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天下情懷,文化行遠
曆史如果僅僅是事件的集合,那毫無疑問是幹癟的,隻有具有文化的曆史才是飽滿的。當《詩經》被譜成音樂,當蘇軾被尊為詞家,當武術傳遍世界,當孔子風靡全球,一切的一切,因為有了中國元素而更加燦爛、輝煌。
一脈相承的思想,兩岸同源的文化,在崇尚競爭力的社會裏,所有的底蘊以其獨特的角度切入,形成具有品牌效應的強有力的文化親和力和政治感召力,然後幻化成東方特有的情懷,將綿延的文化傳遍四方。
從北京到台北,一彎海峽一樣情
去過台北的人,都說到了那裏最值得吃的不是大菜,而是小吃。在士林夜市,小吃攤一個挨一個,幾乎吃不過來,其中的大餅夾小餅,像兩層的春卷夾在一起,香酥異常。到了西門町,在街角一座破破的小樓裏,吃著名吃“鴨肉扁”,令人愜意。回過頭來,站在台北的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人們穿著休閑的衣服來來往往,熱鬧異常。一樣的繁榮,隻是偶爾聽到幾句格外具有地方風味的閩南話,耳邊盡是同胞軟軟的普通話,嘴邊猶有美味食物的留香,思緒卻已經飄遠。
從北京到台北真的很遠,直線距離據說有1400公裏左右。如果我們要徒步走過去,需要出北京,走過富饒的華北平原,跨過澎湃的黃河和寬闊的長江,到達福建,還要跨過台灣海峽才能到達。但是從北京到台北又很近,台灣的日月潭和阿裏山的姑娘從小就從課本裏走到了我們的心裏。看看你所在的城市,你會發現很多商鋪以台北冠名。同樣的,當你走在台北的街頭,那熟悉的名字照樣會映入你的眼簾:中華路、仁愛路、廣州街、青島路、和平路等。這些或大陸地名,或中華文化濃縮的詞語,讓台北與大陸、與中華文化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很多年前,鄧麗君的那首《何日君再來》傳入大陸的時候,人們驚呆了。樂評人李皖曾在書中回憶:“初聽鄧麗君的歌完全是一種恐怖的感受,當時台灣是敵區,台灣台是敵台。對內地人來說,鄧麗君那種嬌滴滴、軟綿綿的聲音一點兒也不美,十足一個反動派。她說話的聲調,正是反映20世紀40年代敵我鬥爭電影中國民黨女特務的聲調;而她的歌聲,正是女特務和特務頭子黏到一起時留聲機轉出的紙醉金迷的歌聲。”
但是不久之後,被定性為靡靡之音的《何日君再來》,卻在中國大陸迅速流傳。在這之後,羅大佑的一首《童年》,又被大陸歌手成方圓唱得紅遍大江南北。從此,兩岸之間的交流日漸頻繁。慢慢的,台灣民謠也開始傳遍大陸,通過藝術途徑的民間交流越來越多。政治隔閡、曆史成見隻是暫時的,文化同源才是永恒的。海峽再寬也阻擋不住音樂和藝術的傳播。當人們的目光轉向台灣海峽,當沿著海岸線由北向南望去的時候,不知道是否可以聽見那讓人難以忘懷的《外婆的澎湖灣》……
除了音樂,台灣有很多優秀電影人和電影陸續為大陸人所知。有名的像楊德昌、蔡明亮、侯孝賢等,這些人拍攝的作品如《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在當時成了大陸感受台灣最直接的途徑。很多人關於台灣的印象大都來源於此,而這些東西又都引起了兩岸人的共鳴,想來若不是基於文化同源的背景,怎麼能夠這樣的默契?
