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寶寶有意義的“瞎說”,允許寶寶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如遇到交通堵塞的時候,寶寶向父母描述他要造一種帶翅膀的汽車,如何在天上飛過去時,父母也可在旁邊“添油加醋”。
自理能力培養
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並不是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僅關係到寶寶生活是否舒適,也關係到寶寶有沒有自信心。具備生活能力的寶寶,什麼事情都會做,什麼事情都難不住他,他的自信心就會很強。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會做,處處有困難的孩子,不僅生活上會遭受許多磨難,還會逐步滋長自卑心理,以至在學習和工作中也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
50年前,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針對父母對孩子照料過度的現象說了這樣一句話:“做母親的最好隻有一隻手。”50年過去了,今天父母對兒童過度照料的現象仍然相當普遍。特別是在獨生子女家庭,這種現象更是有增無減:寶寶已經會自己吃飯了,父母還要一口一口地喂;寶寶會走路了,父母非要抱在懷裏不可,從這個大人手裏傳到另一個大人手裏,不讓寶寶雙腳著地走路;寶寶會自己拿東西了,父母不讓他們自己動手,而將東西一件一件地遞到他們的手裏;寶寶會自己洗手、洗臉、洗腳了,父母卻給他們打好水,替他們洗;寶寶會自己穿衣服了,父母不讓他們自己動手穿;寶寶上學了,盡管距離學校很近,也不經過大馬路、小馬路,父母卻每天要背著書包接送;寶寶寫作業,父母要陪在旁邊,替他們削鉛筆、灌墨水,用橡皮擦去寫錯的字;寫完作業,父母不是要孩子自己收拾書包,而是替他們收拾;寶寶自己會洗紅領巾、手絹、襪子,父母不讓他們洗,全由父母代勞等等。現在,許多孩子什麼事都不用他們自己動手,一切全都由父母“承包”了。孩子過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難怪有人稱他們是“小皇帝”。
有相關專家對這種狀況指出,在現代社會,人們不需要“皇帝”,即使是皇帝也要自立。孩子在家裏是“小皇帝”,到社會上都要成為“平民百姓”。平民百姓都要生活自理,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料理,就難以正常生存。在寶寶小時候,爹媽心甘情願地侍候這些“小皇帝”,爹媽年輕力壯,有精力侍候他們,但寶寶從小過慣了“小皇帝”的生活,沒有學會生活自理,到他們長大了,爹媽也變老了的時候,問題就嚴重了。
當寶寶還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時候,父母應在生活上給予照料,做父母的有這種責任和義務。但父母還應當明白,照料寶寶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使寶寶生活得舒適、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過程中教寶寶逐步學會生活自理,進而掌握自立的能力。
劉少奇同誌教育子女的“管放法”,值得我們學習。
劉少奇要求子女是很嚴格的。1964年夏季,王光美在河北省新城縣蹲點。為了鍛煉15歲的女兒平平,劉少奇特地寫一封信讓她送去,並囑咐秘書,不要給她買車票,不要送她去火車站,也不要通知王光美到車站接她,一切由她自理。秘書感到很為難,他想,平平畢竟是個小孩子,而且從未出過遠門。劉少奇看出秘書的心思,就對他說:“對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麼叫放呢?吃苦耐勞的事情,經風雨見世麵的事情,都要放手讓孩子去幹。這樣可能孩子要跌些跤,但隻有這樣做,才能使他們受到鍛煉,更好地成長起來。”
既“管”又“放”,對立統一。劉少奇簡單明白的幾句話,說出了教育子女的辯證法。相比之下,我們許多父母就沒有能解決好這個問題。有的父母隻“管”不“放”,一管到底,什麼都管,自幼時管吃飯、管穿衣、管睡覺、管遊戲,上學後又管接送、管學習、管作業、管書包、管文具,一直管到上中學、上大學,把行李送到宿舍後還千叮嚀萬囑咐……如此管法,可說是全部包辦代替了。“管”的結果,子女不過是“溫室裏的花草”,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