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不要抱怨生活(1 / 1)

隻有把抱怨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

——羅曼·羅蘭

抱怨除了能讓人的處境和心情變得更加糟糕之外,沒有任何益處。家長應教育孩子正視生活,以積極心態應對生活的各種狀態,而不是以消極心態對生活抱怨不停。主動明確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逐漸走出不如意的生活,才是積極的人生態度。

托妮·莫裏森是美國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在莫裏森的少年時代,由於家境貧困,從12歲開始,每天放學以後,她都要到一個富人家裏打幾個小時的零工,十分辛苦。

一天,她因工作的事向父親發了幾句牢騷。父親聽後對她說:“聽著,你並不在那兒生活。你生活在這兒。在家裏,和你的親人在一起。隻管去幹活就行了,然後拿著錢回家來。”

莫裏森後來回憶說,從父親的這番話中,她領悟到了人生的四條經驗:一、無論什麼樣的工作都要做好,不是為了你的老板,而是為了你自己;二、把握你自己的工作,而不讓工作把握你;三、你真正的生活是與你的家人在一起;四、你與你所做的工作是兩回事,你該是誰就是誰。

在那之後,莫裏森又為形形色色的人工作過,有的很聰明、有的很愚蠢、有的心胸寬廣、有的小肚雞腸,但她從未再抱怨過。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許多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滿意,總是因此而後悔。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總是把自身的失敗歸咎於各種因素,並念念不忘,見人就發牢騷。有人對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滿意,認為職位低、賺錢少,比不上別人,心裏又是自卑,又是消沉。每天懶洋洋地做什麼也打不起精神,於是工作常常出錯,上司也不喜歡他,同事也覺得他沒出息。這樣他就越來越孤獨,越來越被單位排擠,越來越遠離快樂和成功。

如果當家長的都是這樣,那可想而知,他的孩子很可能重複著父母的人生。比如他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就會抱怨自己的不幸,天天想著自己比不上別人,於是煩得要命,書也念不下去。如果他們不能把抱怨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就可能永遠都會生活在失敗與牢騷之中了。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必須明白,一個人麵對自己目前不令人滿意的環境,惟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戰勝這個環境。就如行路,當你不得不走過一段險阻狹窄的路段時,惟一的辦法就是打起精神,克服苦難,戰勝險阻,把這段路走過去,而不是停在途中抱怨,或索性坐在那裏打盹,聽天由命。

家長必須告訴孩子,不應當消沉地抱怨生活的不如意,而應拿出積極的精神來麵對目前的境況,使時光不至白白浪費。家長更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相比,這樣隻會讓他消極地應對生活。對待孩子,我們要多鼓勵和誇獎,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隻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一定會成功。這樣,孩子就會變得積極向上,自信自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