事實上,今天我們在台灣很容易感受到中華博大的傳統文化氛圍,文化、飲食、路名等都有相同之處。以道路為例,當你走在台北街頭的時候,你會驚奇地發現很多讓你感到親切的路名,其中有的是中國大陸地名,也有的很有文化韻味,而有的則是時代遺址,比如南京路、廣州路、青島路等。而這些道路的命名有著內在的邏輯結構,我們不難看出這些道路是基於大陸的城市分布而命名的。所以,在台北市,隻要你熟悉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這些路名起得都非常有意思,看到這些我們就會想到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想到那些延續了幾千年的古聖賢的思想。這些凝結了傳統元素的地名讓台灣與大陸、與中國文化緊密地聯結起來。
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繁衍的紐帶,海峽兩岸在文化上的同根同源、水乳交融,特別是普通民眾在民間文化方麵的交流。兩岸民間文化的交流從未間斷,民間民俗文化具有傳統性、民間性和通俗性的特點。台灣文化是閩南文化的一部分,而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們常說藕斷絲連,兩岸也是一樣,雖然從地理上被海峽隔開了,但是實際上一直是在一起的。遠的不說,汶川地震,台灣各界紛紛表示慰問和提供援助。台灣企業家大筆捐款,台灣企業和個人共捐人民幣近6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致函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災區表達關切和慰問。馬英九、連戰、宋楚瑜等也分別表達了關切和慰問。同胞之愛拉近了兩岸的距離,血濃於水的感情,讓多少人為之動容。
近幾年來,兩岸領導人交流日漸頻繁。2008年5月28日,“胡(錦濤)吳(伯雄)會”在北京舉行。“胡吳會”上,雙方以中華民族、和平發展、人民福祉作為主要交流內容,為兩岸人民的幸福共策共勉。
“胡吳會”剛落幕,台灣首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就率先在廈門進行兩岸融冰投資計劃。鴻海將在廈門投資數個項目,其中高端光電項目僅一期工程用地就達80萬平方米,預計圍繞光電子相關產業的總投資會達數百億人民幣。6月初國務院同意設立廈門海滄保稅港區,以推動兩岸貿易往來。
如果我們回望曆史,會發現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大一統的隋唐,從遼宋夏金到大一統的元明清,中國的曆史傳統是統一,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中國是一個統一的體係,統一是必然趨勢。“大一統”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延續,並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強大而逐漸彰顯出來,對收回香港、澳門主權的堅決及對台灣重回懷抱的期盼,都體現了這種思想。
從甲午戰爭留下的海峽傷痕,到內戰造成的意識隔閡,台灣和大陸之間的時空隔離到今天已經足足百餘年。一百年前,“公車上書”時台灣學子的哭喊聲至今令人難忘,海岸邊踮起腳尖默默的期盼難以浸潤幹涸的鄉音。跨越海峽,從北京到台北,我們之間充滿了共同營造的文化氣息,在海峽的兩岸仿佛可以聽見彼此思念的呼喊。同是華夏子孫,我們一直都心連著心。從台北到北京,從北京到台北,一彎海峽一樣情,此情比血更濃。
文化:另一條複興的思路
每年的2月14日,中國的街頭玫瑰滿地,情人們手牽著手,女孩拿著玫瑰,羞赧掩麵,男孩則滿麵笑容,軟聲軟語說著情話。每年的4月1日,總會被朋友愚弄,讓人哭笑不得,但這種愚弄必須被原諒,因為這一天就是給愚人過的節日。每年的12月25日,大城市充滿了節日氣氛。店內掛滿了鈴鐺,玻璃上畫著聖誕老人。當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成為時尚時,某些傳統節日卻不那麼受重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忘卻了文化,就是忘卻了先祖;忘卻了先祖,就是丟失了靈魂。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組建國學院時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脊梁,如果一個民族的脊梁都斷裂了,那怎麼談(民族)複興?”如果一個民族隻有發達的腦和手,而沒有堅硬的脊梁,就無法屹立不倒。近代中國國土淪喪就源於文化精神的淪喪,文化精神的淪喪也為近代中國帶來弱國的蔑稱。
