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你的生命需要被點亮
善於反省自我,不要總是把過錯推給別人
佛家提倡自省自悟之道,自省就在於不斷地反省自我,善於承擔生命給你的那一部分責任。
一個人不善於反省自己的過錯,總是把過錯推給別人,推給上天。生活中這類人太多了,如夫妻吵架,相互指責對方的不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反省自己的過錯。差不多都是如此。
一個女人背著自己的丈夫經常偷偷地出去會情人。一天,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到河邊去會情人,可是怎麼等也沒有等到情人。在這時,有一隻狐狸叼著一塊肉路過這裏,它看見水裏的魚兒,馬上就跳到水中去捕魚,魚兒馬上就遊到深水裏去了。狐狸沒有捕到魚,回到岸上,一看自己的肉卻被一隻正好路過的烏鴉叼走了。那個女人看見狐狸這樣,就譏笑狐狸說:“饞嘴的狐狸,你扔掉自己的肉,去捕魚,結果弄得兩手空空,真是好笑!”
狐狸反擊道:“你這個女人拋棄自己丈夫,偷偷來會情人,情人沒有等到,現在不也是兩手空空嗎?”
那個女人隻顧得指責狐狸卻不知道自己犯著和狐狸一樣的錯誤。指責別人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反省自己卻比登天還難。人人都犯過錯誤,但很少有人能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檢查,以能“自知己短”,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力求上進的人都是重視自省的。因為他們知道,自省是認識自己、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自省使人格不斷趨於完善,讓人走向成熟。孔子的學生曾參說,他每天從三方麵反複檢查自己:替人辦事有未曾竭盡心力之處嗎?與朋友交往有未能誠實相待之時嗎?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有尚未認真溫習的部分嗎?他就是這樣天天自省,長處繼續發揚,不足之處及時改正,最終成為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賢人。
有一個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專誠到大慧宗臬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你還不能出家,慢慢再說吧!”
將軍:“禪師!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說吧!”
將軍無法,有一天,起了一個大早,就到寺裏禮佛,大慧宗臬禪師一見到他便說:
“將軍為什麼那麼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學習用禪語詩偈說道:
“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開玩笑的也用偈語回道:
“起得那麼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非常生氣,罵道:
“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大慧宗臬禪師哈哈一笑道:
“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能出家?”
如果這位將軍不自省,永遠都放不下,也很難步入佛門的境界。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錯誤的良藥,它能給我們混沌的心靈帶來一縷光芒。在我們迷路時,在我們掉進了罪惡的陷阱時,在我們的靈魂遭到扭曲時,在我們自以為是沾沾自喜時,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將思想裏的淺薄、浮躁、消沉、陰險、自滿、狂傲等汙垢滌蕩幹淨,重現清新、昂揚、雄渾和高雅的旋律,讓生命重放異彩,生氣勃勃。
自省的主要目的是找出過失及時糾正,所以自省絕不可以陶醉於成績,更不可以文過飾非。“靜坐常思己過”,以安靜的心境自查自省,才能克服意氣情感的幹擾,發現自己的本來麵目,捕捉到平時自以為是的過失。
