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常用草藥

1、黃芪。黃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芪的根,一般生長4年以上者采收,春秋兩季可采,以秋季采者質量較好。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曬幹。潤透切片。生用或蜜製用。

黃芪主要功效是:補氣開陽,益衛固表,托毒排膿,益氣利水。用於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衛氣虛所致表虛自汗,氣血不足所致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浮腫尿少,氣虛血滯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痹痛或半身不遂,以及氣虛津虧的消渴等症。

用量用法:10-15g,大劑量可用30-60g。煎服。補氣升陽宜炙用,其他方麵多生用。凡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症,均不宜用。

2、西洋參。西洋參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根。於秋季采挖生長3-6年的根,除去分枝,須尾,曬幹。噴水濕潤,撞去外皮,再用硫磺熏之,曬幹後,其色白、起粉者,稱"光西洋參",挖起後即連皮曬幹或烘幹者,為"原皮西洋參"。濕潤後切片,曬幹人藥。

西洋參功效主治: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用於陰虛火旺,喘咳痰血,熱病氣陰兩傷,須倦口渴,津液不足,口幹舌燥,此外,還可用於治腸熱便血。

用量用法:3-6g,另煎和服。西洋參性寒能傷陽助濕,故中陽衰微,胃有寒濕者忌服。忌鐵器火炒,反藜蘆。

3、人參。人參為五加科多年草本植物人參的根。野生者名野山參,人工培植者稱園參。一般栽培六七年後,在秋季莖葉將枯萎時采挖。因加工方法不同,有生曬參、糖參(白參)、紅參、參須。切片或研粉用。

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寧神增智。用於氣虛,脾氣不足,肺氣虧虛,津傷口渴,消渴,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此外,還可用於血虛及陽痿等症。

用量用法:5-10g,宜文火另煎,將參汁兌人其他藥湯內飲服。研末吞服,每次1-2g,日服2-3次。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忌服。反藜蘆、畏五靈脂、惡皂莢,均忌同用。服人參不宜喝茶和吃蘿卜,以免影響藥力。

4、甘草。甘草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春秋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或去外皮,切片曬幹。生用或蜜炙用。

甘草功效主治:補中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緩和藥性。用於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氣喘。癰疽瘡毒,食物或藥物中毒。腔腹或四肢攣急作痛。此外,本品還有緩和藥性,調和百藥的功效。

用量用法:2-10g,清火解毒宜生用,補中緩急宜炙用。反大戟、芫花、海藻。注意,本久服較大劑量的甘草,易引起浮腫。

5、冬蟲夏草。所謂冬蟲夏草就是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蟲綠蝙蝠蛾幼蟲的屍體。夏至前後挖取,去泥,陰幹或烘幹。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