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論》是一部巨著,包括15卷,共180篇(按另一種分法為150章)。最重要的內容是關於國家組織的問題,它論述了國家各個部門的職能。國家有會計、財政、礦業、兵工、農業、貿易、航運、畜牧和稅收等部門,這些部門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農村按照征稅原則加以組合。《政事論》並提到各種不同的交通道路,以及國家和人民在維護交通方麵的責任。
《政事論》涉及到政府理論和實際方麵的許多題目。它論述了國王、大臣、顧問、政府各部及其在外交、戰爭與和平方麵的各種職責。為了加強奴隸主的政權,考底利耶主張國王有絕對權力。國王是最高的統治者、軍隊的統帥、法律的執行者,他有任命官吏的最高權力,國家是為國王而設的,國王是至高無上的。《政事渤第六部中很明確地敘述了構成“國家”的七種要素,即國王、大臣、土地、要塞、國庫、軍隊和同盟者。他同時提出國王應是精力飽滿而頭腦清醒的人,國王要調配軍隊,注意國家收支的核算,留心鄉村發展的事務,任命高級官員,下達命令,接受偵探所搜集的秘密情報,製定和執行作戰計劃。因此,他主張國王必須學習,還要花些時間用於自省。《政事論》論述了一套森嚴的政治結構,國王、軍隊、官吏及各部的組織,需要十分周密而雷厲風行的製度和作風。它特別強調對各省行政機構的控製,從而強調加強偵探活動。
考底利耶在《政事論》中也提到貨幣等經濟問題,有一章專門論及錢幣的鑄造與貨幣製度的采用,並規定國王在土地的產品中征收1/6的賦稅,有的甚至高達1/4.它規定:全印度都是國王的財產,國王征收賦稅、罰金及買賣上的什一稅。
《政事論》所談及的問題十分廣泛,從某些側麵反映了孔雀王朝的曆史,也是當代印度政治曆史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它一反印度其他文獻的常態,脫離了連篇累牘的宗教規範和神話傳說的窠臼,而成為論述國家機構與組織問題的一部政治論著。
《政事論》論述了孔雀王朝的整個政治製度,同時也捕捉到了與外國的聯係,如提到中國的絲綢。據考證,孔雀王朝時代,印度和中國還沒有接觸,有的學者據此認為這部著作是孔雀王朝以後時期編成的。但《政事論》論述的基本上是孔雀王朝的社會情況和製度。雖然不能排斥此書有後人修改、編纂的成份,但它最初確實出於考底利耶之手卻是比較可信的。
《政事論》的作者極端地宣揚了國王在國家中的作用,並強調了使用暴力的恐怖統治,把古代奴隸製印度的政治體製加以理想化。這是由作者的奴隸主階級立場所決定的,也反映了他的曆史局限性。印度以後的曆代奴隸主和封建帝王的專製國家,在官僚政治、警官製度和賦稅製度等方麵,大體都沿襲了孔雀王朝的製度,作為他們統治和壓迫人民的工具,因而不能不肯定《政事論》在這方麵所起的作用。印度曆史學家也承認:“古代印度關於政府的學說,在《法治》和考底利耶的《政事論》中已奠定了主要基礎。”
考底利耶這位古代印度政論家的業績和他的著作《政事論》,已成為印度的曆史遺產為後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