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殺手”——心腦血管病

中國老年人的常見病為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和中風。

根據全國9個城市的調查資料,中國老年常見病的目前患病率為:冠心病(5.1%~33.8%)、腦血管病(2.5%~4.2%)、肺心病(0.7%~6.1%)、慢性支氣管炎(12.3%~30.4%)、糖尿病(1.4%~12.9%)、惡性腫瘤(0.3%~4.5%)、老年性白內障(17.5%~86.8%)、前列腺肥大(3.9%~68.8%)、老年性癡呆(1.28%~3.9%)。

目前世界上有60多億人口,每年死亡人數約為2000餘萬,其中40%以上死於心腦血管病,即每年有近千萬的人死於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病和腦血管病。癌腫令人恐懼,人們往往“談癌色變”,它每年約奪走500萬人的生命,然而與心腦血管病相比,還隻能算是老二,心腦血管病才是人類的“第一殺手”。無論從發病率和致死率分析,心腦血管病都是最高的。比如:中風,根據1994年在全國22個省25萬人中的調查結果,城市腦卒中的現患率為620/10萬,農村為114/10萬。中國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和現患率的特點是北高南低,其原因可能與氣候、飲食習慣、食鹽攝入量有關。另外,從中風類型看,中國人腦出血的發病率高於西方國家,西方人缺血性中風則高於中國人。這種現象與中國人高血壓病的高發生率有極大的關係。

心腦血管病的發生還存在一個極大的隱患是日益年輕化。據調查,小兒高血壓發生率國外為0.6%~11%,國內為1%~7%。中老年人的心腦血管病絕大多數起源於青年時代的高血壓,也可能始於兒童期。因此及早發現兒童高血壓,進行早期防治,對其一生健康是至關重要的。冠心病的發病正日益年輕化,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不良的飲食習慣。腦血栓形成也正趨低齡化,一些報告指出,4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總發病人數已達10%~30%。

如今,高血壓、冠心病、中風等病正悄悄地接近我們,就高血壓而言,全國現有患者1億多人,每年新增350萬人,患病率每10年遞增50%。近10年來國人血清膽固醇水平平均升高10%~15%。麵對這樣的現實,人們該正視自己的行為方式了。心腦血管病的發生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量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從生命的早期即開始采取預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率。例如,中風雖然是老年人的好發疾病,其病理變化卻是從年輕時就開始的。

中國人的腦出血發病率高,這是因為中國人的高血壓發病率高,而這和高鹽飲食關係極為密切。青壯年時期是高血壓預防的合適階段,通過改變人的行為方式,控製食鹽過多攝入,盡量避免緊張、焦慮情緒的影響,通過膳食平衡控製體重等.可達到預防高血壓的目的。有一項人群幹預試驗表明,實施減鹽,調整膳食結構,勸阻吸煙,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等措施,可使高血壓發病率減少30%左右。專家建議,膳食脂肪攝入應限製在總熱量的30%以下,其中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應各占1/3左右。同時,膽固醇的攝入量應限製在每天300毫克之內。糖類可占總熱量的50%以上。

食物應以穀物、豆類、蔬菜、水果等高糖類、高纖維、低脂食物為主,少進食肥肉、動物內髒、蛋黃、全乳製品,適量食用家禽、瘦肉和魚類。吸煙和過量飲酒對心腦血管的損害是肯定的,因此勸阻吸煙和過量飲酒是有益的。經常性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無疑對控製體重、增強心血管的功能具有極大益處。如希望通過參加體育鍛煉來預防中風的發生,應該從年輕時就開始,並持之以恒。最好每天鍛煉,每次持續15~30分鍾中等活動強度。年齡稍大的人則適合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鍛煉,如拳、操、散步、慢跑等,對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肥胖程度、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都是有益的。

人類“第一殺手”的心腦血管病發病率之所以與日俱增,與人類現時的生活方式有關,因而要預防這類病的關鍵,在於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血管硬化新認識

1.什麼是血管硬化血管是人體循環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全身的供血、供氧及各種體內垃圾和毒素的排出,都要通過血管來完成,如果血管發生硬化及阻塞,那對器官、組織的影響將是十分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的。而且,一旦硬化發生,必然是全身性的,包括動脈、靜脈、毛細血管都會硬化。由於動脈血管的重要性,一般把血管硬化也稱作“動脈硬化”。絕大部分動脈硬化是動脈粥樣硬化,即長期的脂肪沉積,如米粥樣附著在血管壁上,引起血管壁加厚,管腔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