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3章 內憂外困的苦命天子——清文宗鹹豐帝(9)(1 / 3)

“亞羅號”事件發生前,法國傳教士馬賴非法潛入未開放的廣西西林縣傳教,在鹹豐六年(1856年)正月被當地官員處死。這就是“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事件發生後,法國駐華官員多次要求賠償、道歉。葉名琛或者置之不理,或者給予拒絕。八月,法國政府在其駐華官員的要求下,準備向中國派遣軍隊,並且和英國駐法公使商量聯合用兵的事情。此時,得到英國政府的請求,法國與其曆來在歐洲或殖民地事務上格格不入的英國,結成同盟。鹹豐七年(1857年)三月,法國政府委派葛羅為辦理對華交涉的高級專使,率兵來到中國。

“亞羅號”事件發生後,正在上海交涉修約的美國駐華委員伯駕聞訊趕回香港,準備參與行動。鹹豐六年十月,美艦兩艘由珠江駛向廣東,被清軍誤擊,美國軍艦緊接著攻克了5座清軍的炮台。事後,葉名琛對誤擊事件道歉,美軍退出所占炮台。盡管伯駕等美國在華官員一再要求武力侵華,建議占領台灣、舟山等處,然而美國對外用兵權歸於國會,國內又南北對立,勢如水火。因此,美國政府仍堅持用“和平”的方法達到修約的目的,婉拒英國結為同盟的要求,但在修約問題上卻答應同英法一致行動。鹹豐七年(1857年)三月,美國政府派列衛廉為駐華公使。

此外,還有俄國。俄國由於侵華方式和目的與英、法、美有所不同,所以俄國的侵略對中國造成的損害最大。

這樣,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四個國家——英、法、美、俄聯手對付清王朝,其中英、法是主凶,美、俄是幫凶。而此時的清王朝正處於國內普遍反叛的困境。太平天國、天地會和各少數民族紛紛豎起義旗,關內十八行省中,已有十三省卷入於戰爭,其餘直隸、山西、甘肅、陝西、四川等省,也不時爆發一些頗有規模的聚眾抗官事件。這種清朝自建立以來從未遇見的混亂局麵,使清王朝陷於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危險境地。因此,盡管鹹豐帝內心仍堅持對外強硬的主張,但在葉名琛一再奏報“勝利”之後,仍然害怕英國會再次報複,引起戰爭,諭令葉名琛盡早了結中英爭端。至於停止對外貿易,曆來是清王朝“駕馭外夷”的重要手段,但此時國內戰爭的規模,使清政府財政空前緊張,粵海關每年數百萬兩的關稅已成為清王朝堅持戰爭的重要餉源。原來一直是外國人要求恢複通商,而現在卻變成了清朝皇帝要求恢複通商,並在給葉名琛的諭令中多次提出。

葉名琛早已得知額爾金來華的情報,但他認為,這是因為英國政府不滿意包令等人與中國挑釁,因而另外派人來廣東訂約。七年閏五月,額爾金到達香港,想要聯合法、美進行交涉,但法、美新使未到;想要進攻廣州,兵力又不足。此時,印度爆發了士兵起義,使得原來想要調往中國的英軍不能如期前往。額爾金見此時留在香港毫無意義,便返回印度,並將已調往香港或尚在途中的英軍撤回印度,用以鎮壓士兵起義。葉名琛卻把額爾金的行動誤認為是英國無能的表現,認為他的“以靜製動”方略取得很大效果。

九月,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先後抵達香港;十月,額爾金返回香港。此時,英國已基本控製了印度的局勢,將兵力轉移到中國。英在香港、廣州一帶有軍艦43艘,艦上官兵5500餘人,香港還有陸軍4000餘人。法國在香港、澳門一帶也有軍艦10艘。兵力已集結完畢,四國使節在商議後,於二十七日讓額爾金、葛羅分別照會葉名琛,提出三項要求:第一,入城;第二,賠償英國自“亞羅號”事件以來的損失,為馬神甫事件向法國道歉、賠償;第三,清朝派“平儀大臣”與英、法進行修約談判。這個照會限定葉名琛十日之內答應前兩項,否則“令水陸軍重為力攻省垣”。這無疑是最後通牒。

但是,葉名琛卻不這麼認為。中英爭端以來,他在香港等處派有大量探子收集情報,但他仍用陳舊的觀念去分析情報。他所感興趣的是,額爾金在印度兵敗逃至海邊,正好得到法國軍艦相救,才逃過這一劫難,英國女王“國書”剛剛送到香港,令“中國事宜務使好釋嫌疑”,“毋得任仗威力,恃強行事”等此類子虛烏有之事。根據他的分析,額爾金新到任,如果將以前英方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害怕國內的輿論對他不利,因而這次的照會不過是試一下而已,另外,印度士兵起義後,英軍沒有餉銀來源,如果能像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奕山似的給予銀兩600萬,也能解燃眉之急。於是,葉名琛得出結論,額爾金的照會是英國在無計可施之後的“求和”行動。葉名琛還據錯誤的情報認為,葛羅的這次照會是英國從旁慫恿的結果,不是法國自己的要求,而且在美國的大肆嘲笑後,已感到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