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習者未必成功,成功者必須學習
學習是一件持久的事,需要堅持也需要方法。
我有一個特別的習慣,幾十年都看那些不起眼的報紙和信息,看非正規渠道的,包括現在的八卦新聞。我每天看報紙從八卦看起,八卦新聞看完了以後才看社會新聞,社會新聞很熱鬧,社會新聞以後才去看財經,再看房地產,最後看時政。
這樣來看報紙,非正規信息會刺激你思考,讓你思維空間特別開闊,還能增長知識麵。你看很多案子,有很多偵探知識——我很喜歡刑偵的工作,十幾歲時就開始琢磨法醫學、痕跡學、證據學——看這些不太正規的事,但是在你遇到問題的時候有幫助。比如,你跟一個人打官司的時候,如果有點這類知識,就會知道怎麼馬上取證。上麵有很多上三路,下麵有很多下三路,在生活和做事中,上三路和下三路是等效的。什麼意思?比如說辦執照這樣簡單的一件事,你用上三路的方法找人,找到局長,局長說我可以批,但春節放假了沒法辦。而如果你用下三路的方法,找到辦具體事情,也就是辦執照的女孩,你讓她喜歡的男孩去找她辦,女孩兒很高興,年三十加班,把執照打出來。所以,有時候下三路比上三路管用,你要找路徑最廣最有效的。
此外,有意思、有實際用處的書,像馬桶的曆史、門的曆史、吃醋的曆史等,這種書我都認為是好書。比如吃醋的曆史是人的社會心理過程,這對把握辦公室戀情有幫助,可以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作用。
——摘自《讀書是一種跟偉人的交流》
背景分析
馮侖是非常喜歡讀書的,他不僅平時有閱讀的習慣,當遇到問題的時候,也常去書中尋找答案。
1996年是萬通的一個拐點,他們阻止了萬通的快速前進模式,開始壓縮規模,這一係列事情完成之後,才開始尋找以後的路。麵對前進無路,而後退又心有不甘的形勢,馮侖始終沒有放棄思考,他想了很多辦法,用於規劃萬通的未來和整理萬通的現在。其中之一就是讀書。
那一期間,馮侖找了很多的書來讀,其中大都是關於幾個人合夥幹事業的,研究書中人的成長路徑,以及出現了問題之後彼此之間如何協調。而且馮侖不僅自己讀,也介紹給他的幾個合夥人。比如他看了《太平天國史》覺得好,就把它推薦給自己的幾個合夥人,告訴大家,越是在有困難的時候,越是要有耐心,千萬不要像太平天國那幫人一樣,弄一個“天京之變”出來。他的這一主張也得到了幾個合夥人的認同。正是他的這一勸導穩住了大家的情緒,後來幾個人共同協商,才找到了出路。這就是讀書的力量了。
馮侖不僅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從書中尋找答案,平時也非常喜歡閱讀。正是因為有這個愛好,所以馮侖才不同於一般的企業家,在企業管理方麵,他不僅有實際經驗,而且有理論支撐,可以說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儒商。
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讓馮侖看到了很多其他人看不到的地方。比如說建立董事會。一般的公司,可能對這個不是很重視,但是馮侖將之看得很重,而且他不僅自己做得很好,還分享了很多的經驗,將之寫成了文章,供大家探討。可以說,馮侖能夠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讓萬通走出困境,靠的正是理論和實際結合。
馮侖喜歡讀書,也會讀書。他覺得讀書是一種跟偉人的交流。在馮侖看來,有3種書是一個企業管理者必須讀的。第一種是經典,也就是經過時間沉澱的,這些書經過了曆代人的篩選,自有其獨到之處。第二種是有用的,可以給自己幫助的,他個人的喜好是一些好的故事書,因為可以從中讀到人性,了解人之後,自然就能做好生意管好企業了。第三種就是拓展思路的書,比如科幻小說,裏麵充滿了奇思妙想,可以讓人進入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從而拓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