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引導孩子自主學習
一、學習不好的原因
對於學生學習不好的原因問題,我們做了很多調查,父母和孩子往往對學習不好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
1.學習不好的各種表現
(1)自我設限
自我設限是指一個人為了保護自我價值,維護自我形象對可能到來的失敗威脅,事先設置障礙,為失敗創造一個合理的借口。
當個體預期事情可能會失敗時,就故意在其前進的道路上尋找、聲稱或創造某種看起來有說服力的障礙。若結果是失敗,個體可將其歸因於自設的障礙,而不是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不足,從而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另一方麵,自我設限並不意味著結果注定要失敗。若取得成功,又可將成功歸因於自身的能力,從而達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自我設限是一種行為策略。自我設限主要發生在能力評價的成就情景中。自我設限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5]。個體所設置的障礙,可以是行為的(如,運動員在比賽前喝醉酒),言語的(如,聲稱自己身體不適或失眠),甚至是無作為(如,學生體育考試前不做任何練習)。自我設限出現在成就行為之前或與成就行為同時出現,而不是在成就行為出現之後。有些個體比其他人更易使用自我設限策略,他們具有高自我設限傾向的人格特質(trait of self-handicapping)。
生物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能從桌麵上跳起一米多高,根據測試,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它身體的400倍左右。
然後在跳蚤頭上罩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後,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以下高度。接下來逐漸改變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後被動改變自己的高度。最後,當玻璃罩接近桌麵時,跳蚤已無法再跳了。生物學家於是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跳蚤並非喪失了跳躍的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受挫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最可悲之處就在於,實際上的玻璃罩已經不存在時,它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有。
因為一次次的失敗而形成失去繼續努力的勇氣,這是導致失敗最常見的情形。
森林裏有一隻美麗的雉雞,它有非常漂亮、色彩鮮豔的羽毛。每天在森林裏自由的來來去去,靠著自己的力量找尋喜歡的食物。有時可能辛苦了一天,卻找不到喜歡的食物,有時也可 能會挨餓,但它總是盡自己的努力維持生命。它活得又快樂、又自由、又有尊嚴。
有一天,這隻雉雞在森林裏舒暢悠遊的時候,看到一個農夫走過來。農夫手上提著一個簍子,裏麵好像有一些東西。
雉雞問農夫:“請問你簍子裏裝了什麼啊?”
農夫說:“裏麵都是蚯蚓。”
啊,這正是它喜歡的食物。於是雉雞鼓起勇氣對農夫說:“農夫,農夫,你可不可以給我一 條蚯蚓?”
“可以啊,不過你要拿什麼東西和我交換呢? ”
“你希望我拿什麼和你交換呢? ”雉雞說。
“我很喜歡你身上的羽毛,這樣吧,你用身上的一根羽毛,來跟我換一條蚯蚓,怎麼樣?”
雉雞心裏想:我有這麼多羽毛,給他一根有什麼關係,況且我又不要辛苦覓食,就可以有一 頓美味,這很劃得來。於是雉雞就在身上用力啄下一根羽毛。那一刹那,掉羽毛的地方有一 陣巨痛,但是慢慢的就不痛了。雉雞用那根羽毛換了一條又肥又大的蚯蚓,飽餐一頓。它心 裏覺得這真劃得來,隻用一根羽毛就換來一餐美味。
第二天,雉雞又在同樣的地方等著,看到那個農夫走過來,它又對農夫說:
“農夫,農夫,我能不能再向你換一條蚯蚓? ”
“當然可以啊! ”
於是雉雞又用力啄下一根羽毛,身上仍然傳來一陣巨痛,可是已經沒有昨天那麼痛了。雉雞 覺得自己又不需辛苦而成功的換來一頓餐點。第三天、第四天,同樣的事情不斷的進行著。
一天天過去,雉雞在拔身上羽毛的時候,漸漸不再感到疼痛。它覺得這樣的生活真好,不需 要再辛苦覓食,就能每天過著安逸舒適的日子。
時間一天天過去,有一天農夫又從老地方經過,雉雞仍如以往對他說:
“農夫,農夫,我再換一條蚯蚓好嗎? ”
農夫搖搖頭。雉雞很驚訝的問:“為什麼呢?”
