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用藥常識(3)(2 / 3)

(4)橘紅片(丸、衝劑)藥物組成為橘紅、陳皮、半夏(製)、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蘇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蔞皮、浙貝母、地黃、麥冬、石膏等。功能清肺,化痰,止咳。用於咳嗽痰多,痰不易咯出,胸悶口幹。可用於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服法:大蜜丸,每次2丸(12克);小蜜丸,每次12克;片劑,每次4片。每日2次。

(5)養陰清肺膏含地黃、麥冬、白芍、玄參、牡丹皮、川貝母、薄荷、甘草等藥物成分。除膏滋外,衝劑、口服液、丸劑、糖漿、合劑等製劑功用均相同。功能養陰清熱,潤肺止咳。用於陰虛肺熱,內燥津虧之咳嗽少痰,口幹舌燥,咽喉腫痛,乳蛾喉痹、久嗽音啞。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齶扁桃體炎、慢性咽炎有療效。服法:膏滋每次15~20克;衝劑每次1包(15克);口服液每次10~20毫升;蜜丸每次2丸(18克)。均為每日2次。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之品。

(6)百合固金丸(口服液、濃縮丸)~藥物組成為百合、熟地黃、麥冬、川貝、玄參、生地黃、當歸、白芍、桔梗、甘草等。功能養陰清熱,潤燥化痰。適用於肺腎陰虛,虛火上炎,咽喉幹痛,咳嗽氣喘,痰中帶血,手足心發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現代常用於治療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矽肺、自發性氣胸、肺炎中後期、慢性咽炎所致咳嗽,或咯血的患者。服法:濃縮丸,每次8粒;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服藥期間忌油膩、腥冷辛辣、煙酒。

(7)川貝止咳露含川貝母、百部、枇杷葉、前胡、薄荷腦、桔梗、桑白皮等藥物成分。功能止嗽祛痰。用於風熱咳嗽,痰多上氣或燥咳。口服每次15毫升,每日3次;小兒減半。

(8)秋梨潤肺膏藥物組成為秋梨、川貝、百合、款冬花、麥冬等。功能潤肺止咳,生津利咽。用於陰虛肺熱引起的咳嗽氣短,痰少質粘,口燥咽千,喉痛聲啞。口服每次10~20克,每日2次。

(9)小兒咳喘夏衝劑主要成分為麻黃、金銀花、苦杏仁、板藍根、石膏、甘草、瓜蔞等中藥。功能宣肺,清熱,止咳,祛痰,平喘。適用於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小兒肺炎:症見咳嗽不爽.身熱有汗。微惡風寒,頭痛鼻塞,口幹咽痛,舌苔薄黃者。服法:衝劑,2歲以內,每次1克(每袋包裝含10克);3~4歲,每次1.5克;5~7歲,每次2克。每日3~4次,開水衝服。

28.如何合理應用中成藥?

首先,應正確選擇劑型。中成藥有多種劑型,如口服液體製劑吸收快、奏效迅速,對疾病處在急性發作期時能較快發揮藥物療效;丸劑、片劑內服在進入胃腸道後,要經曆一個崩解、釋放、吸收進入血液的緩慢過程,作用緩和持久,適用於輕病、久病及某些慢性病;衝劑、散劑、膠囊口服後吸收比液製劑慢比丸劑類快,而膏滋則以滋補為主兼有緩慢的治療作用,注射劑藥效迅速,適用於急救等。因此,必須根據病因、病情和個體差異、治法等選用適宜劑型的中成藥,才能發揮其療效。

其次,應用中成藥要掌握好配伍關係。

(1)中成藥與湯劑配伍如眩暈分為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濁中阻等幾個證型,在應用湯方的基礎上可配用當歸龍薈丸、杞菊地黃丸、歸脾丸、右歸丸、二陳丸等以適應不同證型的需要。

(2)中成藥與藥引配伍如生薑湯送服中成藥,適用於風寒外感、胃寒嘔吐、腹痛腹瀉;淡鹽水送服中成藥適用於腎虛諸證,取其“成能人腎”之意;黃酒或白酒送服中成藥,適用於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等。

(3)中成藥與中成藥配伍功效相似的中成藥相配,往往能增強藥物療效,如胃熱牙痛、口臭、咽喉痛可用牛黃解毒丸與清胃黃連丸同用;功效不同的中成藥相配可以互相補充治療兼證,如外感風熱咳嗽,可用銀翹解毒丸以清解風熱之邪,同時可配通宣理肺丸以宣肺理氣,化痰止咳。

29.服中成藥時要不要忌口?

服中藥最講究“忌口”,而在服用某些中成藥時,也要針對性地禁忌對治療不利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