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劉誌丹的故事(1 / 3)

劉誌丹1903年10月4日出生在陝北保安縣金湯鎮。六歲時,隨母親到金湯鎮北三十裏的山村誌家樓子溝,在這裏度過了童年。劉誌丹的祖父是清朝拔貢,秉性剛直,喜歡打抱不平,對劉誌丹影響很大。

1921年,劉誌丹從永寧縣縣立高等小學堂畢業後,進了離家五百裏的榆林中學。時值五四運動之後,偏僻的陝北,也被新思潮的影響所波及。榆林中學是當時陝北二十三縣唯一的一所中學,校長杜斌丞是位愛國人士。劉誌丹入學後,正是魏野疇、李子洲等進步教師陸續來校任教之時,劉誌丹深受他們的熏陶和影響。

1924年榆林中學組織起學生自治會,劉誌丹被選為主席。1925年他加入了青年團,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 5年秋,劉誌丹和楊國棟等人由組織選派去黃埔軍校學習。劉誌丹畢業後,參加北伐,在東路軍中工作,後又被派到馮玉祥的國民軍中工作,任第四路軍馬鴻逵部黨代表兼政治處長。1 927年夏,馮玉祥實行“清黨”,將劉誌丹等幾十名共產黨員“禮送”出去。劉誌丹費盡周折,抵達武漢,後經黨組織安排,回到陝西擔任省委交通,往返於上海和豫陝間,做秘密聯絡工作。

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陝西省委決定組織兵變,發動農民暴動,建立黨領導的獨立武裝。1928年春,省委派劉誌丹、唐澍、廉益民、吳浩然、謝子長等人前往駐雒南新編第三旅許權中(共產黨員)部準備起義。5月,許旅擺脫軍閥混戰,參加渭華起義。隨後許旅開赴高塘進行改編,成立“西北工農革命軍”,劉誌丹為軍事委員會主席。革命軍和暴動農民相結合,燒毀地主文約、沒收地主糧食和財物,打擊反動民團,懲治罪惡累累的劣紳,在渭南崇寧鎮建立起陝西第一個蘇維埃政權。

當時陝北軍閥井嶽秀鎮壓工農運動,殘殺共產黨員,氣焰囂張。特委書記主張隻做點宣傳工作,不搞武裝鬥爭,甚至要黨組織暫停活動。對此,身為特委軍委書記的劉誌丹竭力反對,積極主張進行武裝鬥爭,提出武裝鬥爭可以有“白色的”(國民黨軍隊中做兵運工作)、“灰色的”(改造土匪武裝)和“紅色的”(建立人民武裝)三種形式,決定以開展兵運為主,相機建立人民武裝。

1929年春,劉誌丹回到保安縣,和曹力如、王子宜通過鬥爭,奪取了該縣民團的團總職務。把一個本來反動的民團,改造為黨掌握的一支武裝力量。從1929年到1931年期間,劉誌丹、謝子長利用各種關係,還先後打入陝甘邊界一些軍閥部隊和民團進行兵運活動。

劉誌丹在兵運中,出生入死,累建奇功,成為傳奇式的英雄人物。但他認為這並不是根本辦法。他說:“利用軍閥是暫時的,利用軍閥以公開名義是搞不成的,準備好了條件,我們就單獨去搞。”

“九·一八”事變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根據省委指示,劉誌丹領導的部隊與楊春遠、師諸傑、楊琪等領導的部隊會合,改名為西北反帝同盟軍,謝子長任總指揮,劉誌丹任副總指揮兼第二支隊隊長。1932年2月14日,西北反帝同盟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5月,劉誌丹為總指揮。他指揮遊擊隊積極發展遊擊戰爭,開辟了以旬邑、正寧為中心的遊擊根據地。

1932年12月24日,經整編的遊擊隊正式組成紅二十六軍。當時,任二十六軍政委的中央特派員,執行王明左傾錯誤政策,指責劉誌丹、謝子長等人為“遊擊主義”、“右傾機會主義”,剝奪了他們的指揮權,致使部隊被敵人前堵後追,全被衝散。

1933年夏天,王泰吉率領耀縣起義軍餘部,陳學鼎、張幫英帶領耀縣遊擊隊,先後進入照金根據地,8月中旬成立了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10月,劉誌丹由南山脫險回到照金,即被任命為副總指揮兼參謀長。次年1月,劉誌丹任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師長,同年秋任陝甘邊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他還出任軍政幹校校長,分批訓練各級幹部和戰鬥骨幹。

劉誌丹總結以往經驗,認識到根據地應同時成立幾個,以互相支援,粉碎敵人進攻,促進革命發展。他提出“狡兔三窟”的設想,擬建立陝北、隴東、關中三個遊擊根據地,以南梁為中心,紅二十六軍居中策應。此後,紅二十六軍在劉誌丹的領導下不斷發展,逐漸開創出陝甘革命根據地。

1934年2月,陝甘寧三省的國民黨軍隊,對陝甘根據地和紅二十六軍發動了第一次反革命“圍剿”。敵十倍於我,形勢異常緊張。劉誌丹指揮紅二十六軍主力,在地方遊擊隊的配合下,采取避強打弱的戰術,尋機殲敵,九戰九捷。至11月,粉碎了敵人對陝甘邊區的“圍剿”,紅二十六軍發展到五個團,開辟了十多個縣的根據地,正式成立陝甘邊工農民主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