農夫沉默的看著它的身體,緩緩的說:
“你身上已經沒有任何羽毛可以給我了。”
雉雞低頭一看,身上的羽毛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全部拔光。
農夫離開以後,這隻美麗的雉雞撲打著光禿禿的翅膀——事實上,這已經不算是翅膀,它無 力也無法再飛翔。失去了美麗又能禦寒的羽毛,最後美麗的雉雞凍死在森林裏。
在成功的路上,從對負麵的刺激很敏感到慢慢的麻木,最後到沉淪墮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很多時候,成功就在再堅持一下之中,但隻要心裏放棄,就會失去堅持的勇氣,從而一落千丈。
常常聽到家長這樣說:
“哎,我們家××就是特別笨,腦子轉得慢!”
“這孩子就不可能學習好!”
“這孩子從小就脾氣不好,特別愛急!”
“這孩子將來肯定沒出息!”
……
有的學生會說:
“我肯定學習不好。”
“我腦子不如××聰明。”
“我不適合學理科。”
“我體質不好。”
“我記憶力不好。”
“我基礎不好。”
“我長得不漂亮。”
“老師不喜歡我。”
“大家都認為我不優秀。”
……
就是由於這些諸如此類的思想限製了人類的潛能。事實上,上天對每個人都給予了無窮無盡的機會去盡展才華,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去做。
如果一個孩子在有關自己學習或者個人成長上有錯誤的觀念,那麼他的潛能就沒辦法釋放出來。舉例來講,如果孩子認為學數學很難,沒有意思,那麼他的大腦在這方麵就會處於停滯狀態,就會放棄努力。
科學家沃林和克裏克在1953 年,從照片上發現了DNA 的分子結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假說,從而標誌著生物時代的到來。二人因而獲得了1962年度諾貝爾醫學獎。但他們兩人並不是第一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科學家,早在他們發現的兩年前,也就是1951 年,英國有一位名叫弗蘭克林的人,從自己拍得極好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的X 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 的螺旋結構之後,他就這一發現做了一次演講。然而由於生性自卑,又懷疑自己的假說是錯誤的,從而放棄了這個假說。
可想而知,如果弗蘭克林不是自卑,並堅信自己的假說,進一步進行研究,確認這個偉大的發現,諾貝爾大獎肯定就屬於他了。可見,一個人如果太自卑的話,是很難有所成就的。
有科學家利用動物做試驗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
曾有科學家做過實驗:將一隻最凶猛的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然後用強化玻璃隔開,最初,鯊魚每天不斷衝撞那塊看不到的玻璃,耐何這隻是徒勞,它始終不能過到對麵去,而實驗人員每天都有放一些鯽魚在池子裏,所以鯊魚也沒缺少獵物,隻是它仍想到對麵去,想嚐試那美麗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斷的衝撞那塊玻璃,它試了每個角落,每次都是用盡全力,但每次也總是弄的傷痕累累,有好幾次都渾身破裂出血,持續了好一些曰子,每當玻璃一出現裂痕,實驗人員馬上加上一塊更厚的玻璃。
後來,鯊魚不再衝撞那塊玻璃了,對那些斑斕的熱帶魚也不再在意,好像他們隻是牆上會動的壁畫,它開始等著每天固定會出現的鯽魚,然後用他敏捷的本能進行狩獵,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氣,但這一切隻不過是假像罷了,實驗到了最後的階段,實驗人員將玻璃取走,但鯊魚卻沒有反應,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區域遊著它,不但對那些熱帶魚視若無睹,甚至於當那些鯽魚逃到那邊去,他就立刻放棄追逐,說什麼也不願再過去。
所以每一件事情都要找一個實際的案例來推翻自己的思想,這樣子的話,你就可以自我突破。
(2)基礎知識不牢
學習的知識不是孤立的,我們剛開始學習知識的時候,會覺得很難。當基礎知識記得越來越牢,學習的難度係數會遞減。相反,如果學習不紮實,由於舊知識沒有學會,他又不斷地把不會的新知識變成了舊知識。就像滾雪球一樣,不會的知識越來越多,最後就導致學習越來越難,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3)有的學生有“多動症”
兒童多動症是兒童多動綜合症的俗稱。其發病原因很多,是兒童時期常見病。
據醫學統計,約有5%~10%學齡兒童患有多動症,其中,有60%~79%學習出現困難。
“多動症”的典型表現為:
孩子任性、不合群,缺乏自我克製能力;
注意力集中困難;
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書寫潦草;
衝動任性、情緒易波動;
行為幼稚、怪僻,肢體抽動;
行為無目的、貪玩、逃學、打架,甚至說謊、偷竊等;
學習困難。雖然智力正常,但都表現出學習困難,記憶辨別能力差,常把“b”寫成“d”,或把“6”寫成“9”等,學習成績低下。
其實“多動症”
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特征為好勝、好奇、好動、好模仿和富於想像,以好動更為突出。
