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十個幫助孩子取得好成績的學習習慣(3)(1 / 3)

一想到要在全班同學麵前發言,有些孩子就會感到緊張、害怕。即使是精心準備的發言,站起來以後也緊張得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其實,大可不必,老師提出的問題,一般都是緊貼課堂學習內容的,隻要上課注意聽講,大都可以回答出來,而且,就算是答錯了,老師也不會責怪他。所謂“害怕受到嘲笑”的心理,完全是孩子們的一種負麵的心理暗示。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鼓勵孩子不要怕錯,要敢於思考,敢於發言,就算錯了,也正好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時改正。

有的孩子不愛發言,則是因為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有些孩子,一到老師提問的時候就低下頭,生怕問到自己,這些孩子常常不愛思考,坐在課堂上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學習效率很低。這時,作為父母,我們就要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勇於發言,積極參與到老師的教學當中去,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不僅在課堂上要積極主動地發言,在課後,如果遇到學習上的難題、不懂的問題,也要及時向老師請教,及時與同學交流。許多孩子,遇到不懂的、不會的題目,也就聽之任之,隨波逐流,結果,這次不會,下次還不會,到考試的時候自然也還是不會。這樣的學習態度,對於孩子學習的提高一點好處都沒有。

在學習的過程中,當發現難點、自己不能理解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時,一定要向老師及時請教,與同學及時溝通。通過這些溝通,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課堂學習的知識,還可以了解別人的思路,學到別人的方法,可謂是受益多多。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注意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敢於合理質疑已有的結論,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敢於挑戰權威,要做到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問題。要知道“最愚蠢的問題是不問問題”,敢於思考,才能取得進步!

8.定期複習,避免遺忘

學習要有規律性,要做定期的複習。

有不少孩子,平時上課聽講聽得很好,全聽懂了,課後作業也做得不錯,但一到考試就考不好,以前會的題也都做不對,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時間過去很久,許多學會的知識到考試時又忘了。快到期末考試的時候,複習的時間短、任務重,在短時間內要複習大量的內容,難免會有複習不到的地方,如果平時不注意積累,隻靠考試前的那一點時間複習,就難免會發生遺漏。

學習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苦的過程,一個學期有四五個月左右的時間,在這期間,如果不做定期的複習,就會把許多學過的知識又扔到腦後去了。所以,讓孩子養成定期複習的學習習慣就顯得非常重要。

那麼,到底該怎樣“定期複習”呢?

一種辦法是以時間為單位,一般可以在一周左右,最長在兩周左右做一次小結。家長可以選擇周末,與孩子一起,總結一下這一階段學到了哪些知識點,重點內容有哪些,對於生字、單詞、常用句型等要再記誦一遍,對於例題、重點題型要再過一遍。在複習的時候,可以把這一期間內的筆記拿出來,筆記上記的大都是以前學習時的重點、難點,以及當時孩子沒有搞懂的知識點,通過複習,就可以很好地達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還可以把孩子在這一段時間內的作業本拿出來,把上麵做過的題目再看一遍,尤其要把做錯的題目再做一遍,看看錯在哪、如何改正等等。

另外一種方法是以一定的學習進度為單位。以數學為例,可以讓孩子學完一個單元以後小結一下。這種複習的好處是:在這一個單元內,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集中,這時,如果能夠在學完這個單元以後做一下小結,針對性會非常強,有助於加深孩子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不會造成下一單元的學習“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