隻有善於發現並且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才可以進一步糾正過失。我們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很多缺點都是通過旁人的指出才知道。這就要求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別人善意的規勸和指責,反省自己的過失。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那些逆耳忠言常常能照亮我們不易察覺的另一麵。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麵鏡子——宰相魏征。倚助這位忠臣的當麵進諫,唐太宗改正了自己的許多缺點,完善了治國之道,迎來了國家的空前繁榮。這個輝煌業績的取得,不僅得益於魏征的敢於直言,更應歸功於李世民的寬宏胸懷,試想,如果他是一個聽不進意見的昏君,魏征可能早就人頭落地了。正是由於他在聽了魏征的諫言之後,能夠認真地檢討自己、反省自身,才使得表麵上聽起來很刺耳的意見變成了治國安邦的金玉良言,而李世民的人格也因此變得崇高。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它就像一個人拿起刀親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許不難,但要用一顆坦誠的心靈去麵對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於自省,則是大勇。割毒瘤可能會有難忍的疼痛,也會留下疤痕,但它卻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隻要“坦蕩胸懷對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氣就會倍增。古人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日蝕過後,太陽更加燦爛輝煌;月蝕複明,月亮更加皎潔明媚。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和月蝕,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後,會得到人們更崇高的尊敬。
自省拭心心自明。佛家雲:“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何處染塵埃?”在現實生活中,隻要我們經常地自我反省,每日多擦拭心靈,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好地完善自我,才能避免失敗重演。
理性約束,邁過人生的三重關隘
佛門中人要求戒色戒欲等等,其中的這些“戒”就是人生旅途中的關隘。人生的路上免不了關隘,一不小心,便會迷失其中。
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關隘,人生最難過的是君子三戒:少年戒之在色,男女之間如果有過分的貪欲,很容易毀傷身體;壯年戒之在鬥,這個鬥不止是指打架,而指一切意氣之爭,如事業上的競爭,處處想打擊別人,以求自己成事立業,這種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老年人戒之在得,年齡不到可能無法體會。曾經有許多人,年輕時仗義疏財,到了老年反而斤斤計較,錢放不下,事業更放不下,在對待很多事情上都是如此。
三戒如同人生三個關隘,闖過去,便是踏平坎坷成大道;闖不過,便是拿到了一張不合格的人生答卷,輕則半生虛度,重則一生荒廢,甚至墜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青年時代,最具吸引力的是異性,最令人神往的是愛情,最難以節製的是情欲。飲食男女,原本無可厚非,但一旦過分便會貽誤終生。
到了壯年,名譽、地位、權力、財富,都匍匐在腳下,但又不是可以無限開采的資源,進退、得失、上下、去留,現實殘酷地擺在每個人的麵前。於是,爭中有鬥,鬥中有爭,爭鬥之中,用盡了心計,陰的、陽的,明的、暗的,文的、武的,君子的、小人的,三十六計、七十二招數……無所不用其極。鬥爭中的人生又何談恬淡的樂趣?
及至老年,一切皆已定局,再發展已無能為力。這時,一個“得”字,害人匪淺。在乎已得,對待事業,就會無所用心,意誌衰退,貪圖享受,得過且過;對待官職,就會戀戀不舍,把玩不已,不肯讓位。在乎未得,就會眼紅心跳,孤注一擲,猛撈一把,貪得無厭。“59”歲現象,發人深思。
有一座泥像立在路邊,曆經風吹雨打,它多麼想找個地方避避風雨,然而它無法動彈,也無法呼喊,它太羨慕人類了,它覺得做一個人,可以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到處奔跑。它決定抓住一切機會,向人類呼救。
有一天,智者聖約翰路過此地,泥像用它的神情向聖約翰發出呼救。“智者,請讓我變成人吧!”聖約翰看了看泥像,微微笑了笑,然後衣袖一揮,泥像立刻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青年。“你要想變成人可以,但是你必須先跟我試走一下人生之路,假如你受不了人生的痛苦,我馬上可以把你還原。”智者聖約翰說。