好動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會並學習知識的一種積極表現。他們常常對周圍的事物感到新鮮、好奇,並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候,家長千萬別把正常孩子的好動誤認為是多動症,在沒有十分把握的情況下,家長不要隨便帶孩子到精神病院去就診,否則會給孩子心理上不良的刺激,也不要隨便對孩子說你是多動症,這樣做,反而會使孩子心理上產生巨大的壓力,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增加精神負擔。
正常的好動與多動症之間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四點。
(1)是否能夠集中注意力
正常好動的孩子,對不感興趣的事情會注意力不集中,但對有興趣的事情,卻能專心致誌,很少分散;
多動症的孩子一般都會注意力不集中。
(2)能否控製自己
正常兒童當意識到必須控製自己時,能控製得住,盡管有時候會表現的過分;
多動症的孩子不能控製自己。
(3)行動是否靈活
正常孩子作技術性較難的動作時,會表現得靈活自如;
多動症的患兒卻表現得很笨拙,無法自如完成這些動作。
(4)對咖啡或濃茶等刺激物的反映
由於這些刺激物能夠刺激人的中樞神經,中樞神經受刺激能使正常兒童引起興奮;
患多動症的兒童受到同樣的刺激後,會很快表現得安靜,少動,注意力呈相對集中。
(4)缺乏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有很多名人都提到過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
哪裏沒有興趣,哪裏就沒有記憶。——歌德
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莎士比亞
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並經常參與該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學習興趣就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的直接動力。
興趣是正向的,是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的一種動力,這種動力來自於人們的價值觀傾向。價值觀就是每個人判斷是非好壞的信念體係,是它引導我們追求所想要的東西,逃避我們所厭惡和害怕的東西。我們一切的行為,都在於實現我們的價值觀,否則心裏就會覺得人生不全,沒有意義。
當我們還是個孩子時,父母就幫我們孕育價值觀。他們以他們的價值觀為根據,不斷地告訴我們什麼是好壞,什麼該不該做,什麼該不該看,什麼該不該相信。如果你符合他們的價值觀,就會得到讚賞;如果你沒聽他們的話,違背了他們的價值觀,就會遭到訓斥,甚至於責罰。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並非僅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產生。”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隻有“好之”、“樂之”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
前蘇聯教育學家斯卡特金也說過:“教育效果取決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關係直接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
興趣,是探索知識的動力,是點燃智慧的火花。
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學習情趣,學生的學習才是主動的,積極的,熱烈的。
反之,學習沒有興趣,學習將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課堂教學也就缺乏生氣,變得機械沉悶。
那麼,怎樣培養興趣呢?
A、精心嗬護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學習興趣的源泉。好奇、好問、好動,渴望通過自己的探索來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那麼,父母該如何嗬護孩子的好奇心呢?
有些孩子對什麼事都有要問個究竟,一連串的“為什麼”。 對此,教師和家長千萬不要橫加指責,要耐心解釋答複孩子的提問,尊重孩子的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鼓勵。
很多時候老師和家長解答不了孩子的提問,這時候更是教師和家長給孩子做出表帥的時候,應該坦率地告訴孩子,自己也不清楚,但可以告訴孩子如何自己去尋求答案,鼓勵孩子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查字典、查辭海、網絡搜索,向其他教師請教等等。
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工作查找到恰當的答案的時候,就會獲得很強的成就感,這時候,如果教師和父母能夠加以鼓勵,強化這種學習精神,就會對學生的熱情產生正向的強化作用。從而形成學生的興趣。
來我們中心學習的孩子中有一個女孩,名字叫郭心蕊,是育新中學高三的學生。剛來的時候,她媽媽給我們講了這個孩子高二時候的故事。
這個孩子在高一的時候,成績很好,在全班差不多總是前幾名。這個孩子不但學習不錯,還很熱心於班級工作。到了高二,情況發生了變化。
當時學校舉辦話劇比賽,郭心蕊就帶領班級的同學組織了一個團隊,參加學校的話劇比賽。從組團到尋找和編寫劇本,從借服裝到排練,從道具製作到燈光音響……
她為此付出了無數的心血。
結果出來了,她們班的話劇獲得了全校的第二名!全班同學都在歡呼!
