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期吃素其實並不好
吃素能長壽,人們對此似乎沒有什麼爭議。素食對人體健康確有許多好處,比如能減低膽固醇,清除膽鹽,減少血脂,淨化血液等。但是一味吃素,尤其是忌葷吃素,這並不健康。
1.適量脂肪有益健康
脂肪是人體的重要成分,類脂是人體細胞和原生質以及神經組織的重要成分。其中磷脂還可促進體內膽固醇轉運,是一種降膽固醇物質,因此,食入一定的脂肪對身體還是有益的。
2.導致缺鋅
何況長期食素還會引起身體缺鋅,一旦出現缺鋅時,就會引起食欲減退,以及出現傷口不易愈合、味覺衰退等現象。尤其是婦女,如果隻吃蔬菜,則由於攝入的熱量及鋅不足,容易給下一代帶來先天性疾病。兒童更應該多吃些葷菜,以利於生長發育。
3.引起不育
長期素食還會影響女性體內性激素的分泌,容易造成婚後不育。而男子體內鋅或錳元素缺乏,可影響腦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引起性功能衰退,爭丸萎縮,精子數量減少,活力下降,性欲減弱,影響生育能力,甚至導致不育。因為鋅錳大多來源於動物性食物,如平時忌肉而素食者其生育能力比食肉的男性低。因此,育齡夫婦不宜常吃素。
4.降低免疫力
動物類蛋白食物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營養豐富、全麵,生物價值高,易為人體吸收合成人體蛋白質,這是植物類蛋白食物遠不及的。如長期單純的素食,攝入蛋白質不足,既可使人體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比例紊亂,還可引起人體的負氮平衡(蛋白質入不敷出),造成人體消瘦、貧血、消化不良、精神不振、記憶力下降、性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內分泌代謝功能發生障礙,易感染疾病,使人早衰並易發生腫瘤。
5.營養難以全麵
據營養學家科學測定,除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外,其他素食中營養素大多不夠全麵,有的還不易被人體直接消化和利用。
人們要保持充沛的精力,每天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而葷腥食品恰恰補充了素食的這一不足。葷者,雞、鴨、魚、肉也,它們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和脂肪酸,以及人體容易缺乏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要滿足這些營養物質,全麵維持健康,應動植物食品兼吃,取長補短,才有利於健康。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知道合理膳食在保健方麵的重要作用。古人有“五穀為養,五富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的記載,說明人體需要的食物不是單一的,必須以穀類、肉類、水果、蔬菜配合起來食用,才能健康長壽。
健康小提示
素食者要當心這些現象
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專家建議:素食者要特別留心微量營養元素的攝入量是否足夠。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維生素B12、維生素D和礦物質鐵、鋅、鈣等。另外,吃素的人最好注意自己是否有腳氣病、夜盲症、牙齦流血的現象,如果有這些現象,就不宜吃素。
2.酒足飯飽,健康堪憂
人們都知道“勞逸結合”,適當地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人體的胃腸道何嚐不需要休息呢?可是,不少人餐餐飽食,長此以往,是會影響健康的。
人們每餐食進的食物,都必須經過胃的加工消化,變成與胃酸相混合的食糜,再經過小腸的膽汁、胰液、腸液的化學作用,把一些不能吸收的大分子蛋白質分解為可以吸收的氨基酸,脂肪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分解為葡萄糖,然後通過腸壁,進入血液循環,把營養物質輸送到各組織細胞,為身體所利用。
1.破壞內髒正常功能