當中國宋朝正在“存天理,滅人欲”,高壓鉗製扼殺文化發展的時候,歐洲各國已開始走出中世紀的陰影,先後進行了文藝複興運動和科學革命,文化、藝術、科學、哲學發生了質的飛躍,思想的解放和精神領域的繁榮又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製度的進步,最終引發了工業革命,從而使西方文明取得了近代世界的主導權。鴉片戰爭爆發後,魏源懷著救國圖強的夢想精心編寫的《海國圖誌》在國內遭遇空前的冷遇,無人理睬,卻擦亮了日本維新人士的眼睛。他們因此開始看世界,師夷長技以製夷,通過明治維新短短數年就成為亞洲強國。
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振興、繁榮、強大離不開文化的先導和推動。隻有觀念進步,才有社會的真正進步。法國著名思想家帕斯卡有一段名言:“人隻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人是一種有思想的動物,人類前進的每一步表麵上是靠腳帶動的,實際上卻是由思想驅動的。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但是,文化的複興並不是單純的複古運動,西方的文藝複興不僅吸收了希臘、羅馬等古典文化精華,還吸收了許多外來文化,特別是阿拉伯、印度和中國文化中許多有用的東西,例如中國的指南針、火藥製造術、造紙術極大地推動了歐洲航海、軍事、文化等的飛速發展。指南針幫助他們辨別方向,攫取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造紙、印刷術和火藥又幫助西方民族摧毀了中世紀愚昧和堅固的封建城堡。當大國崛起的號角吹響的時候,中國是否也到了尋找複興與和平崛起之路的時候?也許,現如今我們最該做的事情就是:本著兼收並蓄的寬廣胸懷,不崇洋媚外,不數典忘祖,積極吸收先祖們留下的深厚文化積澱。同時,不卑不亢,理性選擇學習西方開闊的海洋文化,借以壯大自己。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於思考的民族。安靜的農耕文明為中國的智者提供了深度思考、探索的土壤,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輝煌文化,對於這些價值連城、別人沒有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但是,農耕文明特有的靜態封閉性滋養的民族惰性與軟弱性,使我國近代飽受欺淩,這個深刻的曆史教訓值得每一代中國人銘記。據安格斯·麥迪森的統計,1820年中國GDP是歐洲的1~22倍,1890年中國GDP是日本的5.28倍,中國的GDP增長率從1700~1820年間一直領先於歐洲和日本。但中國卻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並因此失去大片領土和財產。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必須借鑒西方文化中開闊、開拓、勇敢、進取的精神,以堅韌的民族性格在優勝劣汰的世界叢林角逐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與迅速崛起。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底氣,是一個大國的風範。沒有文化底蘊,無論經濟多麼發達,都會顯得底氣不足。就好像一個暴發戶站在一個貴族的麵前,即使他比貴族更有錢,也掩飾不了那種骨子裏的自卑。文化複興不僅是民族精神的複興,也是經濟快車道上最有發展前景的一條寬廣新道路,它將引領未來經濟的發展。很多國家的專家都預言,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文化上的強國將成為經濟強國。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是製造業的天下,90年代以知識和服務行業為主打,那麼21世紀就是以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文化產業經濟。在美國,文化產業是出口方麵的第一大產業,在其國內產業結構中位居第二,僅次於處於首位的軍事工業。在英國,文化產業年均產值600億英鎊。在日本,文化產業年產值占到了GDP的70%。
文化產業的“蛋糕”究竟有多大?單看這些國家因為文化而產生的經濟效益就一目了然。但是,當好萊塢大片在國內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我們的電影業卻依舊在國際上舉步維艱。當國外文化不斷打入國內市場的時候,中國的文化卻遲遲無法推向世界。中國多年來的文化貿易逆差並不僅僅是吃虧那麼簡單。如果一個國家在文化上沒有自己的聲音,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就會遭遇嚴重的文化孤立危機。這是比經濟上或政治上的依附更為嚴重的問題,它關係到國家安全。
