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能使世界轉動。
——狄更斯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很形象地說明了一個人的快樂和愛心之間的關係。
一個女孩走過一片草地,看見一隻蝴蝶被荊棘弄傷了,她小心翼翼地為它拔刺,讓它飛向大自然。後來,蝴蝶為了報恩化作一位仙女,對小女孩說:“因為你很仁慈,請你許個願,我將讓它實現。”
小女孩想了一會兒說:“我希望快樂。”於是,仙女彎下腰來在她耳邊悄悄細語一番,然後消失了。
小女孩真的很快樂地度過了一生。她年老時,鄰人問她:“請告訴我們,仙女到底說了什麼?”她笑著說:“仙女告訴我,我周圍的每個人都需要我的關懷。”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心胸狹窄的性格不是天生的,父母和家庭教育對孩子這種性格影響很大。父母及家人的過度溺愛,使孩子養成了獨食、獨玩等不良習慣,由於孩子在獨生子女的環境中缺乏和同齡孩子的接觸,致使他們養成了做事斤斤計較、自私自利和心胸狹窄的性格。
培養孩子豁達的性格,必須及早糾正孩子的“小氣”行為。比如“食物不肯給別人吃”、“玩具和學習用具都不願意給別人用”等。父母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把好食物主動拿出來給別人吃,樂意把東西借給鄰居。
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多與慷慨的兒童或成年人接觸和來往,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孩子會不知不覺地學著別人的樣子,慷慨待人了。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善良、同情和愛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從一歲開始就有情感的反應,如果有其他孩子在一旁哭,他也會被感染而開始哭。兩歲時,孩子的情感反應就變得明顯起來,懂得去安慰別人,比如當同伴哭泣時,他知道拿自己喜歡的東西,對其進行安慰。到了五六歲時,他已經能夠十分恰當地安慰同伴了。
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我們的孩子越來越缺乏愛心了!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自然表現的愛心一步步消失了呢?仔細觀察我們的周圍,就不難發現其中的原因,家長對孩子的愛心教育並不盡如人意。許多家長太關心孩子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了,認為有了好的成績就有好的未來,也就有自己家庭的幸福,而對孩子的任性、冷漠、自私、霸道、殘忍加以縱容。孩子放學一回家,就讓他鑽進自己的房間寫作業,等飯做好了才出來吃,吃完後又繼續學習,然後睡覺,和家人缺乏交流和溝通,對周圍環境和社會缺少接觸,從而讓孩子沒有了同情心,失去了應有的愛心。
據某項現代兒童生存狀況調查顯示,在中國90%以上的孩子有“惟我獨尊”的傾向,隻有15%左右的孩子在父母生病時知道照顧、安慰,而主動幫助過殘疾人、老人或是自己身邊有困難的小朋友的僅僅隻有2%。
曾有一個家長講過這樣一件事:她給三歲的兒子買了他非常愛吃的雪糕,孩子高興地吃著,不肯讓她吃一口。她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中的雪糕,結果就招來了孩子一通脾氣,還不依不饒地非要她吐出來。她無比感歎地說:“我這樣愛他,他卻不知道體貼我,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誰知道會怎麼樣……”
很多家長誤認為,有沒有愛心是由孩子天生的性格決定的,從不去從自身找原因。其實,很多孩子缺乏愛心的原因,就是父母過分溺愛孩子,不重視愛心教育和培養的結果。
就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來說,愛心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孩子為人處事和親和社會的基礎,也是孩子求知、求美的動力。孩子心中有了愛,他感知的世界就是溫暖而明亮的。如果孩子缺乏愛心,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情感淡漠、沒有追求、合作精神差、遇到任何事都認為別人應該讓著他、很少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甚至心中對別人充滿仇恨。這樣的孩子,缺乏友誼,不會給別人溫暖,也體會不到別人的溫暖,他生活著的世界是不快樂的,也是寒冷而陰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