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被晉封雍親王。
再廢太子後,胤禛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爭奪皇位上。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胤禛集團成員戴鐸為胤禛製訂了奪取儲位的全麵的計劃。第一,依靠誠孝博得康熙的信任和寵愛;第二,要以廢太子淩虐昆季為戒,把兄弟之間的關係處理好;第三,聯絡百官,特別是康熙的親信重臣,以影響皇帝,使其考慮繼承人時對胤禛有利;第四,大力培植雍邸舊人,為建立江山打下基礎。與此同時,胤禛大規模地搜尋各種人物以形成自己的集團,其中有皇十三子胤祥、康熙近臣貴戚隆科多、大學士馬齊、川陝總督年羹堯等。隆科多為佟國維之子,康熙孝懿仁皇後之弟,胤禛的舅父,任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手中握有兵權,對胤禛爭儲非常有利。他負責京師九門、暢春園及宮禁警衛,地位至關重要。年羹堯,多年效力於胤禛,其妹為胤禛側福晉。年羹堯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出任四川巡撫,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升任四川總督,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晉升川陝總督,是胤禛在外的重要軍事力量。這一派力量雖十分強大,但表麵看來卻不像胤禩一派氣勢那麼大,而是謹小慎微地活動,不露鋒芒,所以康熙對此沒有過懷疑和指責。
胤禛明白康熙的心理,噓寒問暖,非常殷勤,得到康熙的好感。康熙稱讚他“誠孝”。
他對眾兄弟,雖暗中對立,但在父皇麵前一點都沒有表現出來,相反,常“為諸阿哥陳奏”,以致感動了康熙,謂之“性量過人,深知大義”,“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胤禛對康熙並非真心真意,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他了解父親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因此他極力討好父親。他深知誰為太子,決定權全在皇父,皇父的好感就是他的資本。他用他的行動來證明給父親看。從這一點看,他的心計超過眾兄弟,手腕也很高明。到康熙死前一刻為止,有可能繼承皇位的皇子絕不隻胤禛一人。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密切是胤禛最大的優勢,他做事謹慎也博得了父親對他的好感。康熙曾說過胤禛“幼年時,微覺喜怒不定”。這本是已經過去了的小毛病,康熙偶爾提起,“無非益加勉勵之意”,並沒有責備的意思。但胤禛特別注意澄清,竭力扭轉皇父的形象,上奏說:以前皇父曾批評喜怒不定之處,十多年來都沒有提起,是因為臣在皇父教育下已經改正。“今臣年逾三十,居心行事,大概已定,喜怒不定四字,關係臣之生平,仰懇聖慈,將諭旨內此四字恩免記載”。其實康熙並沒有打算把此事寫進諭旨。康熙晚年,立儲事不順心,尤其需要安慰,當時隻有胤禛、胤祉經常陪伴他散心。第一次廢太子之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初,康熙病情加重後,胤禛奉召到皇父跟前,淚流滿麵提議選醫調藥治療。康熙接受了他的建議,令他同胤祉、胤祺、胤禩等幾位稍知藥性的皇子照顧他,很快病情好轉。他懇求侍奉左右,康熙因令其恭代南郊大禮,未留身邊。但胤禛每天派人請安,有時一天三次。在康熙的最後時刻胤禛給予父皇無微不至的關懷,胤禛的孝敬理所當然地深深刻在皇帝的心上。
胤禛在康熙末年日益受到重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聖祖命其參加對胤礽黨人步軍統領托合齊的審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西北戰事興起,康熙召見胤禛、胤祉,征求意見,胤禛主張大力討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有人盜竊明朝陵寢,康熙命胤禛、胤祉等皇子查處,並令他們到各陵祭奠。同年,皇太後喪,胤禛與胤祉等傳達康熙的命令,讓有關衙門和官員執行。次年,皇太後梓宮安放地宮,康熙因病不能親往,命胤禛去陵前讀文祭告。康熙六十年(1721年),聖祖登極六十年大慶,典禮中盛京三陵大祭最為重要,因年邁康熙不能親往,遂命胤禛、胤祹及世子弘晟前往致祭。回京後,遇三月十八日萬壽節,又命胤禛祭祀太廟後殿。同年冬至節,又命胤禛祭天於圜丘。對祭祀,特別是祭天,康熙曆來看作是國家大事而加以重視,隻要身體好,他就親自去祭祀。康熙在晚年任用胤禛代替他祭祀,表明了胤禛在康熙心中已有很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