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同行,走著走著就到了岔路口,其中一條道是來時走過的,於是他們選了另一條。不多久下了山去,出了楓海,又來到一片汪洋大澤之畔。一條可供兩三人同行的小道沿著水邊,蜿蜒著通向遠處。路旁隔三差五地依然栽著些楓樹,雖然不成楓林,卻另有一種風情。江楓顧憐對影照,水雲疊城獻日珠,張啟站在這大澤之畔,望向水麵,隻見那清澈的水中同樣有楓,有人,有天,有雲,彼此相牽,互為表裏。他仿佛產生了迷惘,分不清究竟哪邊才是真實的世界。
在岸上走了一段,前方依山傍水之處出現半角小樓。等到近了些,樓中恰好開門走出一位十餘歲的清秀姑娘。她的手中還拿著一些香燭,才禦風踏出一步,正好和張啟三人迎麵遇上,看了看三人的衣著,於是停下問道:“在下易薇,三位道友是?……”
三人各自作了介紹,然後清塵說:“易姑娘果真是好興致,竟然在楓葉上留了名字。”
易薇一聽便知怎麼回事,她的臉上微紅,聲音稍微低了一點,問道:“請問是哪位道友見了?那片楓葉還在嗎?”
“是在下”,張啟應了一聲,爾後疑惑問道:“那片楓葉被在下丟了,它對姑娘很重要?”
易薇聽見他說丟了臉上泛起了奇怪的表情,回答道:“沒什麼,丟了便丟了。”
這時在一旁的清田主動說道:“易姑娘,我們三人都是第一次來焚香穀,對這裏不太熟悉。姑娘可有閑暇帶我們四處逛一逛。”
張啟看他十分熱切的模樣,轉念一想也確實需要一位熟悉這裏的人帶著他們,否則若是去了什麼不該去的地方就不好了。於是他讚同地說道:“師兄說的有道理,還請易姑娘帶我們在穀中遊覽一番。”
易薇特意看了他一眼,想了想,說:“焚香穀中景致處處,剛好我要去一處特別的地方,你們若願意便也來吧。”說完她禦風越過他們,繼續往前而走。
三人轉身跟上,還沒走出多遠,張啟聽見清田問易薇姑娘說:“姑娘平日裏可喜歡四處遊覽?這焚香穀的風景比畫卷上的都美。”
易薇姑娘一邊禦風一邊回應道:“我自小生活在焚香穀,對這裏的每一寸地方都熟悉得很。若說百看不厭,我卻已經看了千遍萬遍了。”
清田一聽,邀請她道:“那姑娘可以找個時間到青雲宗來遊覽一番,我青雲宗與此處不同,卻是另有一番風景。”
這時易薇回首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張啟,再次轉回去時說道:“那好。”
“易姑娘,到時候我一定帶你把青雲七十二峰看遍了。”清田聽見她答應了,笑容滿麵,更是做下了承諾了。
話過不久,三人就見易薇姑娘在前方的山間小灣停了下來,於是也跟著停下了。隻見那裏有一座墓塚,麵朝著大湖,前麵開著幾株粉紅色的芍藥,四周長滿了青草。墓碑上什麼字也沒寫,碑前兩側放了很多新鮮的瓜果,中間立著一隻已經熄滅的紅燭。他們再看四周,這裏蓬蒿處處,楓樹亭亭,與其它地方小有不同,確實不錯,隻是也沒見有多特別的景致。
而易薇姑娘一直看著那座墓,過了一會才感歎說:“不到慕情墓,枉來焚香遊。這是我焚香穀第三代祖師慕情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