人感到自己的獨一無二性;死的不確定性作為一種經常威脅使得普通人的威脅無足輕重,從而使人擺脫“他人”的枷鎖,保持人格的獨立;死的不可超越的最高可能性,使人體會到萬事皆空,從而認識到不應該執著地看重和固守現存的一切,而應該在“向死而在”的人生旅途中無所顧忌地去展開他的各種可能性。

海德格爾的人生哲學建立在死亡本體論的基礎之上。他要求人們參照死亡這一不可避免的結局來謀劃設計自身,成為自己的主宰而不把一生交付給“普通人”。他指責現實中的人們以各種方式逃避死亡,對死亡這一最本己的可能性視而不見。盡管人們都不會否認人固有一死這一道理,但人們總是堅信死亡離我們還遠得很。盡管現實中每天都有許多人死亡,但人們總是認為這事與我無關,那是別人死而不是我死。正因為人們疏遠和逃避自己最本己的可能性,所以人們心甘情願地被異化(沉淪)。人的一生都是按照“普通人”的方式來生活的。他“從青年時代起就像飛蛾撲火那樣追隨上層人士,模仿他們的一舉一動,接受他們的人生觀”;他的婚姻得到達官貴人的“稱讚”;他按照典雅華貴的標準來布置新房子,“一味模仿富人家的小康之家的氣派”。他從來沒有想到死神會突然降到他的頭上,因此也從未按照死亡來謀劃自己,仿佛死是與他不相幹的事情。當死亡以突如其來的方式降臨時,才使他回到他最本己的自我存在。他立刻就要與其他人,與他擁有的一切分離了,他要孤零零地一個人到另一個世界中去。他感到異常孤寂,“那是一種處身在鬧市和許多親友中間都沒人理睬的感受他感到孤寂,那種即使跑遍天涯海角都找不到的孤寂”。他反省自己的一生:不擇手段地向上爬、撈錢,而生命卻悄悄地溜走了。他突然感到“這一輩子說不定真過得不對頭”,支配他一生的價值觀念一下子崩潰了。他臨死才從“普通人”的統治下擺脫出來,找到了失落的自我,但已為時太晚了。正因為如此,海德格爾主張先行到死,不再軟弱地沉淪於普通人,大無畏地展現生命的多種可能性,這樣當死亡突然襲來時,他將無怨無悔,因為他的一生已經具有某種決義。

技術本質 存在反思

晚年海德格爾十分注重技術對人的生存狀態的深刻影響,這構成了他晚期思想的主旨。

海德格爾認為,人們通常是把技術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它是達到某一目的的手段。在他看來,現代技術和古代的那種順應自然的技術大不相同。古代的農民把種子播撒到土地中,聽任自然力使其發育、生長,耕作方法或技術隻是起著照料和看守的作用。而現代技術則不同,它對自然提出過分的要求,它要不斷地挑戰自然,迫使事物進入一種非自然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