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防輻射服(1 / 2)

旅遊的先驅是商人,最早旅遊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在旅行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古代即以存在,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旅行活動的興起同樣居世界前列,中國早在公元前22世紀就有了。當時最典型的旅行家大概要數大禹了,他為了疏浚九江十八河,遊覽了大好河山。之後,就是春秋戰國時的老子、孔子二人了。老子傳道,騎青牛西去。孔子講學周遊列國。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遠至波斯,今伊朗和敘利亞。唐時玄奘取經到印度,明時鄭和七下西洋,遠至東非海岸,還有大旅行家徐霞客作了遊記。中國古代“旅遊”概念,早在殷周之際,人們已經開始注意旅行的類別,殷人和周人習用“旅”字,專指當時最活躍的一種旅行——商旅。《易經》中,專講行商客賈的一卦就稱為“旅”卦。“旅”字之所以用於商旅,一是“旅”本來就含有行走之意,二是“旅”常被古人假借為“廬”,與“廬”字相通的“旅”字便成了當時商業旅遊的專稱。東周時期,旅行分類更加清楚,東周人除了沿用殷周以來的說法,以“旅”稱商旅,以“征”稱軍旅,以“歸”稱婚旅,以“巡”稱天子之旅,以“遷”稱遷徙之旅,特別是他們用“旅”字為中國旅遊史引進了現代“旅遊”的概念。

“遊”的字義是浮行於水中。人能像魚一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泳之遊之”(《詩經·邶風·穀風》),當然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所以當時人們把那些隨心所欲,“優哉遊哉”(《史記.孔子世家》:“優哉遊哉,維以卒歲”)的旅行活動,如遊獵、遊覽、遊學等概稱為“遊”。“遊”的提出,說明東周人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旅遊範疇,能夠把旅遊與商旅、聘旅級行役(禮節性外交和長途公差)等功利性的旅遊區別開來,標誌著中國古代旅遊從此進入了自覺的認識階段。有關“旅遊”一詞,最早見於六朝,齊梁時,沈約(公元441年-513年)《悲哉行》“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的詩句,用以專指個人意誌支配的,以遊覽、遊樂為主的旅行,以此區別於其他種種功利性的旅行。

隨著因特網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成熟,旅遊網站紛紛落戶。促進旅遊這個行業大力發展,旅遊網經這些年的發展後已多如牛毛,旅遊網站的發展也日趨成熟。

這類網站提供及時的旅遊線路報價、打折門票信息、切實的旅遊建議、以及詳細的旅遊資訊。將旅遊業內信息進行整合分類,人性化的開設了旅遊線路預定、打折門票、簽證服務、機票酒店預訂、旅遊保險、旅遊書城、包車服務、旅行遊記、旅遊博客、等多方麵的服務!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各類旅遊景區20976家,其中,A 級旅遊景區5573家。旅遊景區已成為居民旅遊消費的熱點之一,景區收益不斷增加。2011年全國A 級旅遊景區接待遊客人數25.54億人次,平均每人到景區遊覽約2人次;營業收入達到2658.60億元,在全國旅遊總收入的比重在不斷提高。2011年全國旅遊景區接待遊客規模和綜合營業收入增長均超過20%,增速明顯高於同期全國星級飯店和旅行社行業,旅遊景區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

2007年1-11月,中國主要城市接待旅遊人數為39970340人次,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3.37%。其中接待外國遊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門同胞722831人次,接待台灣同胞4740206人次。

2008年10月份中國入境旅遊總人數已經連續第三個月出現下降,這表明金融危機對中國旅遊業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

“十一五”期間,我國旅遊業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國內旅遊人數平均增長12%,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年均增長3.5%,出境旅遊人數年均增長 19%,全國旅遊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5%。我國躍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和亞洲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居民人均出遊率達1.5次,旅遊直接就業達 1350萬人,旅遊消費對社會消費的貢獻超過10%,旅遊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十一五”旅遊業發展實踐表明,全國旅遊行業服務國家大局的能力明顯提高,駕馭複雜局麵的能力明顯提高,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能力明顯提高,把握旅遊業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的能力明顯提高,推進旅遊業科學發展的能力明顯提高。

隨著旅遊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旅遊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旅遊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旅遊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旅遊行業中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