文化如水,看似柔弱,實質堅強。文化,承載了推動國家進步的厚望。文化是人類的靈魂,文化是人類的第二個太陽,正是文化使人類走上了文明的大道,使人類脫離了一般動物界。哪裏有文化,哪裏就有文明的足跡,沒有文化,則彌漫荒蠻。人類文明進步離不開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具有豐厚物質根基的民族複興同樣離不開文化的積極推動。作為一個擁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國家,中國不能讓文化成為自己的短板。文化不是化石,它如行雲流水,隻有流動才有生命力,隻有傳播才有影響力。文化不是古董,文化是土壤、是種子、是養分,隻有紮根於中國的文化遺產,吸收國外的陽光雨水,中國的文化才能開出美麗高貴的花朵,展示出舉世無雙的獨特魅力。
經過這些年對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們得到了一些東西,也失去了不少屬於自己的東西。所幸的是,隨著近年來國學熱的升溫、國學院的興起,國人終於意識到了:原來我們握著張藏寶圖卻毫不知情。通過這張民族文化的地圖,我們將尋找到更多先輩們留下的珍貴寶藏。
軟實力:一張最有用的國家名片
俄羅斯的芭蕾女神烏蘭諾娃,以她流暢而優雅的舞姿和對舞蹈的激情,征服了世人。在或舒緩、或激烈的音樂中,她將一切屬於喜劇的衝突用肢體進行最好的訴說,比任何語言都叫人心動。著名舞蹈家陳愛蓮曾觀看過烏蘭諾娃的一次演出,那種震撼至今記憶猶新,她說:“我真切地體會到蘇聯的強大,從那時起,在我的觀念裏,國家的強大不是有多少坦克與大炮,我自此堅信了蘇聯是社會主義陣營裏的‘老大哥’。”在陳愛蓮看來,藝術是能征服人心的,軟實力深厚的國家才會有深厚與唯美的藝術。她希望用自己的舞姿,贏得世界觀眾對中國的尊重。也是從那時起,她認定了一個國家有一種比坦克、大炮更重要的力量——軟實力。
早年,陳愛蓮曾去西班牙演出,現場總指揮怕她砸了場子,要求取消她的節目,但當她獨舞的《春江花月夜》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之後,那位總指揮告訴她:“我不該歧視中國人,這個舞台,你想站多久就站多久……”她說:“我用藝術的力量征服了歧視中國人的人。”
軟實力,是一種天然的吸引力,是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親和力,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力,更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名片。
軟實力產生於一個國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感召力及民族親和力。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體係有吸引力,那麼其他國家就會追隨,而不需要訴諸武力和經濟製裁。軟實力是一種隱性的、潛在的無形資產,是一種比刀劍更有用的心靈利器。
在中國曆史上最為燦爛輝煌的大唐盛世,當時的疆域遠遠比不上後來的元朝和清朝,但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一個王朝,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它並不是靠武力脅迫,而是依靠其巨大的文化價值,影響了周邊以及更遠的國家。
曆史告訴我們,能在國際上占據主動地位、縱橫捭闔的國家,曆來都是軟硬實力兼備的國家。尤其是現在,世界各國之間的聯係越來越緊密,軟實力的獨特優勢日益顯著。即使是工業等“硬實力”很強的國家,也會因為“軟實力”跟不上而使其國際影響力大打折扣。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汽車、鋼鐵、半導體等方麵都領先美國,但是由於沒有政治價值上的感召力,它的通俗文化根本沒法和美國競爭。加之作為二戰戰敗國、對曆史“賴賬”等原因,日本基本上沒有國際道德權威,隻有靠“經援外交”支撐它的國際影響力。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停滯不前,它不得不削減“經援外交”,它的國際影響力也因此下降。
