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外徙推演
長郡中學丁佳麗
十天的夏令營經曆,讓我對5000年的中華文明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新石器時代,在長江下遊地區的先民,曆經河姆渡、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到公元前3000-2300年之間,創造出光輝燦爛的良渚文明。良渚先民的主體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存在很大爭議。有二種基本的觀點:一是本土起源說(C觀點)二是非洲起源說(F觀點)。從邏輯上講,隻可能有四種結果:CF,C非F,非CF,非C非F。良渚人的來龍,姑且束之高閣。良渚文明的去脈,同樣讓我們饒有興趣。
良渚文化作為長江下遊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高度發達的古文化,與其後的馬橋文化之間卻缺乏明確的繼承關係,存在近500年的缺環,似乎是突然消失了。這個謎題一直困擾學術界。有關良渚文化的衰落或消失的原因,主要存在如下幾種推測:
(1)戰爭毀滅說。有人主張內部衝突即內戰導致衰落。也有人主張是向北擴張失利,反遭入侵被摧毀。
(2)疾病毀滅說。
(3)隕擊毀滅說。
(4)環境惡變外遷說。
我們支持氣候惡化說。
第四紀冰期以後,距今約1萬年以來的時期叫冰後期。此期氣候仍有過多次低量級的冷暖波動,如距今4000~6000年期間曾出現的較明顯的寒冷期。對當時人類文明的發展、種族遷徙帶來嚴重的影響。結合考古學的新發現,我們可以對自中華文明肇始至商湯革命前的文明融合進行合情推演。
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氣候敏感的生態脆弱帶所表現出的環境效應十分突出,處於母係社會的北方遊牧民族首當其衝。夾在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文明之間的黃帝族眾從甘肅一帶向中原腹地遷徙,融入以炎帝族為代表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在某一時期取得過領導權。黃帝族和炎帝族有可能都是先羌後裔,基因特征相同。也有可能具有西方人的特征而被稱為黃帝族,(舊石器時代北方的山頂洞人、西北的水洞溝人可佐證,而且黃帝族又稱為軒轅,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車出現在東歐平原),隻是由於中原原居民人口基數大,分布廣,沒有造成基因替換或覆蓋。炎黃聯盟在同海岱文化進行的的衝突中,勢均力敵,在渤海灣一帶展開決戰。作為領袖的黃帝族本源自北方,最有可能聯合北方處於母係社會的遊牧部族(得玄女之助),扭轉頹勢,取得勝利。沿海文化在山東一帶被截斷。由於長江的天然阻隔緩衝,良渚文明與中原龍山文化並肩發展,和平交流。
全球氣候周期性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北方重獲生機,遊牧族向北回遷時,南方的良渚文明卻麵臨滅頂之災。良渚文明明顯存在一個自救自適應過程。良渚古城是一座人為加高的水城,比比皆是的台墩,便是證據。人與自然的較量不一定總能取勝。大規模的聚落已無法生存。良渚文明在不斷外遷。向北或南麵臨同樣的問題,生存空間狹小,唯有向西北翻山越嶺,經皖南渡長江,溯淮河而上進入中原腹地。傳說中的禹娶塗山氏的女嬌、塗山會盟,應該發生在這條遷徙路徑上。同黃帝族一樣,良渚人在內遷過程中顯示出勤勞能幹的特質,曆經劫波,某一時期取得中原部落聯盟的領導權,有其必然性。同樣,也沒有達到基因覆蓋的結果。
沿海古文明是一個念舊的群體,它們的墓葬形式可以說明這一點。良渚人、紅山早期,都是頭朝南;大汶口人頭朝東,說明沿海古文明有一個自南向北或自海向陸的播遷過程。融入中原定居的良渚人群存在向祖居地回遷的原始衝動。當太湖流域重獲生機的時候,具有良渚血統的中原人必定會有部分返回,意欲重現昔日輝煌。在紹興會稽大會諸侯,其領袖葬於那裏,順理成章。
要徹底厘清新石器時代中華先民的融合過程,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突破和考古挖掘的廣泛深入。隻有將自南莊頭起,包括石峁、陶峙、二裏頭、良渚等等古人的DNA及其他遺傳特征進行對比,,曆史謎團才能水落石出。
十天來和北大老師的朝夕相處,我們和北大的感情更加深厚。北京大學是持C觀點陣營的主帥。C觀點是否正確,讓我們這些門外弟子內心十分糾結。亞裏士多德說過:“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我們向往北京大學,但我們的思想,一定是站在真理的旗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