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人類未來的科學預測 

托夫勒的未來學說

未來學是用定性和定量分析來探索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前景,揭示按照人類所做的各種選擇走向未來的可能性的一門綜合性科學。未來學由兩大部分組成:理論未來學和應用未來學。

20世紀初,英國學者、著名科幻小說作家H?威爾斯主張係統地研究未來。1943年,在美國任教的德國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O?弗勒希特海姆首先創造並使用了“未來學”一詞。此後,首先在西方興起的現代未來學研究經曆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即萌芽階段,形成階級和發展階級。至80年代後期,未來學已經發展成覆蓋六大未來研究領域(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軍事、全球),擁有十大重點課題(糧食和人口、資源和能源、自動化、城市和交通運輸、情報資料和信息化、教育、環境、空間開發、科學技術影響、全球問題)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在現代西方未來學家中,主要存在兩個派別:一類是悲觀派,一類是樂觀派。悲觀派的代表是1968年4月於意大利成立的羅馬俱樂部。悲觀派淋漓盡致地描敘了稱之為“全球性問題”的各種危機,提出了“零度增長社會”這一觀念,即“經濟增長率和人口增長率均為零度這樣一種守恒狀態的社會”。美國的各種悲觀派也相繼出籠,出現了各種“技術恐懼症”,認為人類遲早要滅絕於自我創造的技術。

樂觀派以美國社會學家D?貝爾的知識社團為代表,他們宣揚了一種樂觀主義的觀點。

隨著80年代的經濟複蘇,美國未來學家中的樂觀派也就占了上風。樂觀派的近作有:H?科恩的《2000年》、《1980年的模式》、《未來兩百年》、《未來的變化》,Z?布熱津斯基的《兩個世紀之間:美國在電子技術時代的作用》;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J?奈斯比特的《大趨勢》等。自貝爾提出“後工業社會”的理論之後,H?卡恩的《後經濟社會》、奈斯比特的《信息社會》也紛紛出籠,盛極一時。

對於A?托夫勒,人們對他究竟屬於樂觀派還是悲觀派持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人似乎將他看做中間派,他在《第三次浪潮》中就是討論世界的前景和希望。

托夫勒認為,我們許多人生長於其中的舊文明,對此他細致全麵而又生動地描繪了一個正在闖入我們生活中的新文明。他的學說有兩部分:一是對人類已經經曆的文明進行了分階段的研究;二是對即將到來的新文明進行了預測和描繪。

第三次浪潮 文明的衝擊

托夫勒認為,人類迄今為止,依次經曆了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現在正在受到第三次浪潮(文明)的衝擊,而每種新文明取代舊文明都要經過一番“超級鬥爭”。這就是說人類到現在已經經曆了兩次巨大的變革浪潮。這兩次浪潮淹沒了早先的文明和文化,都是以前人所不能想像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原來的生活方式。第一次浪潮的變化,是曆時數千年的農業革命。第二次浪潮的變革,是工業文明的興起。今天的曆史發展甚至更快,第三次浪潮的變革可能隻要幾十年就完成。我們正好生長在這急劇轉變的時刻。因而在生活中感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全麵衝擊。

托夫勒認為農業的興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頭一個轉折點,而工業革命是第二次偉大的突破。它們並不是兩個孤立的沒有聯係的偶發事件,而是按照一定的速度發展的兩次變革的浪潮。

第一次變革的浪潮雖然在17世紀末尚未耗盡它的勢頭,而工業革命在歐洲爆發,並激起了全球性變革的偉大的第二次浪潮。這一新的工業化進程,迅猛異常,遍及各國和各大洲。這樣

,兩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變革進程,以不同的速度,同時在全球發展起來。

同時,第二次浪潮在歐洲、北美以及其他一些匱乏國家,仍然具有革命的活力。但是,盡管這個進程還在繼續著,但更加重要的進程已經開始。第三次浪潮已波濤洶湧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