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我們自己導演了人生的平庸

勇於創新,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在《莊子》中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

惠子家裏有一個大瓠瓜,他卻因為它太大而發愁,因為他不知道拿它做什麼用。莊子就批評惠子,把大瓠瓜曬幹了挖空當做一條簡易的船,可以方便出行。結果他還擔心瓠瓜太大了沒有用,真是“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莊子這一句話不僅罵了惠子,還罵了古今中外的天下人。一個人心中空空,不懂得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考慮問題,不善於利用資源,缺乏創新,就是一個十足的大笨蛋。

有一位禪師寫了兩句話要弟子們參究,那兩句話是: 

“綿綿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

弟子們得到這個話題便議論了起來。 

第一個說:“兩個人走在雨地裏,有一個人卻不淋雨,那是因為他穿了雨衣。” 

第二個說:“那是一個局部的陣雨,有時候連馬背上都是一邊淋雨,另一邊是乾的,兩個人走在雨地裏,有一個人不淋雨,卻是乾的,那有什麼稀奇。” 

第三個弟子得意的說:“你們都說錯了,明明是綿綿細雨嘛,怎可說是局部陣雨,那是一定有一個人走在屋簷底下。” 

這樣你一句、我一句,說得好像都有理,都沒有個完。 

最後,禪師看時機已到,就對大家揭開謎底道: 

“你們都執著於‘不淋一人’的話題,且也執著得過份厲害,那當然爭論不休。由於爭論,所以距離真理越來越遠。其實啊,所謂‘不淋一人’,不就是兩人都在淋雨嗎?”

思考問題時,不要一味地隻在表麵上轉來轉去,更不要死鑽牛角尖,這樣隻會離問題的實質越來越遠;要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隻有創新才會有突破。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都還赤著雙腳走路。

有一位國王到某個偏遠的鄉間旅行,因為路麵崎嶇不平,有很多碎石頭,硌得他的腳又痛又麻。回到王宮後,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將國內的所有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認為這樣做,不隻是為自己,還可造福他的人民,讓大家走路時不再受苦。但即使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籌措不到足夠的皮革,而所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不知要多少。

雖然根本做不到,甚至還相當愚蠢,但因為是國王的命令,大家也隻能搖頭歎息。

一位聰明的仆人大膽向國王提出建議:“國王啊!為什麼您要勞師動眾,犧牲那麼多頭牛,花費那麼多金錢呢?您何不隻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呢?”

國王聽了很驚訝,但也當下領悟,於是立刻收回成命,改用了這個建議。據說,這就是“皮鞋”的由來。

國王為了走路不硌腳提出了將國內所有道路鋪上牛皮的荒誕建議,聰明的仆人另辟蹊徑提出“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的建議。這就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當一個問題很難解決時,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尋求解決之道。

任何一個有創造成就的人,都是戰勝常規思維的高手,他們不被過去的思維所困擾,能突破常規思維的束縛,取得創新碩果。

某推銷員自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他曾經賣給牙醫一支牙刷,賣給瞎子一台電視機。但朋友對他說:“隻有賣給駝鹿一個防毒麵具,你才算是一個最偉大的推銷員。”

於是,推銷員來到一片森林。

“您好!”他對遇到的第一隻駝鹿說,“您一定需要一個防毒麵具。”

“這裏的空氣這麼清新,我要它幹什麼!”駝鹿說。

“你要想在這個森林裏生存下去就得有一個防毒麵具。”

“對不起,我真的不需要。”

推銷員自信地說:“您很快就會需要一個了。”說著他便開始在駝鹿居住的森林中央建造一座工廠。

“你真是發瘋了!”朋友說。

“我沒有瘋。我隻是想賣給駝鹿一個防毒麵具。”推銷員認真地說。

當工廠建成後,許多有毒的廢氣從大煙囪中滾滾而出,不久,駝鹿就找到推銷員說:“現在我需要一個防毒麵具了。”

“這正是我想的。”推銷員說著便賣給了駝鹿一個防毒麵具。

駝鹿說:“別的駝鹿現在也需要防毒麵具,你還有嗎?”

“你真走運,我還有成千上萬個。”

“可是你的工廠裏生產什麼呢?”駝鹿好奇地問。

“防毒麵具。”推銷員驕傲地回答。

我們常常習慣於傳統的思維方式,按照眾人流行的慣性思維去思考,走著別人走過的路,幹著別人幹過的事,要知道,成功總是靠著創新取勝的。勇於走別人所沒有走過的路,你才會采擷到豐碩的果實。

開闊你的心界,才能學會創新,創新思想不是那些專門從事開發創新的人的專有領地。誰有創新思想,誰就會成為贏家;誰要拒絕創新,誰就會平庸!一個有著思考創新習慣的人,絕對會擁有閃亮的人生!