但每個階段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一旦暴飲暴食,必然超過身體的消化能力,從而破壞胃、腸、胰、膽等內髒的正常功能。加上胃脹得很大,使橫隔膜往上頂,影響心髒活動,胃本身蠕動也很困難。嚴重者會出現急性腸胃炎、急性胃擴張、急性胰腺炎和誘發心髒病等,如搶救不及時,會發生生命危險。
2.讓你容易衰老
人體過多攝取蛋白質和脂肪,使消化係統負擔過重,易導致消化不良。這樣,未被消化的食物長時間滯留在腸道內,會產生許多毒素和致癌物質。這些毒素和致癌物質不但易使人患腸道疾病,還會被腸道吸收,透過心腦屏障,損害中樞神經係統,使人衰老。
3.誘發疾病
而且人的胃裏終日裝得滿滿的,會使血液過多的集中在胃腸部位,從而使心髒、大腦等重要器官相應缺血,長期下去就會誘發冠心病、膽結石、膽囊炎和糖尿病等疾病。
4.危害大腦
科學研究證明,飽食後,大腦中有一種叫“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會比不飽食時增長數萬倍,而這種生長因子會使脂肪細胞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大,促使腦動脈硬化,腦皮質血氧供應不足,腦組織萎縮和腦功能退化,最終出現癡呆而縮短人的壽命。
5.毀掉你的外貌
長期飽食還易使人發胖—體內聚集很多的脂肪。而過多的脂肪聚集在皮下,可使肝髒周圍組織、以及腹壁組織和腹腔內的大網膜和腸係膜腹壓增高。同時導致腹壁肌肉鬆弛,腹部凸出,走路時氣喘蹣跚。
可見,終日飽食對身體健康是無益的。尤其是中老年人,每次進食最好為八成飽,並注意營養素平衡,這樣才是保健之道。
健康小提示
適當節食有益健康
節食不僅能減輕胃負擔,且由於機體處於半饑餓狀態,植物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係統會受到一種良性刺激。刺激調動人體本身的調節功能,促進內環節均衡穩定,此外,免疫力增強,神經係統的興奮與抑製趨向平衡。另外,還能使機體細胞和體液免疫力能保持年輕,提高抗病力,延緩衰老。
3.邊看書邊用餐不利健康
很多人有時被書中或電視節目中的情節所吸引,竟能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為了既能看書、看報、看電視、又不耽誤吃飯,收“一舉兩得”之效,常常是一邊看書或看電視,一邊吃飯。古時候就有“食不語,寢不言”的說法,說的就是吃飯時不宜說話。看電視或者看書行不行呢?這樣做也不好,是一種不科學的飲食習慣。
1.導致食不知味
食物的色、香、味、形,能夠通過人的感觀器官,產生條件反射,從而增進人的食欲,使人體獲得足夠的營養。吃飯的同時又看書又看報,或者觀看電視,其主要注意力肯定不在飯菜上,因而再好的飯菜也品不出味道來。
2.影響消化吸收
人在進食的時候,大腦參與唾液腺、胃及胰腺等分泌消化液的工作,食物的氣味、顏色、形狀及進食時的聲音刺激人的嗅覺、視覺及聽覺,反射性地促進胃液、胰液的分泌,而且那時血液都集中在胃部促進消化,如果邊吃飯邊看書或電視,眼睛不斷地通過報紙、書籍或電視屏幕往腦子裏輸送信號,大腦就會被迫付出一定的精力來對輸入的各種信號進行整理、分析、綜合、判斷和加工,並消耗一定的能量作為保證,加大大腦負擔,食物對大腦的刺激就減少,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減少,胃腸蠕動也相應減弱,影響了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的吸收。
3.引發胃腸疾病
而且吃飯時,胃腸的工作緊張而繁重,需要供應充足的血液。邊看書邊吃飯就要求更多的血液來為大腦服務。這樣分配給消化器官的大量血液不得不抽回一部分給大腦,致使消化液劇減,影響食物消化及胃腸功能,降低食欲。
這種做法,偶爾為之當然沒有什麼,可是時間長了,就容易誘發腸胃係統的疾病,據調查,患腸胃疾病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在吃飯的同時“聚精會神”地看書、看報、看電視。另一方麵,大腦得到的血液也不足,滿足不了需要,看的書也記不住,時間長了,記憶力就會減退。因此,這種習慣應當糾正。不僅吃的時候不能看,在飯後半小時內也應做到不看書,以保證胃具有良好的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