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奧波爾德·塞達·桑戈爾
列奧波爾德·塞達·桑戈爾,1906年生於塞內加爾姆布爾附近的若阿爾村一商人家庭。在達喀爾上中學。1933年在巴黎大學取得教師的資格,1934年獲文學士學位。1935年,桑戈爾成為第一個有資格在法國的中學、大學教授法語的非洲黑人,後來又成為第一個獲得法國文法博士學位的非洲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應征入伍,1940年6月在前線被德國軍俘虜。1944年獲釋。1960年8月塞內加爾獨立,他被選為第一任總統,並且是塞內加爾執政黨塞內加爾進步聯盟總書記。1981年初,桑戈爾辭去總統職務,退居老家波龐吉納專心從事文學創作活動。
1934年,桑戈爾和圭亞那的萊昂·達馬和馬提尼克的艾梅·塞澤爾3人在巴黎創辦《黑人大學生》雜誌,提倡“黑人性”文藝。1948年,編輯出版《黑人和馬爾加什法語新詩選》。他的詩集有《陰影之歌》(1945)、《黑色的祭品》(1948)、《埃塞俄比亞詩集》(1956)、《夜歌集》(1961)和《熱帶雨季的信劄》(1972)。他的詩繼承非洲古老的文化傳統,富於哲理性,內容大多寫非洲淳樸的人情風俗,歌頌非洲的英雄人物,表現了對祖國的熱愛與對殖民主義製度的揭露和批判,呼籲非洲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鬥爭。
在文藝理論方麵,桑戈爾著有論文集《自由一集:黑人性和人道主義》(1964),向全世界讀者介紹了黑色種族的詩人和“黑人性”代表者的創作,從而來介紹非洲的文學藝術。此外,還有政論集《影之歌》、《雨季信劄》、《和平的祈禱》及研究文集《有色人:黑人應有的貢獻》等。
桑貝內·烏斯曼
桑貝內·烏斯曼,1923年生於塞內加爾的濟金朔爾一個沃洛夫族的漁民家庭。由於家境貧窮,他自幼隨父捕魚,除短短幾年的初級教育外,他再未受過正規教育,他不願按照父親的願望當漁民,尚未成年就到當時法屬西非的行政中心、重要的港口城市達喀爾謀生。先後做過鉛管工人、泥水匠、技工學徒、火車頭倉庫技師的助手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被宗主國法國征召入伍,在“自由法國部隊”當汽車兵,曾在意大利和德國境內參加過反法西斯的戰役。戰後的1947年,他複員回到達喀爾,參加過達喀爾—尼日爾鐵路工人大罷工。幾年後他去了法國巴黎,在雷諾汽車廠當技工,後來,他又在馬賽度過了10年,在馬賽港作碼頭工人,並成為那裏碼頭搬運工會的領導人。
複雜的生活經曆,為作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黑人碼頭工》(1956)就是根據自己在馬賽當碼頭工人的經曆寫成的。這部小說雖然在藝術技巧上還不夠嫻熟,但作品的反殖民主義傾向卻十分鮮明,整個故事可以說是對種族歧視的控訴書。1957年他發表了第二部小說《祖國,我可愛的人民》(亦譯為《塞內加爾的兒子》)。這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強的作品,是作家的成名之作。
196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神的兒女》被認為是作家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反映鐵路工人罷工的小說。作家將工人罷工這一現代鬥爭方式放在民族解放運動的廣闊背景上,濃墨重彩地加以描繪,賦予反殖民主義的性質,表現了非洲工人階級的覺醒和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塑造了自覺鬥爭的工人典型。這在黑非洲文學史上是個創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部小說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似一幅壯麗的曆史畫卷,不但塑造了眾多的屬於不同階級、階層的人物,而且色彩層次鮮明,細膩地刻畫了各種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巨大變化,從而表現了黑非洲人民由奴隸到戰士的曲折而複雜的轉變和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