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仁愛, 兩千年的中國風骨
儒家的仁愛之道來自於身體力行,由此上升為發自肺腑的愛,它對中國人的性格進行了設計,並賦予中國人諸多的人情味。在儒學“仁愛”思想的長期熏陶下,中華民族具有寬厚愛人的情懷。仁愛如一汪山間淡雅的清泉,蕩滌了一切人性的醜惡;在各種大喜大悲的生命曆程中,它又使人們互相交心,找到靈魂的依托,在曆史的廢墟中一次次攜手重生。
仁愛氣息,沉澱思想的氣象
細雨中的孔廟,朦朧中悠然而典雅,水滴敲打在黃琉璃筒瓦上,在格外寧靜的午後,玲瓏作響,轉而又滑落到地麵,仿佛一曲渾然天成的古樂,質樸而渾厚。跨過剛剛翻新的紅色門檻,仿佛跨越了千年時光,眼前重重幻影,隱約可見一些古人在這裏祭拜,求沾先賢聖德之氣,取回之後勤學苦練,考取功名。
這裏就是北京的孔廟。
兩千多年的仁愛氣息如今沉澱成了一種思想的氣象。廟內的198塊進士題名碑清楚地再現了文人士子虔誠的身影,匆匆劃過,留下元氣明韻清風。盡管各有不同,但儒家仁愛思想始終是曆朝曆代永恒不變的思想命題,伴隨著風雨浪濤、興衰成敗,未曾變色。元朝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亦受儒家文化影響,並且自主地向其靠近,還為儒家特別建了這座孔廟,為自身並不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加深度。
2008年6月14日,在中國的第三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關閉了近百年的孔廟和同建於元朝大德年間的古代中國最高學府國子監,同時對外開放。二者打開大門,似乎有一點古典儒學再次重現天地的意味。這仿佛昭示著,兩千年來的儒家文化沒有因為災難或批判而消泯,仍然有它傳奇般的不朽魅力。然而,我們要問,儒家文化何以能存在幾千年之久而不衰微?
回溯到兩千多年前,當周王朝與諸侯之間難以維持統治與被統治關係的時候,國家陷入了紛爭。群雄並起,諸侯分立,割據一方,互相吞並,途有餓殍、哀鴻遍野的場景可想而知。在那個缺乏指導性思想的年代,孔子的儒家學派脫穎而出,繼承了前朝的“禮”學。孔子所建立的倫理道德中的“禮”,包括孝、慈、恭、順、敬、和、仁、義等,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論語·顏淵》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所謂“仁者愛人”即出於此處。“仁”是一種同情友愛之心。子產算得上是“仁”的榜樣。
子產是春秋時代鄭國賢大夫。他心地仁厚,濟貧於危難,廣施善行,從不殺生。一天,一位友人送給子產幾條活魚。子產收到禮物時,心懷感激,回過頭來卻吩咐仆人把魚放到院子內的魚池裏。仆人不解地問:“魚兒有鮮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裏的水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會變得不鬆軟,味道會損毀。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才是。”子產笑了:“我怎麼會因為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無辜的魚呢?”仆人隻得遵照命令。當仆人把魚倒回池中時,眼見魚兒優遊水中,浮沉其間,子產心胸暢適,不禁感歎地對魚兒說:“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
或許子產救的不過是幾條魚,但在孔子眼裏,子產“有仁愛之德古遺風,敬事長上,體恤百姓”。孔子認為這就是一種“仁”的表現。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愛思想,並將其衍生為“仁政”。他告訴君王“民貴君輕”,應該實行“仁政”,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雖然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秦王朝沒有實現,但是曆史證明,暴政、苛刻而嚴厲的法製會引來巨大的民怨,秦王朝注定成為“短命鬼”。而漢朝的興起及其長達300年的統治,與其重拾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因為有了儒家思想的輔政作用,漢朝才得以從秦朝暴政留下的社會陰霾中得以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