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讓孩子學會感恩(1 / 2)

因為有了感謝之心,才能引發惜物及謙虛之心,使生活充滿歡樂,心理保持平衡,在待人接物時自然能免去許多無謂的對抗和爭執。

——鬆下幸之助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故事:一些天真的孩子說,媽媽愛吃魚頭,爸爸愛吃魚尾巴,而他們愛吃魚身子。其實,哪有隻愛吃魚頭、魚尾巴的父母呢?父母是為了讓孩子多吃魚肉,才選擇了魚頭和魚尾的。

經常能夠聽到父母們的埋怨,埋怨孩子不懂事,埋怨孩子不知道體諒父母們的辛苦,埋怨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壓力。可是,試想,如果父母們都像上述父母所做的那樣,對孩子隻是一味地奉獻、一味地關愛,而不讓孩子了解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了解父母內心的真實感受,那麼孩子就很難懂得感恩。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吃魚肉時真誠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其實也很想吃魚肉,但是爸爸媽媽不舍得吃,爸爸媽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吃,希望自己的孩子營養充足,快快長大。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父母的苦心,才會因此而感恩。

中國台灣一所師範學院的教授莊貞銀在這方麵有一些特別的做法。她一般不給孩子買衣服及上學用品,而是讓孩子自己去買,並讓孩子記錄下所花的錢。孩子吃飯的飯盒也要自己清洗,衣服破了讓孩子自己縫補。在飲食方麵,莊女士家也一直實行餐盤式的分餐製,將飯菜平均分在盤中。而且莊女土也從不給孩子特別多的飯菜,經常讓孩子吃八分飽。這和當前一些父母經常拚命想給孩子吃飽喝足,並且講求精致美味食物的做法大相徑庭。

莊女士認為,她這樣做,正是為了讓孩子懂得感恩。因為孩子在自己去買衣服和做記錄的時候,他知道比較衣服的價錢,知道父母為他的穿著花了多少錢,知道這些都是父母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在吃飯方麵,之所以平均分配,是為了讓孩子懂得父母也是需要好食物的,況且,食物來之不易,不能讓孩子隨意揮霍。

怎樣讓孩子懂得感恩,教出懂事的孩子?在這裏提出下列建議:

(1)不要對孩子付出太多、幹預太多,不要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那麼孩子就會漸漸習慣父母的包辦代替,就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難再感謝父母對他們所做的一切了。

(2)不要讓孩子擁有的東西來得太容易。有些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總想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盡管父母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孩子卻會覺得這一切都很容易,以為自己本來就應該擁有。

(3)給孩子一些經受挫折的機會。“孩子想要星星就一定給他星星,想要月亮就一定給他月亮”,父母這樣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應該讓孩子自己去爭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當孩子通過一些努力獲得所需的時候,他才會知道在父母的愛和保護下是幸福的。

(4)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講自己的工作艱辛。其實,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是摸爬滾打過來的,都很不容易。但是,父母們卻愛給孩子一張笑臉,給孩子一種超脫的環境,父母們總怕艱難的生活現實會給孩子壓力。如果父母們能經常告訴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惱,那麼孩子會在體諒和感恩中漸漸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