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附錄 世紀之星 光耀千秋——張學良生平年表(2 / 3)

1月13日,遷移至浙江奉化溪口鎮雪竇山中國旅行社。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麵抗戰開始。

中秋節(9月4日),張學良向蔣介石提出參加抗戰,蔣要他“好好讀書”。

是年冬,遷移安徽黃山“聽濤居”。10天後遷移江西萍鄉“絳園”。

1938年

1月,遷移湖南郴州蘇仙嶺。

2月,遷移湘西沅陵鳳凰山。

9月,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到鳳凰上看望張學良。張學良寫信給蔣介石,請張治中代轉,再次提出參加抗戰,結果石沉大海。

1939年

11月下旬,日軍進犯湖南,張學良又遷移至貴州修文縣陽明洞。

1940年

2月,於鳳至赴美就醫,趙一荻由香港到陽明洞陪伴張學良。

1941年

5月,因闌尾炎到貴州中央醫院做手術,出院後移住貴陽黔靈山麒麟洞。

1942年

2月,遷移貴州開陽縣劉育鄉。

1944年

春,移居距息烽15華裏的陽郎壩。

初冬,日軍進犯湘南,貴陽告急,遷移黔北桐梓縣天門洞。

1945年

春,東北籍國民黨中央委員莫德惠到桐梓天門洞拜訪張學良。

1946年

11月2日,遷移至重慶戴笠公館,不久被轉移到台灣新竹井上溫泉(又稱“清泉”)。

1947年

3月7日,張學良托前往看他的莫德惠給其大姐張冠英帶信,求其買大字版《明史》一部。

10月,保密局設計委員會主任張嚴佛奉命陪張學良居住數月。是月,張治中夫婦到井上溫泉看望張學良。他托張治中向蔣介石提兩點要求:(一)恢複自由;(二)希望劉乙光搬出本該由他居住的房子。張治中的此次探訪,引起蔣介石的不快。蔣介石手諭:“以後非經他批準,任何人不得見張學良。”

1948年

1月1日,張學良寫新詩,抒發無奈與悲傷。詩曰:“大眾那塊,冰天雪地,我這裏,風暖花開;大眾那塊,饑寒交迫,我這裏豐衣足食;大眾那塊,炮火連天,我這裏悠然高臥;兩相對照,心情交織,我也不知,是悲是喜。”他稱,來一首臭倒牆的詩,權當我的新近試筆。

1月10日,劉乙光從台北回來,給張學良帶回了宋美齡、莫德惠的信件及女兒張閭瑛的來信,還帶回了宋美齡送的聖誕蛋糕一塊。因為劉乙光講述了見宋美齡的經過,晚上張學良怎麼也睡不著,躺在床上,想了一副對聯“愛護相殷,關切至深;主見之分,國事之爭。”

1949年

1月24日,李宗仁以“代電”和親筆信指飭參謀總長顧祝同負責釋放張學良、楊虎城兩人。顧把釋放張、楊事推給陳誠、張群,因此李宗仁再電陳、張,請他們負責辦理。

2月2日,陳誠致電李宗仁,邀程思遠到台灣一談。

2月4日,程思遠抵台北。

2月5日,陳誠對程思遠說:“……蔣先生的事你是了解的,像囚禁張學良這類事件,他從來不要別人過問;但是,如果你要到新竹去看張學良,我就派人派車護送你去。”程思遠明知釋張無望,認為不必有此一行,當即婉辭,李宗仁釋放張、楊之舉,成為泡影。蔣介石為了不讓李宗仁曉得張學良住在何處,2月2日夜3點,張學良被迫由井上溫泉出發,因天氣原因,11點由新竹機場起飛,12點10分抵岡山,乘車至高雄壽山要塞。

1950年

1月28日,張學良與趙一荻從高雄搬回井上溫泉。從此,外界再無張學良的音訊,直到1960年。

4月16日,張學良致函宋美齡,擔心路途困頓,請她不要探視他。

4月24日,劉乙光從台北歸來,交給張學良宋美齡函及食品多件。

4月30日上午11點,到大溪蔣家別墅與宋美齡會麵,張學良求宋美齡兩件事:“1.在私情上想望一望蔣先生;2.請代家中索幾個錢用。”宋美齡答應了。說寫給家中的信,由她轉。

是年中秋節,宋美齡送給張學良月餅、茶葉、水果、雜誌等。

8月23日,張學良在日記中寫道:“老劉(即劉乙光)交來伊雅格由美來函附美金支票3000元,我給毛局長一函托其代取,言美金最好,市上賣價好一些,並將伊雅格原信附去,以便查對提款。”

是年夏天,蔣經國到陽明山首次正式會晤張學良。

1951年

11月,伊雅格再次赴台,帶來一台英文打字機,請宋美齡轉交。

12月29日,張學良致函宋美齡:“……承蒙優厚,感激莫名,……前賀壽之柬,得蒙總座垂青,良聞之何勝欣幸,此種溫情亦夫人所賜也。鳳至等函件附照片四十張,又需上擾俯乞賜寄為叩。……”

