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就是痛一下子。
嘉賓:是的,隨著病情的加劇,可能會導致十幾分鍾或者半小時疼痛,但是幾個小時的疼痛是很少見的。
楊子:那這種疼痛外人看得見嗎?有沒有抽動?
嘉賓:一般是看不到抽動的,自己知道,但是旁人很難看出來。發病率大約是十萬分之五,就是每十萬人中間有五位是這樣的病人。
楊子:這些發病人群當中,有沒有哪個年齡段特別多呢?
嘉賓:一般是成年人,50~70歲是高發人群,年輕的可以是30來歲,甚至有報道20來歲的也有。女性略多一點,大概是六成,男性占四成左右。
楊子:剛才說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很劇烈的疼痛,那怎麼與一般性疾病引起的疼痛來區分呢?
嘉賓:這個往往就是不明原因,無緣無故,也沒有外傷,突然發作的疼痛,開始主要是在麵部。三叉神經怎麼叫三叉呢?第一叉叫眼神經,第二叉上頜神經,第三叉下頜神經。眼神經就是在眼瞼的上方,到額頭這一塊,上頜神經在眼臉和嘴巴這一段,這是第二叉,第三叉就是在下巴。
楊子:是不是痛起來的時候這些部位都痛了。
嘉賓:上頜和下頜痛比較多見,單純的眼神經疼痛比較少見。它跟其他病的區別就是疼痛的年齡比較大,再則,往往開始時間比較短,然後逐漸時間長了,疼痛也比較劇烈,往往是針刺一樣的,或者是電灼一樣的,或者是閃電一樣的,觸電一樣的疼痛,病人往往難以承受,很難確定具體痛的點。牙槽也是三叉神經支配的,很多病人牙痛,甚至有的病人到口腔科看了,牙有點毛病,然後就把牙拔了,但是還是痛。
楊子:其實並不是牙病。
嘉賓:它其實是三叉神經痛,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三叉神經痛往往是有一些出發點的,也就是嘴角、鼻翼、上唇這三個地方受到刺激以後,比較容易誘發。
楊子:什麼樣的刺激?
嘉賓:比如說冷風、洗臉,有時候吃棒冰,就痛得不得了,就是冷的硬的,都有刺激。
楊子:那不疼痛的時候會怎麼樣呢?是不是在季節交替的時候會容易發作?
嘉賓:不發作的時候一點都不痛,在冬春交界氣候變暖的時候,比較容易發作,有些病人最後不能嚼東西,隻能喝流質或半流質,不能洗臉。
有些三叉神經痛沒有得到很好控製的話,就是蓬頭垢麵的,人也很消瘦。
楊子:就是不能洗臉,碰到這個部位就疼,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那麼治療主要是止痛嗎?
嘉賓:原發性的三叉神經痛,往往是硬化迂曲的腦動脈血管壓迫了神經的根部,就是在進入腦這一段。神經分布就像樹枝一樣,樹根是輸送營養的,壓迫了這個輸送營養的根部了,引起三叉神經痛。還有繼發性的,比如邊上生腫瘤了,這些也會引起神經壓迫。所以治療要根據病因不同來對待,一般治療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
楊子:請介紹一下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的利弊。
嘉賓:輕度的原發性的三叉神經痛,我們就推薦藥物治療,嚴重的三叉神經痛,或者腫瘤壓迫引起的,需要手術治療。對神經長期壓迫造成了神經纖維髓鞘的變形脫落,神經和神經之間裸露了以後造成短路,我們的感覺通過很小的纖維傳進去了,但是到壓迫的地方,如果有一百根纖維都裸露的話,那就放大了一百倍,感覺這是一個疼痛。手術就是三叉神經減壓,通過手術開個小口,把動脈分離出來,用一些材料隔開,解除掉血管對神經的壓迫,再讓它經過一定的修複,這個病慢慢就好了。
楊子:這樣的一個手術方式是不是比較廣泛地運用到治療三叉神經痛?
嘉賓:是的。又是微創的手術,切口小,我們現在的切口在4厘米,然後開一個直徑2.5厘米圓的孔,在裏麵看到壓迫的血管,從三叉神經分開來,然後給它固定好。
楊子:陳主任講得非常形象,我們把大腦看成一個機器,開個口子以後把錯綜複雜的線整理一下,不要彼此壓迫在一起,然後傷口再縫起來。
嘉賓:當然,做這個手術需要有一定的條件,要有這個顯微鏡的機器,醫生的技術,還要病人情況允許,因為畢竟是一個全麻手術,特別是年齡比較大的,有心髒病、糖尿病的,全麻風險比較大。這些病人可以考慮其他方法,比如做簡單的封閉術,在眉弓中心或者上頜的上方,神經出口的地方進行注射封閉。
楊子:這個就不是手術了,和骨頭痛一樣打封閉。
嘉賓:道理是一樣的。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在三叉神經的出口處,通過X光的引導用穿刺針,溫度到達70度左右,使這個神經變性,讓它沒有能力傳導痛的刺激,也就減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