做別人不願去做的事情,並且把它做好

《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佛祖的一個弟子生了病,沒有人照應,佛就問他說:“你生了病,為什麼沒人照應你?”那弟子說:“從前人家有病,我不曾發心去照應他;現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來照應我了。”佛聽了這話,就說:“人家不來照應你,就由我來照應你吧!”於是,佛祖就將那病弟子大小便種種汙穢,洗濯得幹幹淨淨;並且還將他的床鋪,理得清清楚楚,然後扶他上床。由此可見,佛之所以為佛就在於佛願意為人所不肯為,所以他是佛。

孟子曾經說過:“故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的確,一個肯做別人所不願意去做的事情並且能將該事情做好,此人必將有所成就。

的確,能夠去做別人所不願意去做的事情本身就非常不容易了,不僅需要巨大的勇氣,更是需要我們踏踏實實地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別人所沒有做過的、別人做不到的。往往是別人越不願意去做的事中越是蘊含著無限的機會,正是因為別人不願意去做,因此機會才會被願意做的人所把握。

尤其對現代社會來說,到處都存在著看似不可能的機遇,隻要大膽地去嚐試,做到“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會有成功的可能。相反,一遇到難事就退卻,那成功肯定不會垂青這樣的人。

2001年5月20日,美國一位名叫喬治?赫伯特的推銷員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小布什總統。布魯金斯學會得知這一消息,把刻有“最偉大推銷員”的一隻金靴子贈予他。這是自1975年以來,該學會的一名學員成功地把一台微型錄音機賣給尼克鬆後,又一名學員登上如此高的門檻。

布魯金斯學會以培養世界上最傑出的推銷員著稱於世。它有一個傳統,在每期學員畢業時,設計一道最能體現推銷員能力的實習題,讓學生去完成。克林頓當政期間,他們出了這麼一個題目:請把一條三角褲推銷給現任總統。八年間,有無數學員為此絞盡腦汁,可是,最後都無功而返。克林頓卸任後,布魯金斯學會把題目換成:請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小布什總統。

鑒於前八年的失敗與教訓,許多學員放棄了爭奪金靴子獎,個別學員甚至認為,這道畢業實習題會和克林頓當政期間的實習題一樣毫無結果,因為現在的總統什麼都不缺少,再說即使缺少,也用不著他們親自購買。

然而,喬治?赫伯特卻做到了,並且沒有花多少功夫。一位記者在采訪他的時候,他是這樣說的:“我認為,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小布什總統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小布什總統在得克薩斯州有一農場,裏麵長著許多樹。於是我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有一次,我有幸參觀您的農場,發現裏麵長著許多大樹,有些已經死掉,木質已變得鬆軟。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頭,但是從您現在的體質來看,這種小斧頭顯然太輕,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鋒利的斧頭。現在我這兒正好有一把這樣的斧頭,很適合砍伐枯樹。假若你有興趣的話,請按這封信所留的信箱,給予回複……’。最後他就給我彙了錢。”

喬治?赫伯特成功後,布魯金斯學會在表彰他的時候說,金靴子獎已空置了26年。26年間,布魯金斯學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推銷員,造就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翁,這隻金靴子之所以沒有授予他們,是因為他們一直想尋找這麼一個人,這個人不因有人說某一目標不能實現而放棄,不因某件事情難以辦到而失去自信。

其實,在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顯得難以做到。

隻有通過不斷的努力,才能在一刹那實現人生的飛躍

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一個人成功與否,關鍵還在於你之前的積累。一個人積累知識、積累智能足夠了之後,就會在一瞬間獲得成功。 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日,一個老道碰到一個拿著木棍的小叫花子,告訴他怎樣畫一個方框,勤加練習,他日有緣,再相見時就可不必要飯了。老道走後,小叫花子閑來無事,便用木棍刻畫那個方框,極盡方框之變化。

時隔不久,老道又碰到一個放牛的牧童,告訴他用那木棍從上到下拉那麼一下,若能勤加練習,日後有緣,也就可以不用放牛了。於是牧童山間放牛閑散之餘便用那木棍在地上或寬或窄、或疾或徐拉那一畫。

四十年後,老道臨終前,把這兩個人叫到了一起,合寫了一個中字。

這個中字便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成就了書法史上兩位傳奇人物。

不管做任何事,想要獲得成功,就需要功夫。任何一種技術、技巧都需要花工夫學會,還要再花更多工夫學精。投機取巧的事是不會長久的,即使是巧門或捷徑,也是功夫和經驗積累達到熟能生巧的結果。一個人想要修養內心,更需要功夫,功夫到了,你就會在一瞬間獲得開悟。

