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失敗後,為了集結革命力量,策劃“三次革命”,於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華革命黨。孫中山領導黨人開展了反袁稱帝的活動,並把主要力量放在武裝討袁方麵。他曾經派人回國,發動許多反袁的暗殺事件和武裝起義。孫中山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推動了全國波瀾壯闊的討袁浪潮。
1917年7月,為反對袁世凱毀棄《臨時約法》,孫中山又發動了“護法戰爭”;8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因到會議員不足法定人數,故稱非常會議)。議定組織軍政府,恢複《臨時約法》。9月1日,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這時他們依靠的陸榮廷、唐繼堯為首的桂、滇等西南軍閥,隻不過是借孫中山護法的旗幟以圖擴大自己的實力。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這麵旗幟踩在腳下。“護法”運動隻勉強支持了一年,孫中山不得不憤懣地離開了廣州。這時,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孫中山麵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也陷入了絕望之中。
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迎來了新時代的曙光,也給絕望中的孫中山帶來了希望和信心。孫中山從蘇維埃政府的對華宣言中認識到:蘇聯是“振興中華”的真正同盟者。他想了很多辦法,同蘇維埃政府取得聯係,表達了“中俄兩黨團結共同鬥爭”的願望。列寧收到孫中山的函電後,委托外交人民委員致電孫中山,表示在中國革命的“艱辛的時刻”,俄國勞動階級堅定地同中國兄弟站在一條戰線上。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使孫中山看到了團結起來的人民群眾的力量。他熱烈支持學生和工人的英勇鬥爭,找到了振興中華的真正希望。
1929年秋,孫中山在上海會見了共產國際代表威經斯基,建議同蘇俄建立電台聯係。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正在痛苦中摸索的孫中山,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是年底,孫中山在桂林大本營與馬林會晤,馬林向孫中山建議:一是要建立一個革命的政黨,這個黨必須聯合各階層,尤其是工農群眾;二是要開辦軍官學校,培養一支革命的骨幹力量。這些建議得到孫中山的讚同。
1922年9月12日,孫中山在上海先後三次召集有陳獨秀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改進黨務會議,製定了改組計劃,成立了包括陳獨秀在內的黨務改進案起草委員會,負責審查改組方案和黨綱黨章;次年1月,先後發表了《中國國民黨宣言》、《中國國民黨黨綱》和《中國國民黨黨章》。
1923年11月,發表了由共產黨人參加起草的《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年底,孫中山邀請李大釗到廣州幫助籌備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采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決定改組國民黨,是他晚年作出的合乎民意、順乎曆史潮流的偉大決策,體現了他永遠追求進步的精神。
1924年1月21日,孫中山主持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根據三大政策的精神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張,有了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這就使新三民主義根本區別於舊三民主義。正如毛澤東所說:“新三民主義或真三民主義,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它是“舊三民主義的發展,是孫中山先生的大功勞”。
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誌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的建立,也標誌著孫中山實現了他一生中的最偉大的轉變。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積勞成疾,在接受馮玉祥北上,病逝北京。臨終前他還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的懇切號召,激勵後人繼續前進。
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旗幟。他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能不斷地跟隨時代的步伐而不斷前進。
孫中山不愧是站在時代前列的傑出人物,是近代中國卓越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和政治思想家,是中國共產黨親密的朋友。著有《中山全書》或《總理全集》。1981年起,《孫中山全集》陸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