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所謂備有演講稿的專題演講,也並非隻是機械地照本宣科或背誦講稿,即使是十分嚴肅鄭重的會議上非照稿宣讀不可的,也應該是邊看講稿邊看聽眾的。另外。
我們也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在常規演講中,一些演講者為了追求理想的演講效果,機智靈活、隨機應變地從當時、當地聽眾的實際(如時間不充足、聽眾不耐煩、演講主題臨時改變、天氣地點變化等)出發運用一些即興演講,或者放棄準備好的演講稿,即興發表演說。這些事實都說明常規演講和即興演講之間並無非此即彼的矛盾。我們學習演講也就沒有厚此薄彼的必要了。一個演講者高水平的即興演講能力離不開常規演講能力的培養,而一個隻具備常規演講能力、缺乏即興演講能力的人,也隻能算是演講台上的“半桶水”。所以,對初次演講者來說,應該腳踏實地地進行長期的文化修養、心理品質、思維方式、語言技巧等各方麵的艱苦訓練,全麵培養各種演講能力。
3.演講與“講”“演”
演講前要不要寫演講稿?演講時帶不帶演講稿?這大概是一些初學演講者常常碰到的難題。有些初學者認為,演講稿無非就是演講前下點兒工夫寫就的一篇“作文”而已,念熟甚至背誦過。如果允許帶就上台照著念,否則就照原樣背出來。演講稿就起這點兒作用嗎?這就涉及到了演講中一個重要問題。即如何正確處理演講稿與演講的關係。
演講稿,顧名思義,就是為演講而準備的文字材料。由於演講的類型和方式以及演講者的水平等因素的差異,對演講稿的要求會有所不同。一般說來,嚴肅鄭重的常規性演講,如公務報告、學術研討,由於各自的政策性和權威性、科學性和真實性等的嚴格要求,都必須事先備有“全稿式”講稿,並且可以或者必須在台上照稿宣讀;而勞模報告、經驗交流等類型的演講,則既可以準備全稿,以便做到胸有成竹、從容上陣,在有限時間裏抓住問題的關鍵,揭示問題的實質,也可以隻寫出梗概或基本觀點,臨場充分發揮、靈活應變。至於“興之所至,有感而發”的一些特定場合的即興演講,雖然由於時間的緊迫“沒有準備或沒有充分準備”,但也應在情況允許的範圍內迅速打出“腹稿”或列個提綱。以免上台後信口開河。
初次演講者往往人為地割裂了演講稿與演講的有機聯係。要麼把心思全放在演講上,隻考慮著上台後如何去“演”去“講”,對演講稿為演講服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即使有充分的時間也不願去撰寫演講稿,或者寫了也當成可有可無的“道具”,顯示出心態上的浮躁;要麼傾盡全力在“寫”上下工夫,典故、格言連篇累牘,忽略了從演講稿到演講之間語體上的有機轉換,失去口頭語言應有的通俗、樸素、簡短、流暢等特點,失去了演講的可聽性,上台後唯稿是從,不敢越雷池一步,結果把演講變成“作文朗讀”或“作文背誦”。我們認為,作為初學演講者。不但應認真撰寫演講稿,還應充分把握演講稿的寫作要求,努力達到演講稿為演講服務的目的。
4.口頭語與態勢語
我們通常把儀表、風度、表情、手勢等這些非口頭語言因素統稱為態勢語言。毋庸諱言。和諧、自然的態勢語言是演講成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古今很多著名的演講家都十分重視態勢語言的作用,但演講作為人類重要的交際活動,首先是一種口語行為,不同於電影、電視、戲劇等表演藝術。
一些初學演講者為了追求轟動性的演講效果,很容易過分誇大態勢語言的作用,把演講的“演”理解為演戲,脫離具體的演講內容,或者借鑒一些喜劇明星的表演技巧,如:模仿口技演員學鳥鳴馬嘶,模仿小品演員學老年人說話、走路等;或者按演講前精心“設計”的表情、“排練”的動作上台表演;或者簡單學習一些演講名家的演講習慣,這些片麵的做法往往給人矯揉造作的感覺,使演講的形式與內容貌合神離。
還有一些初學者竟把演講的失敗歸結為會場臨時改換而使他難以調整“動作”這一原因上。這種觀點雖是少數,但也絕不是偶然。作為一個初學演講的人,如果過分誇大態勢語言的作用,渲染態勢語言的魅力,勢必是嘩眾取寵、舍本求末,使演講失去本來的意義,而隻有把豐富深刻的演講內容、準確熟練的口語表達能力與和諧、自然的態勢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是學習演講、最後達到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