在《佛經》中就記載了“拈花微笑”的動人故事,將心靈修養覺悟妙不可言的境界展現得淋漓盡致: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法會上,手裏拈著一朵花,對著大眾微笑,聽說就在那拈花示眾和微笑之間,已經把所有的佛法都道盡了,把生活的智慧和藝術說得淋漓盡致了。但是在法會上的大眾,都麵麵相覷,不知道佛陀說的是什麼。這時座中有一位叫大迦葉的弟子,卻對佛陀報以會心的微笑,就這樣發生了禪宗的第一次傳燈。他們師徒之間完全的會心,心傳密付了。釋迦牟尼便對大迦葉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付囑大迦葉。

這一拈一笑間便傳遞了一切,也包容了一切它所綻放著的心靈的和諧、完美與圓融。它讓我們在發現生命的意義的同時看到真正的自己。

很多人看到這個故事之後會覺得,原來開悟這麼簡單啊!其實,為了這次覺悟,迦葉在背後用了多少工夫又有誰知道呢?覺悟還是一種智慧,它是長時間思考後靈感在一瞬間迸發出的光芒,它也是曆經人生滄桑後那無言的微笑。

世間的道理大多相同,所以,禪宗和莊子所講的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千萬不能心存僥幸,隻有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才能在一瞬間實現人生的飛躍。

專注於心,用心做好一件事

留名萬世的學有專長之人,都是由於其對某一領域有所偏好,專注於心,窮根究底,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學有所成。 

因此立於人世,不管做哪一行,無論做任何事,都要精神專一,有始有終。這正如修行之人想得自在,修成正果,須一門深入,方法毋雜。方法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會貫通,反而一無所成。

說到此,不由想起一則故事,相傳一位得道高僧來到一座無名荒山,山間茅屋中閃爍金光,高僧料定此間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原來,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誠禮佛,老人目不識丁,從未研讀佛經,隻是專注地念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高僧深為老人的修為所動,隻是他發現老人將六字真言中的兩個字念錯了,他指點了老人正確的梵音讀法後便離開了,想老人日後的修為定能更上一層樓。然而,當一年後,他再次來到山中,發現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再。高僧疑惑萬分,與老人攀談得知,老人以往念咒專心致誌,心無旁騖,而得高僧指點後總是過於關注其中兩字的讀法,不由心緒煩亂。

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一樣。“雜則多”,欲望多了,懂得多了,有時便會流於表麵,不專一,不深入,博而不專;“雜則多,多則擾”,考慮的太多,困擾了自己,也困擾了他人;“擾則憂,憂而不救”,思想複雜了,煩惱太多了,痛苦太大了,連自己都救不了,又何況他人?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博而不專,三心二意,是人們的通病。《荀子?勸學》、《禮記?勸學》以及東漢蔡邕《勸學篇》中都提到了一種小動物——“多才多藝”而又樣樣“稀鬆平常”的鼯鼠。

“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五技者,能飛不能上屋,能緣不能窮木,能泅不能渡瀆。能走不能絕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能飛卻飛不過屋頂;能攀而攀不上樹梢;能遊而遊不過小水溝;能跑而趕不上人走;能藏而不能“覆身”。這就是五技而窮的鼯鼠的悲哀。

專注於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則,博而不專,雜而不精,必會製約人生發展的高度。

世界上有座“人人都是語言學家的城市”,然而,就是這座每位市民至少都會三種語言的城市,卻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大文豪。

這個以語言見長的國家即盧森堡,它處於歐洲“十字路口”,夾在德、法、比三國當中,人口僅四十萬,其中外籍人口占到26%。其首都盧森堡市,有八萬人,是歐洲金融中心和鋼鐵基地之一,外國人占的比例更高。由於對國外經濟的依賴性,在盧森堡,每人精通三種語言是未出娘胎就注定的。

當嬰兒牙牙學語時,母親首先教其說本國的盧森堡方言,這是國人日常交談的口語;進入幼兒園後開始學德語和法語,因為二者是官方語言,而德語更是教學宣教的語言,不懂德語就不能跟著神父念聖經唱聖詩;小學同時用德、法兩種語言授課;中學修第三門外語,如英語、拉丁語等,因為國內沒有大學,要深造必須出國留學。

在盧森堡,約定俗成的是,報紙用德文出版,雜誌用德、法文出版,學術雜誌隻有法文。廣播用德、法語,電視用法語。招牌、菜名、各種票證、車票、單據也是法文。議會辯論語言隻許用法、盧兩種。法庭審訊犯人使用盧語,宣判用法語,判決書用德文打印……走進一戶人家,你會看到父親在讀德文報,兒子在念法文書,女兒在唱英文歌,母親在用盧語嘮叨。

對於外國人高度讚美的語言水平,盧森堡人卻不以為然,他們埋怨為了謀職和生存,將大半精力都消耗在三四種語言的學習運用上,滿腦子的單詞、音符。雖然他們懂得的語言多,但能夠真正精通的卻太少。透視盧森堡,該國之所以難以誕生一個文學巨匠,並非是其文化底蘊的匱乏,而是各種泛濫的語言阻礙其走進文學殿堂的縱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