當她捧著獎杯來到班主任麵前的時候,她的班主任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我從來就沒有在乎過這種事情!”
一盆冷水澆到了郭心蕊的頭上,自己辛辛苦苦忙活著,沒有一句怨言,但當成績出來的時候,沒想到老師居然如此不重視這個結果。
老師的話傷透了她的心。
從此,她辭掉了班級的任何工作,學習也失去了興趣。
一個學期下來,她的排名成為全班的三十幾名,到高二期末的時候,她已經是班裏倒數幾名了。
到了高三來我們這裏的時候,她已經是高考一模的時候了,她的成績隻有308分。
這時候,中心的老師對她做了詳細的分析,覺得幫她建立自信是最關鍵的一步。
她來到時候,物理隻有十幾分,但到二模考試的時候,物理一下子進步到了六十幾分。
這時候她的信心一下子提高上來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都起來了。
最後,高考的時候,她的成績是398分。
B、帶孩子到大自然、社會中去,開闊眼界,提高學習興趣
家長可以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觀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比如春天可帶孩子去觀察小樹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長情況;夏天帶孩子去遊泳、爬山;秋天帶他們去觀察樹葉的變化;冬天又可引導他們去觀察人們衣著的變化,看雪花紛飛的景象。孩子通過參加各種活動開闊了眼界,豐富了感性認識,提高了學習興趣。家長最好還能指導他們參加一些實踐,如讓孩子自己收集各種種子、搞發芽的試驗、栽種盆花;也可飼養些小動物。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啟發他們把看到的、聽到的畫出來,並鼓勵他們閱讀有關圖書,學會提出問題,學會到書中找答案。這樣,孩子的興趣廣泛,知識麵擴大了,學習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C、發展孩子多方麵的興趣
一些孩子由於受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在三歲左右就開始對畫畫或樂器產生興趣。特別是孩子進了幼兒園以後,在老師的誘導下,他們的興趣愛好出現了第一次飛躍。最先使孩子產生興趣的一般是畫畫、唱歌和表演,當然這些都是模仿性的。對鋼琴、電子琴、手風琴的興趣都可以在幼兒期喚起,這時不是要求孩子能達到什麼水平,而是以喚起他們對各種樂器的興趣為主。下棋更是如此,很小的孩子就喜歡跟大人下棋,當然更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下遊戲棋。父母隻要做有心人,為孩子們提供一些條件,準備一些簡單的器具,多給孩子講講自己的見聞,多與孩子一起玩,孩子多種學習興趣就會逐漸培養起來。
戴爾?卡耐基有句名言;“假如你假裝對工作感興趣,那麼這種態度會使興趣變成真的.並且消除疲勞。”
父母對孩子在探索過程中的每一個新的發現,都要予以支持,並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如果是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或是掌握技巧性比較強的知識,如繪畫﹑彈琴等,父母要合理地安排時間,每次持續時間不宜過長,防止大腦皮質產生保護性抑製,從而降低學習興趣,影響學習效果.即使對於同一內容的重複學習,父母也要每次變化方法,最好與遊戲結合起來,學學玩玩,動靜交替,以免孩子產生厭倦感.年齡稍大的孩子可適當地組織競爭性的活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一旦孩子對某事物產生了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就會進一步促使孩子主動地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給予成功的體驗是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
在孩子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家長對他們的期望不能超越他們已有的水平和他們通過學習最近可能發展到的水平,並要及時肯定他們所取得的成績.在家長看來是微不足道的進步,卻給孩子帶來了成功的體驗,並依據學習成果來調整心事活動,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父母要考慮到孩子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時,切忌粗暴幹涉﹑硬性強製或教條主人的方法.家長應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出發,以參與者的身份﹑商量的口吻﹑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這種心理效應對於激發孩子和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5)記憶力不好,容易遺忘