1952年

3月30日,宋美齡致函張學良。

4月21日,張學良記:蔣夫人來信,言前函因欠安,所以現在才複,又言欲觀石田、石濤作品。

5月1日,張記:蔣夫人信並附有手畫一幅,雜誌一束,罐頭兩打半。即複函謝。

1953年

2月12日,張記:台北送來年禮四包,雲係蔣夫人所送。

5月6日,張記:複家信照片12張,伊雅格信,孔庸之(孔祥熙)信,致蔣夫人一函,將上函附去請轉。

1954年

5月下旬,已移居陽明山,有一天警衛通知他下山會客,他被送到士林官邸,這是他和蔣介石貴陽會晤後八年的再次會晤。他們的談話內容外人不得而知。

1955年

蔣介石要寫《蘇俄在中國》,因對“西安事變”不了解,請張學良寫出來。張寫信給蔣,說此事本至死不寫的,今你鞠躬下問,我就鞠躬以告,乃至詳述經過。此信長達20萬字。

蔣介石將此信交給蔣經國,蔣經國又批交軍中當教材,因而發表在《希望》雜誌上。張學良得知後,寫信給蔣介石,提出不同意見。蔣介石接信後,責怪下來,《希望》雜誌就此停刊。

1956年

張學良在蔣介石的英文老師董顯光、東海大學校長曾約農的引領下,皈依基督教,從此不再治史,也不再寫文章。

1957年

蔣介石70壽辰前夕,張學良托人送給蔣介石一塊金表,以示祝賀。蔣介石回贈一根拐杖,表示謝意。

9月27日,張學良致函蔣經國:“經國秘書長仁兄惠鑒:賤眼疾承關懷選聘醫諸多分神令人感愧,尚無緣致謝,適又承節賜……張學良再拜。”

1958年

2月,張學良在台南遊孔廟,並拜謁鄭成功祠,有感而發,賦詞兩首:(一)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台灣入版圖。(二)上告素王去儒巾,國難家仇萃一身。若是蒼天多假壽,管教曆史另翻新。

10月17日,蔣經國在北頭幽雅招待所召見張學良。張學良向蔣經國表示:“富貴於我如浮雲,唯一想再踐故土耳!”

11月23日,蔣介石在大溪召見張學良。對於這次會見,張學良記載:“老先生親自出來,相見之下,不覺得淚從眼出。敬禮之後,老先生讓我進入他的書齋,我說總統你老了!總統也說:你頭禿了!老先生的眼圈也濕潤了。相對小為沉默。”

1959年

蔣介石下令解除對張學良的管束。張學良提出在台北市郊自己建房。蔣經國表示讚成,並親自在台北市郊北投複興崗給張學良選擇地皮。

1960年

4月8日,張學良從高雄動身,下午抵北投,仍住幽雅招待所。在張學良即將60歲之際,終於搬到了台北。

6月28日,與蔣經國共餐,就關於張學良蓋房之事進行商量。

12月31日,張學良與趙一荻、董顯光夫婦、劉乙光一家一同到建房地山上野餐。

1961年

8月30日,張學良在寓所與長女張閭瑛重逢。這是他們闊別25年後首次見麵。

1962年

是年,住進自己的北投新居,之後,居住美國的幼子張閭琳每年都會帶著他的孩子到台灣探望張學良。

1963年

10月,於鳳至致函趙一荻:內稱:“……你早已成了漢卿最真摯的知己和伴侶了,我對你的忠貞表示敬佩……現在我正式提出:為了尊重你和漢卿多年的患難真情,我同意與張學良解除婚姻關係,並且真誠的祝你們知己締盟,偕老百年!”

1964年

7月4日,64歲的張學良與53歲的趙一荻結婚。他們經過20多年與世隔絕、相依為命的生活後,在台北杭州南路美國人吉米·愛爾竇家中舉行婚禮。愛爾竇是張學良的老朋友,證婚人是年已百歲的陳維屏牧師。女方證婚人是黃仁霖。13人來賓中有宋美齡、張群、王新衡、莫德惠、何世禮、馮庸等。

1966年

7月,周鯨文又一次到台訪問張學良。這時張學良正在參加美國一家神學院的聖經函授學習,並著手翻譯一本有關基督教的書。

1970年

9月,揮毫書錄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無題詩作,贈給台灣《自立晚報》副社長羅祖光,以寄情懷:“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鍾。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1971年

周鯨文再次訪張學良,被警察人員擋駕,說張學良先生旅遊去了。

1972年

是年,蔣經國當上了台灣的“行政院長”。為此,張學良專程到蔣經國官邸當麵表示祝賀後,明確表示:鑒於蔣經國現在的身份,和工作的繁忙希望日後減少彼此間的往來,若蔣經國不接受這個意見,他將考慮拒絕蔣經國的拜訪與邀請。蔣經國苦笑著說:“那好,我每個季節去看看你總可以了吧?”最後達成“君子協定”每半年會麵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