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 言 (2)(1 / 2)

拉納:生於1769年4月11日,卒於1809年5月23日。立有卓著戰功,為人秉直,是第一個為了拿破侖的偉業戰死沙場的元帥。

達武:生於1770年5月10日,卒於1823年6月1日。被拿破侖封為元帥、伯爵、親王。為人忠誠,竭盡全力效忠拿破侖,心思縝密,立有無數戰功。

馬爾蒙:生於1774年7月20日,卒於1852年3月2日。與拿破侖是戰友,兩人情同手足。他久經沙場,是拿破侖最信任的人,被封為元帥、伯爵。

格魯希:生於1766年,卒於1847年。他是拿破侖封的最後一位元帥,身為騎兵統帥,立有顯赫戰功。但在1815年6月的滑鐵盧戰役中,因他指揮的援軍未能及時趕到,造成了全軍最終的慘敗。

迪羅克:生於1772年10月25日,卒於1813年5月23日。是法國將軍,深得拿破侖的信任。為人有大將風範,極具儒家風度,對拿破侖毫無二心,被封為宮廷總監。

科蘭古:生於1773年12月9日,卒於1827年2月19日。與拿破侖是朋友,而且交情深厚,是法國的將軍,擅長外交,被封為公爵。

卡爾諾:生於1753年5月13日,卒於1823年8月2日。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他的軍事、政治才華充分地展現出來。

拉斯卡斯:生於1766年6月21日,卒於1842年5月15日。出身於法國貴族,曾經流亡國外,後被召回。他對拿破侖赤膽忠心,帶著自己的兒子跟隨拿破侖流放,寸步不離其左右。著有《 聖赫勒拿島回憶錄 》,書中詳述了拿破侖在島上流放時所過的非人生活。

梅內瓦爾:生於1778年,卒於1850年。是拿破侖的秘書,對其忠心不二。後隨瑪麗·路易絲到維也納。1815年5月回到法國,為了紀念拿破侖,著書——《 憶拿破侖 》。

貝特朗:生於1773年3月28日,卒於1844年1月31日。是法國將軍、伯爵。多年追隨拿破侖,1815年攜家眷同拿破侖一起流放到聖赫勒拿島,直至拿破侖去世。著作《 劄記 》中,記錄了拿破侖最後7年中的大部分言論。

蒙托隆:生於1783年,卒於1853年。是法國將軍、伯爵。1815年,帶家屬隨拿破侖一起流放到聖赫勒拿島。

拉法葉特:生於1757年9月6日,卒於1834年5月20日。是法國著名政治家,而且參與了美國的獨立戰爭,號稱“兩個世界的英雄”。

克萊貝爾:生於1753年3月9日,卒於1800年6月14日。是法國將軍,在1794年6月26日攻克比利時的戰役中,立下奇功。拿破侖遠征埃及時,他戰功卓著,被封為駐埃及法軍司令。

古爾戈:生於1783年11月,卒於1852年7月25日。是法國將軍,曾和拿破侖一起征討俄國,在1814年的戰爭中,使得拿破侖死裏逃生,1815年,他主動追隨拿破侖流放到聖赫勒拿島。

斯泰因:生於1757年10月26日,卒於1831年6月29日。普魯士人,被譽為19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通曉法律、經濟、曆史等多門學科。曾擔任稅務大臣,1804年提出改革體製的建議,此舉激怒了普魯士國君,後來無奈流亡俄國,被沙皇聘為顧問。

查理大公:生於1771年9月5日,卒於1847年4月30日。是奧地利國君的胞弟。被封為陸軍司令,在軍隊中實行改革,效果很好。曾經戰勝過法國軍隊。

施瓦岑貝格親王:生於1771年4月15日,卒於1820年10月15日。是奧地利元帥。自1792年之後,每一次的反法戰爭,都親自參加。曾被封為奧地利駐法大使,並為拿破侖與路易絲主持了婚禮。

若米尼:生於1779年3月6日,卒於1869年3月24日。是瑞士的軍事家,理論性強,曾效力於拿破侖,但後來倒戈投降反法同盟。

二、作者自述

一個人的生命曆程是與同時代的大背景相聯係的,但我們不能因此把人物的曆史與社會的曆史等同起來。因為二者有著顯著的區別。因此,在記載這二者時,寫作手法也是迥然不同的。想要混淆二者,使之結合成一體的想法,顯然是不可實現的。普魯塔克[1]傾力於人物傳記,而卡萊爾[2]則注重史實,兩位大家各自著書立說。不過,在我看來,後人中到今天還沒有誰能夠與普魯塔克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