有的孩子記憶力差,很多孩子記憶知識的方法過於死板,不能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內在規律,結果常常事倍功半,遺忘率很高。別的孩子很短時間內可以記住的問題,他記不住。
有人具有非常好的記憶力:
《三國演義》中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
公元206年,劉璋派別駕張鬆出使魏國,曹操因見張鬆其貌不揚,對他很冷淡。謀士楊修拿出曹操新著的兵書《孟德新書》,張鬆從頭到尾翻看一遍,哈哈大笑道:“此乃戰國無名氏所著,我蜀中三尺小兒皆能背誦,何謂《孟德新書》!”說罷,他竟將《孟德新書》十三篇滔滔不絕地背誦了一遍,竟一字不差,驚得恃才放曠的楊修大叫:“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曹操聽得此事,氣得將嘔心瀝血的新著投入了火中。
《紅與黑》中講了有關於連背誦《聖經》的故事:
於連到市長家做家庭教師,他拿了一本拉丁文的《聖經》扔給市長的孩子說:“請隨便翻開一頁,任意挑一段,您隻要把頭一個字告訴我,我就可以把這本聖書——我們所有人的行動準則背下去,一直背到您叫我打住為止。”
阿道夫,市長的兒子,翻開書,念了一個字,於連便接著背了一整頁,流暢地就像他講自己的母語。
蔡文姬能背誦父親蔡邕失散的四百餘篇著作。
文學家茅盾能背誦一百二十回的古典名著《紅樓夢》。
……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希望自己也能具有這種令人羨慕的過目不忘的本領。
(6)邏輯思維能力差
邏輯思維是借助於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所進行的思考活動,是一種有條件、有步驟、有根據、漸進式的思維方式。
有的孩子在做一些推理和判斷時表現得比較笨拙。
(7)學習方法不得當
孩子學習必須找到方法才能夠事半功倍。
學生主要時間都集中在死記硬背上,或是泛泛地抄書,學習起來很被動。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成績就是上不去。
學習方法不得當,往往造成學習上無所適從,特別是新升學的學生,導致不了解知識的內在聯係,無法形成知識結構,這部分學生看起來很用功,但成績都不見有提高。
(8)缺乏激勵因素
一個孩子要想取得優異的成績,必須有人不斷地鼓勵、表揚和欣賞。很多家長說,他的孩子是3分鍾的熱度。其實每個孩子都是這樣,隻有在後麵不斷地鼓勵,才能讓他始終保持熱度。
來我們中心學習的學生中有個小女生,名叫範心傑,小學四年級。來了一段時間以後,有老師反應孩子的一些問題,說這個孩子應該說是個不錯的孩子,聽話,看起來很乖巧,但上課不能專心,隻要有一個地方出點聲音,她馬上就去看,而且經常會撒謊,比如告訴我們中心的老師,她在學校裏考試考得很好,老師獎勵她一個小禮物——就是她手裏拿的這塊橡皮,還說她非常愛她媽媽,她媽媽也非常愛她,她媽媽經常說她很乖,誇獎她學習有進步了。但中心的老師聽說過她媽媽打過她,但這個孩子否認。有一次,範心傑的媽媽來中心,我們坐下來談孩子的學習。媽媽一張口就是對孩子的抱怨,而且滔滔不絕,沒完沒了。
媽媽說她對這個孩子很失望,說他們兩口子都屬於原先學習不錯的,怎麼生了這麼個學習不好的孩子!?有時候看到孩子學習不好就氣得不行,忍不住想揍她。
我問她是不是在學校裏,老師因為孩子學習好,獎勵過孩子,她幹淨利落地否認,沒有這回事!孩子在撒謊!說每到這時候她就又忍不住,想狠狠地揍她一頓出氣。
……
當她在喋喋不休地講著孩子的問題、抱怨自己的憤懣的時候,我中間插了一句話:“你知道孩子要什麼嗎?”
“不知道! ”她隨口一說,就要繼續她的抱怨,我搶了一句:“我聽了十分鍾對孩子的介紹,就知道孩子要什麼,你是媽媽,這麼多年了,你怎麼不知道孩子要什麼?!”
她先是一怔,隨即一下子淚流滿麵,哭訴著說丈夫很忙,沒有時間管理孩子,孩子主要由她一個人來帶,還說這孩子學習這麼不好,怎麼跟他爸爸交代之類的話。
……
我不得不打斷她:“你想知道孩子要什麼嗎?”
她繼續順著她的思路說了好幾句才回過神來,問我:“她需要什麼呢?”
我拿起桌上的杯子,喝了一口水,慢慢咽下去,又清了清嗓子:“她需要鼓勵。”
“為什麼?”她脫口而問。
我又喝了一口水,說道:“她說老師因為她學習好獎勵她橡皮鉛筆之類的東西,她不是在撒謊……”
“她是在撒謊!”
