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睡覺怎麼也沒有躺著舒服,在堅持了一年後,羅大爺終於在兒子的陪同下來到醫院就醫。最終在血管外科醫生的診斷下,他才得知自己的症狀都是閉塞性動脈硬化惹的禍,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引起的。
具體來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附著在動脈內壁上,當斑塊不斷增大時,管腔逐漸變得狹窄,影響管道通暢性,流向下肢的血流就會減少。當管腔狹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時,供應下肢的血流不能滿足需要,就會令下肢出現缺血,出現腿部疼痛的症狀。
為什麼坐起時疼痛會緩解呢?因為坐著的時候,下肢靜脈回流減少,下肢缺血得到緩解,疼痛就減輕了。這樣做雖然暫時緩解了疼痛,卻很有可能引起下肢靜脈瘀血,導致更嚴重的後果,例如肢體壞死。這樣一來,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影響不說,甚至還可能要麵臨截肢。
閉塞性動脈硬化在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發病年齡多在50~70歲。抽煙、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是下肢動脈疾病的最常見危險因素。所以治療閉塞性動脈硬化症的首要任務是要積極治療原發病,還要戒煙酒。
如果出現下肢疼痛,走路一瘸一拐,下肢發涼,腿部表麵有破潰,則一刻也不能延誤,這些都是閉塞性動脈硬化的前期症狀,必須馬上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防治指南
自我檢查: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通過檢測身體的柔韌性,能大概預測動脈硬化。方法是:背靠牆壁站好,保持兩腿伸直,慢慢彎腰用手向前向下摸自己的腳趾,手離腳趾的距離越近,說明動脈硬化程度越輕。
掛號科別:血管外科、心內科
治療與保健:下肢動脈硬化患者的日常保健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減少對脂肪的攝取。
2.不吸煙並避免被動吸煙。
3.堅持適量的體力活動。
4.釋放壓抑和緊張情緒。
53.掄掄胳膊就暈倒,注意預防盜血綜合征
征兆:老人甩動胳膊就會暈倒,並伴有長期低血壓。
大病:盜血綜合征。
致病習慣:常吃高糖、高鹽、高脂肪和醃製食品。
劉老伯是一個豪爽的東北漢子,退休之後,每天出門運動健身,日子過得好不快活。但是最近劉老伯非常鬱悶,整天待在家裏長籲短歎,因為家人都不讓他出去走動,連鍛煉身體也不可以。
究竟是什麼事讓劉老伯被禁止外出呢?原來,前段時間劉老伯外出走動時,隻要甩一甩胳膊,就會頭暈眼花,有時候還會暈倒。家裏人都很擔心,所以才限製他外出,還幫他找醫生,當頸椎病治了很長一段時間,但以上症狀並沒有得到改善。
後來,一位有經驗的醫生發現劉老伯的左手脈搏幾乎摸不到,血壓明顯偏低。醫生安排劉老伯做了一個血管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劉老伯的左側鎖骨下動脈堵塞了,由於虹吸作用引起左側椎動脈中的血流逆行,進入左側鎖骨下動脈的遠心段,導致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發作,發生頭暈甚至暈倒。由於動脈中的血發生異常逆流,導致缺血,這種疾病被形象地稱為“盜血”。
引起動脈閉塞的原因很多,近些年,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飲食習慣也向高脂高糖發展。尤其是在寒冷的地方,人們的飲食普遍是高鹽、高糖、高脂肪,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動脈閉塞的重大隱患。在我國,血栓的發病率最高的地方是東北三省。東北人的飲食口味重,醃肉、酸菜在餐桌上很普遍,這些含鹽量超高的食物,都是引發血管閉塞、狹窄的罪魁禍首。為了健康,人們最好保持清淡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