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平凡也是一種幸福(1 / 2)

不要光讚美高聳的東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樣不朽。

——菲·貝利

美國教育學家杜朗曾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含義。

他是這樣尋找幸福的:

首先,從知識裏找幸福,他認為知識可以給他帶來他想得到的幸福,結果希望破滅了。

然後,從旅行裏找,他認為旅行可以擴大視野,增加見識,可是他得到的隻是疲倦。

接著,他打算從財富裏找,認為隻要有足夠的錢就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可是財富並沒有使他感到幸福,反而讓他嚐盡爭鬥與憂愁的苦。

最後,他決定在寫作中找,他認為寫作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生活變得充實,結果得到的隻是勞累。

他試用了很多方法,可都是徒勞,直到他打算放棄的時候,他卻發現了幸福的真正含義。

有一天,他在火車站看見一位少婦,抱著一名熟睡的嬰兒坐在一輛小汽車裏。這時,一位中年男子從剛進站的火車上走下來,徑直來到汽車旁邊。他深深吻了一下妻子,又在嬰兒的額頭上落下輕輕的一個吻,生怕驚醒嬰兒。然後,一家人開車離去了。

看到這一幕後,杜朗恍然大悟,原來幸福是這麼簡單。平凡的生活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幸福的源泉。

瑞土著名的心理學家米納專門探討兒童的內心世界,她的一本著名的《天才兒童的苦惱》寫盡了兒童的悲哀。米納所指的“天才兒童”,並非一定是天生具有特別天賦的孩子。米納認為,我們所有人在兒童時代,都要具有特別的才幹,才可以應付父母對我們的各種要求。而父母們的各種要求來自何處?正來自父母內心強烈的成就焦慮。因為在父母們看來,如果不把孩於培養成為最優秀者,就是父母的失職,孩子將來就無法在這個社會上“很好”地生存。可是,當孩子“很好”了以後,他就一定很快樂嗎?很幸福嗎?

米納還認為,成人的困擾大部分與兒時的經驗有關。父母的愛並非無條件的,很多時候都與賞識不能分割。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愛,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要凡事達到父母的期望,否則就會失去父母的賞識,失去他們的愛。漸漸地,孩子學會再也不以自己的感覺為感覺,隻求得到父母的賞識。

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對整個世界也具有同樣的心態,他們需要站在世界的巔峰,受到全人類的讚歎,他們當然也對自己萬分欣賞。這些人一旦從高峰跌下或經曆做人必經的正常階段,如生、老、病等,就會陷入低潮,因為他們無法忍受一個不是十全十美的自己。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為一個形象而活,很少有人會真的讓自己接觸內心真正的感覺,尤其是令我們失去“好孩子”形象的感覺。我們的自我評價,大部分都是根據自己的成就、美貌或突出之處,很少會安於做個平凡而深知自己七情六欲的人。因為我們從孩童時候就知道,為了要獲得父母的愛,我們需要突出自己。於是,父母眼裏的“好孩子”會焦慮,為了要保持一貫的好孩子形象,父母眼裏那些不算好的孩子更加焦慮,因為他們為了獲得父母的賞識,總在焦急地盼著何時能突出自己。

米納在書再版時重新寫了一篇序,強調父母對孩子的暴行,除了肉體之外,還有更大部分是微妙的心理控製,而且這種控製,是不自覺地一代一代傳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