“你聽我說完!”我繼續說,“那是她在夢裏看到的情景,因為在生活中,她的老師和媽媽從來不給她鼓勵,所以她隻好做夢去尋找鼓勵!”
這麼一說,媽媽剛剛停止的眼淚又一次象洪水決堤了。
……
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需要老師和家長的認可,才能形成她完整的人格。
(9)用功程度不夠
世界上一般沒有輕鬆成功的,就如同那首歌裏唱的:不經曆風雨,哪得見彩虹,沒有人可以輕輕鬆鬆成功……
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比別人更努力!“你要比別人努力兩倍以上”——李嘉誠。
“比別人更努力,然後找一群努力的人一起來工作”——蓋茨。
努力是成功的捷徑,而且是成功必須付出的代價。“永遠要做得比要求得更好”每天進步1%。每天一定要進步,最好是2%,這是超級成功者每天必做的事情。
這裏強調的努力用功,是快樂地用功,不是痛苦地用功。大多數孩子用功程度不夠,有2/3是不知道怎麼用功,不懂得學習方法;有1/3是自我觀念的問題。
(10)情緒問題的幹擾
一個人要去做一件事情,就要有情緒作用。如果他的情緒處理不對,處在消極的狀態下,就相當於發動機漏油,如果油箱中沒有油,汽車是不會走的。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即個人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感。自卑感就是個人把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具有自卑感的人總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慚形穢,喪失信心,進而悲觀失望,不思進取。一個人若被自卑感所控製,其精神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縛創造力的一條繩索。
二、學習不理想最根本的原因是浮躁
綜合上麵所列舉的種種學習不好的原因,主要就是:不愛學、不會學,這些原因從根本上講還是浮躁。
1. 什麼是浮躁
我們來看下麵的事例:
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學習成績卻總是不理想
我們中心學習的一個初中學生,名字叫做馬亮,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認為他是最聰明的學生,大家都對他很上心,都很願意好好教他,但他成績不理想,原因就在於別的同學會聽老師的話做一些具體的工作,比如老師講題目結束後,讓同學把好好做一下,別的同學都會按老師的要求不折不扣地練習,但他堅決不練,他認為自己已經學會了,不需要練習。就是這種心態導致他的成績總是考不過一些聰明程度不如他的。
不斷學習難題思路無益於提高成績
清華附中的一位初三同學,人很聰明,是清華附中重點班的,名字叫榮麗,她的數學成績好的時候能夠達到110分,很多時候也就是100分左右,我們對她的診斷是不仔細,她是個聰明的女孩子,但不肯下功夫進行我們快速學習法的認真能力訓練,她的父母,還有每天陪她來學習的姥姥總是要求我們給她講難題,將難題的思路,一節課要講幾十個難題,明白思路了就過去。我們曾經幾次提醒他們,如果想真正提高成績,紮紮實實地把很多難題一次性做到滿分才是關鍵,走馬燈式的了解一個個難題的思路無濟於事。但她的家長們堅決不聽勸告,我們隻好任由她發展。
她的家長本來是來找我們尋求幫助的,但來到我們這裏以後,他們卻在指揮我們的工作,結果2007年中考,榮麗的數學成績得了很不理想,她都不願意把成績報給我們。
國航一工程師忘記對起落架上鎖導致飛機機頭觸地
2007年7月1日下午17時17分左右,中國國際航空公司2552號飛機在執行CA941北京——迪拜航班任務時,飛機前起落架突然意外收起,機頭觸地,造成一名機組人員和一名旅客輕微受。
中國民航總局7月4日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國航飛機機頭觸地事故的初步調查結果,稱事故是因一工程師在排除飛機起落架液壓係統故障中忘記對起落架上鎖即行測試導致。
客車行進中起身換班引發翻車事故造成重大傷亡
2006年12月4日,劉凱駕駛一輛大客車從湖北公安縣出發開往福建泉州。晚上21時許,當客車行駛至江西省進賢縣境內福銀高速公路時,劉凱因為勞累,便叫他的同伴司機咼中文換班繼續開車。
當咼中文走到駕駛室旁時,劉凱想到高速公路上不可以停車,另外也是心存僥幸,認為可以行進中換班,便在客車行進中解開安全帶起身換班。起身的時候,劉凱右手離開了方向盤,左手則不小心帶了一下方向盤,致使客車向左拐,他又連忙用右手向右邊把方向盤,但由於用力過大,客車方向偏離,向右衝出公路護欄,導致翻車,造成該車上同伴司機咼中文和乘客何賢發當場死亡,其餘乘客連同劉凱自己共29人不同程度受傷的重大交通事故。