於是,青年跟智者聖約翰來到一個懸崖邊。“現在,請你從此岩走向彼岩吧!”聖約翰長袖一拂,已經將青年推上了鐵索橋。青年戰戰兢兢,踩著一個個大小不同的鏈環的邊緣前行,然而一不小心,一下子跌進了一個鏈環之中,頓時,兩腿懸空,胸部被鏈環卡得緊緊的,幾乎透不過氣來。
“啊!好痛苦呀!快救命呀!”青年揮動雙臂大聲呼救。“請君自救吧。在這條路上,能夠救你的,隻有你自己。”聖約翰在前方微笑著說。青年扭動身軀,奮力掙紮,好不容易才從這痛苦之環中掙紮出來。“你是什麼鏈環,為何卡得我如此痛苦?”青年憤然道。“我是名利之環。”腳下鐵鏈答道。
青年繼續朝前走。忽然,隱約間,一個絕色美女朝青年嫣然一笑,然後飄然而去,不見蹤影。青年稍一走神,腳下又一滑,又跌入一個環中,被鏈環死死卡住。可是四周一片寂靜,沒有一個人回應,沒有一個人來救他。這時,聖約翰再次在前方出現,他微笑著緩緩道:“在這條路上,沒有人可以救你,隻有你自己自救。”青年拚盡力氣,總算從這個環中掙紮了出來,然而他已累得精疲力竭,便坐在兩個鏈環間小憩。“剛才這是個什麼痛苦之環呢?”青年想。“我是美色鏈環。”腳下的鏈環答道。
經過一陣輕鬆的休息後,青年頓覺神清氣爽,心中充滿幸福愉快的感覺,他為自己終於從鏈環中掙紮出來而慶幸。青年繼續向前走,然而沒想到他又接連掉進了欲望的鏈環、嫉妒的鏈環……待他從這一個個痛苦之中掙紮出來,青年已經完全疲憊不堪了。抬頭望望,前麵還有漫長的一段路,他再也沒有勇氣走下去。
“智者!我不想再走了,你還是帶我回原來的地方吧!”青年呼喚著。智者聖約翰出現了,他長袖一揮,青年便回到了路邊。“人生雖然有許多痛苦,但也有戰勝痛苦之後的歡樂和輕鬆,你難道真願意放棄人生麼?”“人生之路痛苦太多,歡樂和愉快太短暫、太少了,我決定放棄做人,還原為泥像。”青年毫不猶豫地說。智者聖約翰長袖一揮,青年又還原為一尊泥像。“我從此再也不受人世的痛苦了。”泥像想。然而不久,泥像被一場大雨衝成一堆爛泥。
人的一生需要邁過的門檻很多,稍不留神我們就會栽在其中一道坎上。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或許最重要的則是邁過金錢、權力與美色三道坎,就像孔子所說的“人生三戒”一樣。
其實,無論你處於什麼階段,這“三戒”的內容,都應當牢記在心,“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以“禮”約束,用理性的韁繩去約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馬,達到中和調適,便能順利走過人生的幾個關口。
找到自己的立場,選擇合適的態度
世上的路很難走,生命要想有價值,就必需在不同的環境中,懂得怎麼處,否則隻會自取其辱。人生要善於處、守本分,明白在什麼立場做什麼事,處什麼態度。大家喝醉了你就要裝醉,大家清醒起來你也要跟著清醒。
自從人生下來的那一刹那起,就注定要回去。這中間的曲折磨難、順暢歡樂便是人的命運。不要因為命運的怪誕而俯首聽命於它,任憑它的擺布。等你年老的時候,回首往事,就會發覺,命運有一半在你手裏,隻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裏。你一生的全部就在於:運用你手裏所擁有的去獲取上帝所掌握的。因此,切記:世路難行仍要行。
懂得自處,學會與人相處,守住本分,保持一份平常心,任庭前花開花落,看天上雲卷雲舒,做好自己應做的事,便可以了。人生是個大舞台,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要想不淪為看客眼中的跳梁小醜,隻有找到自己的立場,選擇合適的態度。
有一天,上帝來到人間,遇到一個智者,正在鑽研人生的問題。上帝敲了敲門,走到智者的跟前說:“我也為人生感到困惑,我們能一起探討探討嗎?”
智者畢竟是智者,他雖然沒有猜到麵前這個老者就是上帝,但也能猜到絕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正要問上帝您是誰,上帝說:“我們隻是探討一些問題,完了我就走了,沒有必要說一些其他的問題。”
智者說:“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覺得人類是一個奇怪的動物。他們有時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時候卻非常地不明智,而且往往在大的方麵迷失了理智。”
上帝感慨地說:“這個我也有同感。他們厭倦童年的美好時光,急著成熟,但長大了,又渴望返老還童;他們健康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犧牲健康來換取財富,然後又不得不犧牲財富來換取健康;他們對未來充滿焦慮,但卻往往忽略現在,結果既沒有生活在現在,又沒有生活在未來之中;他們活著的時候好像永遠不會死去,但死去以後又好像從沒活過,還說人生如夢……”
智者對上帝的論述感到非常精辟,他說:“研究人生的問題,很是耗費時間的。您怎麼利用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