形象就是信譽,形象就是名片,形象就是品牌。良好的國家形象意味著更高的可信度,從而直接影響一國在國際事務中作用的發揮、國際戰略的實施,這對於一個國家現實或長遠的利益都起著微妙的作用。一個國家的“正麵形象”是該國走向世界的特別通行證,是國際交往中的向心力,更是這個國家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必須占據的“道德高地”。很多活躍在國際舞台上的國家都在不斷努力塑造自己更具可接納性的國際形象。例如,英國政府曾執行過一項被稱為“不列顛品牌重塑”或“酷不列顛(Cool Britannia)”的計劃,“酷不列顛”希望改變人們認為英國刻板、缺乏活力的形象,讓人覺得英國是個充滿生機的國家。這個國家形象重塑行動是當時英國外交部執行的一個項目。
當中國製造了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機、40%的襪子、50%的摩托車、55%的彩電、60%的青黴素、65%的體育用品、75%的鍾表、80%的拖拉機與95%的紐扣時,我們向世界展現的不應該是一個暴發戶的形象。正如撒切爾夫人所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當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把8億件襯衫和1架空客A380放在等同位置上,流水線式大批量廉價成衣就成了中國時尚的一種痛。一個真正的大國,不是靠賣襯衫給世界貢獻多少GDP就可以的,它還必須擁有影響和引導這個世界的文化力量。也許隻有當“中國製造”的產品包含著“中國文化製造”的軟件,才意味著中國軟實力真正匹配了一個大國的和平崛起。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麵孔與靈魂。英國人寧可失去整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因為莎士比亞是英國人心目中的精神支柱。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曾說過:“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戰勝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能穿過沒有間隙的東西。文化的穿透力和影響力並不是其他東西可以衡量的。
國家與國家之間打交道的時候,對方可能會因為看重你的市場而“熱忱”前來,但他們未必真正敬仰你這個國家和民族。世人評價一個國家,更看重的是這個國家的公民素質、文學藝術、思想理念等軟實力方麵的內涵。軟實力強大了,才能贏得世人的尊重,在世界舞台上說話才會有分量。以一種負責任的大國姿態,傳播一種能讓世界信服、追崇的文化理念,為世界的思想文化繁榮燦爛作出自己的貢獻,才能成為真正的大國、強國。
附錄
中國古代災難實錄——中國災難史統計表
表一:
朝代 統計年數 旱災 水災 蝗災 地震 饑 霜雪 雹 疫災 風災 小計 年平均數
周 867 30 16 13 9 8 7 5 1 0 89 0.103
秦漢 440 81 76 50 68 14 9 35 13 29 375 0.852
魏晉 200 60 56 14 53 13 2 35 17 54 304 1.520
南北朝 169 77 77 17 40 16 20 18 17 33 315 1.864
隋 29 9 5 1 3 1 0 0 1 2 22 0.759
唐 289 125 115 34 52 24 27 37 16 63 493 1.706
五代 54 26 11 6 3 0 0 3 0 2 51 0.944
兩宋 319 183 193 90 77 87 18 101 32 93 874 2.740
元 97 86 92 61 56 59 28 69 20 42 513 5.289
明 267 174 196 94 165 93 16 112 64 97 1011 3.787
清 268 201 192 93 169 90 74 131 74 97 1121 4.183
總計 2999 1052 1029 473 695 405 201 546 255 512 5168 1.723
表二:
災情種類 旱災 水災 地震 瘟疫 寒凍 風災 泥石流 火災 合計
滑坡
累計人數(萬人) 2773.3 365.9 244.3 86.7 11.0 12.4 0.05 1.0 3558.05
死亡占% 77.9 10.3 6.9 2.4 0.3 0.4 0.001 0.03 100
累計頻數 48 68 120 20 2 9 2 1 343
發災占% 14 20 35 6 0.6 0.26 0.6 0.003 100
每次死亡(萬人) 57.8 5.4 2.1 4.3 5.5 1.4 0.023 1.1 78.9
平均年死亡(人) 14120 1863 1244 441 56 63 0.2 5 1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