一起粗心大意觸電身亡事故分析
2005年4月20日,某局安裝公司檢修班工作人員趙某去朝陽台區處理配變滲油缺陷,未辦理工作票。趙某登上台架對高壓側A相套管進行防滲油處理。這時趙某的熟人路過此地,趙某舉扳手與之打招呼,觸碰A相上端直接放電,從台架上摔下,經現場搶救無效死亡。
分析事故原因是:一是趙某在台架上工作時,自我保護意識差,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違反《安規》中(電力線路部分)第126條規定作業人員活動範圍及其攜帶的工具、材料等與帶電導線(10KV電壓等級)的最小安全距離不得小於0.7M的規定,造成直接與帶電部位接觸,是發生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二是工作班人員圖省事、怕麻煩,違反《安規》第121條“在配電變壓器台(架、室)上進行工作,不論線路已否停電,必須先拉開低壓閘[不包括低壓熔斷器(保險)],後拉開高壓隔離開關(刀閘)或跌落熔斷器(保險)……”的規定,隻斷開了跌落熔斷器,未斷開上側高壓隔離開關,是發生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按說《安規》對操作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定,如果按規定執行是不會出現安全事故的,但總有人不去執行。
所有上麵出現的問題,都是不是“攜泰山而遊北海”的難題,但他們總是心存僥幸,所以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人間悲劇發生,心存僥幸的根本問題就是浮躁。
商務印書館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浮躁的解釋如下:輕浮急躁。《廣雅》中有:浮,漂也。浮遊也。浮就是輕浮、漂浮的意思;《說文解字》說,躁,疾也。《管子心術》中說,躁者不靜。躁就是性急、急躁。
浮躁是所有成功的大敵。
人們經常心不在焉、心浮氣躁、朝三暮四、淺嚐輒止,常常表現出坐臥不寧、失魂落魄的樣子,做一件事情,經常焦慮不安、患得患失,常常沒有耐心認真做完一件事,急於放下手中的事情趕去做另外的新的事情,但對新的事情依然如此,往往是這山望著那山高,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貪得無厭,卻靜不下心來,因而到最後不但一事無成,而且常常感到身心疲憊……
浮躁的人不但學習不會好,做任何事情都會做不好。很多大事故就是因為一些小小的事故導致的,而小小事故之所以不斷出現,就是因為人們的浮躁。
2. 浮躁的原因
浮躁就是做事情表麵化,輕浮而且變化快。
那麼為什麼人會表現出浮躁的特性呢?而且為什麼浮躁的情況如此普遍?
因為人會心隨境轉,所以人的心不能停在一個地方,一旦有什麼吸引人的事情發生,人們的注意力就馬上跟著走了,這就是浮躁產生的原因。
三、浮躁的危害和表現
浮躁會帶來以下三種危害:
1.學不會
具體有以下兩種表現:
(1)上課一聽就懂,其實沒有真懂
太多的同學忽視了這個問題,他們從來不考慮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老師一問“懂了麼?”他們就會隨波逐流、異口同聲地喊“懂了”。所以,在對他們做谘詢的時候,我總是戲稱他們都是“撒謊長大的”。
自認為“懂了”,學習過程即告停止。
學習是從認識到自己不懂,或承認自己不懂開始的,直到學習者自己認為自己懂了為止。一旦自己認為自己懂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懂了,學習的過程就戛然而止了。
沒懂自認為懂會導致學習半途而廢。
很多同學不承認有這樣的問題,他們自認為自己上課是聽懂了的。至於後來不會做了,是因為時間久了,或者又忘掉了。
為了讓同學和家長們認清出這個問題,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小遊戲。來我們這裏谘詢的同學基本都跟我做過這個小遊戲,一個很簡單的小遊戲。但這個遊戲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很難一次性做出來。我先做一遍,然後問學生:“會了麼?”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同學毫不猶豫地說“會了”,但我讓他重複的時候,他根本做不出來。有大約百分之十強的同學會說一些“差不多、好像會了”之類的模棱兩可的話。我會給他們解釋:“差不多”意思就是“差得多”!“好像會了”意思就是“肯定不會”! 這樣的判斷往往屢試不爽!讓他們試驗的時候,也往往是做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