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家長善於引導,孩子才會寬容待人(1 / 1)

兒童們可以經過教育而養成任何一種情感和習慣。

——歐文

一位社會學家曾經說過:“真誠待人,寬宏大量,是健康人格的必備素質,也是處理好人際關係,溝通彼此心靈的重要條件。”要想孩子擁有寬容的心態,家長的引導是不可少的。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要培養孩子的理解與寬容的品質,父母首先要為孩子樹立起豁達大度、寬宏大量的形象。

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引導孩子學會寬容:

(1)引導孩子學會助人

家長、老師要積極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注重培養孩子同情人、幫助人的意識,鼓勵孩子多與他人進行真誠、平等的溝通、交流,使孩子完全融入周圍的群體中去,養成樂於助人的良好習慣。

(2)引導孩子知錯就改

每位家長都應培養孩子知錯能改的良好品質。俗話說,做錯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不改。所以,在教育孩子時,家長要教育孩子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負責任,並積極改正錯誤。

(3)引導孩子學會忘記

—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經說過:善忘,是人生的一種佳境。作為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忘記那些不愉快的經曆,例如苦悶、挫折,忘記他人對自己的不公,例如誤解、怨恨……將那些讓自己感到難過的事情通通拋到腦後,以積極的心態前進。

總之,家長要通過各種手段,讓孩子真正理解寬容的深刻含義,讓孩子擁有一顆寬容豁達的心。

寬容能使人性情和藹,能夠消除許多矛盾,化幹戈為玉帛。寬容的人能容別人所不能容之事,不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能夠保持一份好心情,盡心地去完成自己的目標。

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胸懷。”

要讓自己的孩子胸懷廣闊,父母在待人接物時就要寬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計較,與鄰裏、同事之間融洽相處,這樣孩子就會學著父母的樣子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成長為寬容、大度的人。

據調查顯示,孩子們有時候比成人更具有寬容之心,例如孩子在尊重不同意見、不排斥異己、能夠原諒傷害過自己的人等方麵,都比成人更寬容。可是孩子並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寬容,這就需要家長給予引導。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在某些方麵的寬容性超過了成年人呢?這與孩子們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

以前社會強調一致性,比如行動要一致,言行要一致,於是很多人把那些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視為敵人,甚至還有一些人懷著鏟除敵人的心態,這時要做到寬容實在太難了。而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人們的行為方式也是多元的,個性化的東西越來越多。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們對別人所表現出來的個性習已為常了。所以,他們能更寬容。

還有一點原因很重要,那就是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了,孩子們沒有兄弟姐妹,父母又沒有時間陪孩子玩,所以他們不得不主動開拓交往範圍,和別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這勢必會打破非獨生子女的那種以血緣關係為主的比較封閉的交往關係和交往模式,在和別人家的孩子的交往過程中,獨生子女之間不斷發生衝突,又不斷解決衝突,於是孩子們學會了合作,而合作的基礎正是寬容,對不同家庭的不同習慣寬容,對不同意見的寬容。

正是由於社會的發展變遷,孩子和孩子之間有了足夠的寬容,可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交流卻出現了問題,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行為舉止,認為現在的孩子太難管教了;孩子也不明白父母的一言一行,覺得父母的思想太落伍了。於是,父母孩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要想解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惟有寬容才是可行之計。

作為父母,要承認社會的進步是曆史的必然,自己的思想不能總是停留在自己是孩子的那個時代,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樣,父母就能理解孩子的行為了。

寬容,是父母與孩子暢快交流的潤滑劑,有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質,讓他們健康成長。

第六章 培養孩子勇敢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