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古城景區
大寧古城位於大巴山東段南麓大寧河畔。《舊誌》載:“一溪前陳,可濯可沿;眾峰巉絕,如削如畫,亦峽郡之桃源也。”環城皆山,四周濃翠;寧河中流,碧波蕩漾。東有展翅欲飛的鳳凰山,南有逶迤而下的龍頭嶺,西有沉睡靜臥的麒麟山,北有峭壁千仞的九層樓。鳳嶺龍崗上置有先秦岩棺,寧河右岸絕壁鑿有漢代棧道遺跡。自然風光,天賜巫溪;悠久曆史,璀璨峽郡。
大寧古城素稱“峽郡桃源”。秦代以巫縣北有鹽井始立北井縣,至今已有2200餘年曆史,後周置始寧郡,爾後立永昌郡,宋為大寧監治地,元為大寧州治地,明、清為大寧縣治地,民國以來為巫溪縣治地。大寧古城牆始建於明正德初期,《夔州府誌》載:明正德初,砌古城,高一丈二尺,周圍三裏五分,計六百三十丈。門四:東陽和,西安平,南永靖,北振武。康熙六年裁大寧縣歸並於奉節。雍正七年複設縣治。然“舊城盡圮,僅遺荒基”,乾隆年間還舊製修築新城。曆嘉、道、鹹、同四朝,曆遭水毀,屢事補葺。光緒二十二至二十三年,知縣熊登第以工代賑,沿河岸由北門至東門,經南門抵龍崗,用條石砌城長280餘丈,高1.8丈,既是城牆又是河堤,防洪禦敵兼備。改古城四門之名:東曰賓作,南曰阜時,西曰宣成,北曰拱辰。並修東西南北城樓四座,城門六扇,用銀一萬四千三百餘兩。一百多年來,清城牆雖遭兵匪攻陷,洪泛肆虐,然牢固無損,保留至今。
大寧古城舊有“東山起風、西嶺伏麟、南淵躍鯉、北閣觀瀾、秋江月色、春岸花香、兩溪漁火,萬灶鹽煙”八大名景。城內寺廟眾多,計達九宮十八廟,信客絡繹,香火鼎盛,晨鍾暮鼓,梵音不絕。大寧古城不僅是曆代地方政權的治地,也是文化、軍事、政治的中心。自古以來,這裏還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張飛大軍入蜀由此而進;宋太祖出師平蜀,亦取此道直趨夔州;明正德年間,鹽場鄢本恕領導灶丁起義,攻入縣城,並轉戰川、陝、鄂十州縣之間;明末張獻忠起義軍兩次攻入該城;清初李自成舊部賀珍,自漢中入大寧,堅持抗清十七年;民國十六年,謝崇德領導的神兵起義軍,攻陷縣城,刀劈敵周軍長。
而今的大寧古城,高樓林立,街道翻新,獨孔公路大橋,狀若飲澗長虹;峽郡白鹿索橋,飛跨寧河天塹;南門大小隧洞,透穿龍崗,連接新老縣城。三峽水庫蓄水後,巫山、奉節、雲陽、萬州、忠縣、大昌等古城盡被淹沒,而大寧古城則為渝東僅存的曆史古城。2008年巫溪實施舊城改造,對破舊城牆進行了修葺,重建“賓作”、“拱辰”東北二門城樓,修建寧河漫灘路,打造古城風情街,使大寧古城重煥異彩。
大寧古城是一座寧靜之城,靈秀之城,夢幻之城,逍遙之城!
大寧古城曆史沿革
巫溪地處渝東邊陲,與鄂西陝南接壤,南近長江天險,北臨巴山要隘,為“巴夔戶牖,秦楚咽喉”。境內重崗複嶺,溪流縱橫。因曆代政治、經濟、軍事的需要,隸屬多變,曆經郡、監、州、縣,沿革紛呈,孕育出曆史悠久、美麗繁榮的大寧古城。
因鹽而興盛,因鹽而繁榮。巫溪係大溪文化區域,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在其漫長的曆史長河進程中,巫溪以其獨特的地域特征、自然資源、民俗風情,書寫出燦爛輝煌的大寧古城曆史文化。
遠在唐虞時代,此即以“巫”稱。“十巫升降於靈山”,以采“百藥”,巫鹹民賴鹽業而興,“百穀所聚”;誕育了上古時之巫鹹、巫臷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枝奇葩。
夏、商、周三代,因巫鹽為王朝侯國所倚重,《尚書·牧誓》記載,巫鹽銷及於庸國轄地,川陝鄂鹽道始於此時。
春秋時,巴聯秦楚滅庸,得巫鹽;戰國時,楚滅巴得巫鹽立巫郡;後秦取楚巫郡立巫縣。明《一統誌·山川》載萬頃池即為春申君故居。
秦立北井縣,(明正德《虁州府誌》載)設置鹽官,大舉開發大寧鹽泉。東漢永平七年(64年),沿大寧河沿岸峭壁鑿孔建棧道270裏,曾引鹽水至巫山(《輿地廣記·圖經》)。其規模之浩大,工程之艱險,曆史之久遠,堪稱奇跡。大寧河沿岸現存棧道方孔一萬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