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王——清聖祖康熙帝(13)(3 / 3)

康熙帝拿著奏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近20年來,西北、北部邊疆動蕩難安,人民流離失所,時刻威脅著內地的穩定,引起沙俄對領土的覬覦蠶食,噶爾丹之罪是死有餘辜。

而八年平叛,無數將士飽經風霜雨雪,忍受著酷暑嚴寒的折磨,饑渴難耐,嚐夠了艱辛,甚至葬身沙海和戰場。康熙帝自己也沒有貪圖安逸享受,三次親自率兵征伐,每日分兵派將,“籌劃儲備兵馬錢糧,無晷刻之閑。在路也,晨則蒙霧露,晝則冒塵沙,口疲於誡誨,手胼於鞭轡,行數千裏之外,以至於斯者,亦隻以此孑遺之噶爾丹之故也”。心患已除掉,西北地區從此就穩定下來,“今緊要喜慶之大事,無有過於此者”,他當即給在京主政的皇太子胤礽寫信,讓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這一喜訊,與他共同分享勝利的喜悅。他激動萬分,以致於“持筆不能成文”。

康熙帝在黃河岸邊對天叩拜,隨後全體文武官員及兵士舉行了慶賀禮。他下令命費揚古率兵到丹濟拉處,讓那些出征的部隊馬上撤回,把投降的人押回來。

馬上的康熙帝,按轡緩行,對身邊的太監說:“噶爾丹已死,各部皆已歸順,大事已畢。

朕兩歲之間三出沙漠,櫛風沐雨,並日而餐,不毛不水之地,黃沙無人之境,可謂苦而不言苦,人皆避而朕不避,千辛萬苦之中立此大功。朕之一生,可謂樂矣,可謂至矣,可謂盡矣。”

五月十六日,康熙帝勝利歸京。

對噶爾丹的征討,在曆史上意義深遠。它掃除了漠北、西北地區一大不安定因素,社會秩序有所穩定,在不同程度上加強了清政府對喀爾喀蒙古、厄魯特蒙古的統一管轄。不僅如此,其對加強邊防、禁止他國入侵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沙俄對我國蒙古族居住地區的侵略,寄希望於噶爾丹的配合,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使沙俄失去了依靠力量,且團結眾蒙古部落,使之成為抵禦沙俄侵略的屏障。

蠲免賦稅,巡視河防

南巡治水

清定鼎北京後,經過長期的征戰,消滅了南明政權,鎮壓了各地的起義與反抗,討平了吳三桂的反叛,收複台灣之後,清政府才得以鞏固它在全國的統治。但連年戰亂,造成了人口大量的減少,土地大片荒蕪,許多地區異常蕭條,而且社會上懷念明朝的勢力依然存在,因此,戰爭結束之後的首要任務就是迅速地恢複和發展生產力,以此來爭取民心。

清初黃河不斷決口,給兩岸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人民流離失所。淮河、睢水流入洪澤湖內,也在清河縣瀉入黃河。該地河流眾多,情況複雜,河水經常泛濫,給沿岸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不但對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起著破壞性的作用,還直接影響著清政府至關重要的漕糧運輸。清王朝每年要從江南通過運河水道運四百萬石糧食到京師,供皇室、京城官宦及駐京旗兵需用。一旦漕運受阻,京城就會一片混亂。因此康熙親政後,即把河務與漕運列為與三藩同等重要的大事。恢複生產、安撫人心的關鍵所在是治理黃河。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他六次南巡,親自巡視黃河河工,賑濟當地災民,籠絡漢族士紳,成為其治國安邦的一項重要措施。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複台灣,國內大規模的戰爭局麵結束了。當年春,翰林院編修曹禾、吏科給事中王承祖分別上疏,呈請皇帝仿古代帝王之巡狩,登泰山封禪,以告成功。康熙也想利用南巡考察河務、漕運,慰問災民,觀風問俗。於是於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二十八,康熙皇帝率大批侍從離開北京,開始了他的南巡之旅。親登泰山後,車駕駐於郯城紅花鋪,河道總督靳輔來朝。靳輔,字紫垣,漢軍鑲黃旗人。順治九年(1652年),以官學生考授國史館編修,初涉政壇。此後,靳輔因其頗有才幹,不斷地升遷。順治十五年(1658年),改內閣中書,不久遷兵部員外郎。康熙初年,靳輔由郎中一職而升至內閣學士,連續升了四級。康熙十年(1671年),靳輔被任命為安徽巡撫,治績優著。十五年(1676年),康熙對其實心辦事給予嘉獎,“加兵部尚書銜”。不久以後,康熙帝將其擢升河道總督,康熙帝寄希望於靳輔能治理好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