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好的言行推薦給你的孩子,能給人們帶來幸福的隻有它,而不是財富。
——貝多芬
當孩子能為他人著想,體會到別人的感受時,就已經是一個善良寬容的人了。父母的教育就已有所成效。
有一天,在兒童俱樂部的大廳裏,一位滿臉歉意的工作人員,正在安慰一位四歲的小孩。
原來這位工作人員因為一時疏忽,在網球課結束後,少算了一位,將這位澳洲小孩兒留在網球場。等她發現人數不對時,才趕快跑回網球場,將這位小孩帶回來。而小孩因為一個人在偏遠的網球場而飽受驚嚇,已經哭得精疲力竭了。
正在這時,小孩的媽媽出現了,看著自己的小孩哭得慘兮兮的,也非常擔心。
如果你是這位媽媽,你會怎麼做,痛罵那位工作人員,還是生氣地將小孩帶走,再也不參加俱樂部了?
這位媽媽蹲下來安慰她的小孩,並且很理性地告訴她:“已經沒事了,那位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地緊張,所以現在你必須親親那位姐姐臉頰,安慰她一下!”
隻見那位四歲的小孩,踮起腳,親親蹲在她身旁的工作人員,輕輕地告訴她:“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故事中的媽媽是好樣的,她抓住了教育小孩的最好機會,及時教給孩子在自己傷心難過的時候也要記得別人的感受。孩子的這一舉動,令那位大意的工作人員心裏寬慰了許多。我們可以欣慰地想,當那可愛的孩子踮起腳親她的時候,她一定是很開心的,而且一定是一下子就放下了心頭的一塊大石。這麼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讓一個可能很不快的局麵得到緩解,這種氣氛是多麼溫馨和美啊!
在我們的記憶中,孩子大多是父母的掌中寶、心頭肉,個個都嬌生慣養,父母從來都舍不得打罵孩子,因而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起來了,隻想著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了他人的情感。難道就由著孩子這樣發展下去嗎?不,如果要孩子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就必須要懂得關心體貼別人,多為別人著想。即使在受到傷害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別人的感受,因為那個使你受傷的人也許正在為傷害了你而自責不已。
我們時常發現孩子對周圍的人漠不關心,更深一步地說,他們常常會無視他人的存在,任性而為。無論是什麼場合都隨便使小性子,利用父母尷尬的處境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甚至提出很多無理要求。即使是同小朋友在一起時,也總是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動轍哭鬧,隻因對方不理睬自己或對方不聽從自己的支配。更不要說當他們受到傷害時去安慰對方,為對方著想了。
此外,孩子有時為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或者是想討好四周其他的人,他們往往樂此不疲地模仿別人的缺點,暴露別人的短處。父母必須明白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任何人都不應該這麼做。當他在這麼做的同時,可能就已經為自己這一輩子樹立了一個敵人了。不僅如此,在現場的朋友當時可能因你的孩子的滑稽表演而覺得好笑,但是他們在笑過之後,事後想起來,一定會感覺這樣做是不友好的,然後對他的人品有所質疑。因此,你的孩子將為他的舉動付出沉重的代價。他的成長道路必定越走越窄。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的最早引領者,我們千萬不要把孩子的種種惡劣行為簡單地認為是孩子的調皮和無知,一旦他們這種毫不為他人著想,不記得別人感受的行為形成一種習慣甚至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那你的孩子注定一生都將生活在抱怨、不滿、貪婪的不幸生活中,甚至造成犯罪。他們對他人或許出於習慣的無意傷害,往往讓人對他們敬而遠之。種種弊端都必須讓父母們警醒,從而重視對孩子寬容心態的培養和造就。
教育孩子的首要問題是先讓孩子學會做人,你的孩子善良、友愛、真誠才能贏得社會的歡迎和接納,而擁有寬容的心態,為他人著想,知道當自己做事時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感受,並避免因自己的行為傷害別人,才能獲得他人的愛與尊重。這就需要家長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努力培養,並以身作則。
首先家長必須有強烈的是非觀念,寬容待人,才能對孩子潛移默化。若家長自己斤斤計較,半點不肯吃虧,那孩子隻會“青出於藍”,後果更是嚴重。
其次,父母疼愛孩子一定要有分寸,不要整天圍著孩子轉,滿足孩子的一切願望,否則孩子一定會養成自私自利的不良心態。
再次,當孩子犯錯或與別的孩子發生糾紛時,一定不要護短,而應合理引導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體會別人的感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