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依賴別人的人,自己永遠站不起來(1 / 2)

依賴別人的人等於折斷了自己的翅膀,永遠也體會不到飛翔的快樂。

——佚名

現在的家庭多數隻有一個孩子,幾代人的關心與愛護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所以在家裏,沒有成人一勺一勺地喂飯,孩子就不肯自己進食;沒有成人陪著、拍著睡覺,孩子就又哭又鬧不能入睡;就連和小朋友玩耍時也要求父母跟著;早晨起床後不疊被子,吃完飯不知道刷碗,上學忘了帶學習用具也要責怪是家長沒有提醒他們。如果孩子有這些類似的問題,家長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賴性是否太強了。依賴性強的孩子,大多數缺乏責任心,遇到一點困難就想到讓父母替他去做,這種依賴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1989年7月10日,四川省的一位青年從6樓陽台跳下身亡,這位青年是某名牌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賈彭。

在別人眼裏,他一直很優秀。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排在最前麵,每次考完試,他都會問老師:“這次考試誰是第二?”因為他堅信,第一名肯定是屬於他的。如此出眾的學生,自然深得老師的稱讚,父母的厚愛。為了賈彭能夠集中精力學習,父母可謂是操盡了心,除學習以外的任何事情,父母都會代替賈彭去幹。吃飯時,媽媽會及時地把飯端到賈彭的手邊;衣服髒了,當然也是媽媽的事;筆記本用沒了,也是媽媽去買。賈彭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而且有時還為自己的這種生活而沾沾自喜。到了十七八歲,早應具備洗衣、做飯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但賈彭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他沒有具備這些能力。

1988年7月,賈彭參加高考,他以全縣第一,全省第二的優異成績,考取了北京某名牌大學,那是他夢寐以求的學校。這一喜訊,給家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歡樂,親朋好友們無不誇賈彭聰明。同年的9月,賈彭和其他剛入學的學生一樣,無比興奮地來到了首都北京。然而大學生活開始不久,賈彭就表現出了困惑,他不會買飯,不會洗衣,甚至經常找不到上課的教室,不知道該如何和同學相處。雖然好心的同學也在不斷地幫助賈彭,但還是難以解決他的適應問題,這令賈彭萬分苦惱。無奈之際,他隻好提出了休學,學校根據他入學以後的表現也同意了。

第二年的7月份,學校及時地寄去了複學通知。收到通知的賈彭,沒有絲毫的興奮,反而產生了無比恐懼,他害怕再次離開父母,也擔心自己依然不能適應學校的生活,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他便從6樓陽台跳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賈彭的事例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是否也有意無意地包辦了孩子許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視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是否忽略了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凡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這是一句符合教育規律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