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國家一個傳說(2 / 3)

\t早期的新羅馬帝國是一群崇尚地球古羅馬帝國的歐洲殖民者在“新拜占庭”行星上創立的,但在星際爭霸中,慢慢壯大的新羅馬也逐漸產生蛻變,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中央集權政體。

\t這個中央集權表麵上看來也有三大並立機構:行政的帝國執政官和帝國樞密院、立法的帝國國民議會和政治協調委員會、司法的帝國法庭和仲裁委員會。

\t可實際上掌握著國家政治大權的機構卻是通常由九人組成的“帝國元老院”——作為帝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它擬定法律、製定政策、組織政府甚至幹預司法。“帝國元老院”是帝國所有權力的中樞。上述三大機構不過是元老院統治意誌的形式體現。

\t元老院製定政策後由執政官和樞密院頒布執行,元老院擬定法律後由國民議會和政治協調委員會討論通過,元老院還製定司法程序,就某些重大案件作出指示和規定。不僅如此,帝國執政官、國民議會議長、政治協調委員會主任委員、帝國法庭首席大法官,甚至帝國最高檢察官通常都是由元老院成員包攬兼任的。

\t不僅沒有傳統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連選舉製度也頗為特殊。元老院每十年舉行一次選舉,每屆選舉選出三名元老和相應的三十名候補元老,但候選人卻都是元老院本身舉薦的。雖然帝國憲法允許民間和國民議會可以推舉元老院候選人,但立國至今仍未有先例。其次這種選舉是間接的,由國民投票選出的國民議會代表進行秘密投票選出。

\t即使是國民議會代表,也並非直接選舉產生。民眾唯一能決定的是選誰當他們的社區議會代表,由這些最基層的議會代表選舉地區議會代表和地區政府領導人,再由地區議會代表選出代表本行星的帝國議會代表和行星地方政府。

\t而且根據憲法和《新羅馬行星地方選舉法》,上一級的議會有權撤消對所轄下一級議會的選舉結果,直接委派或指定專員當任下一級議會代表和政府官員。雖然這種規定是有條件的,即選舉結果遭到三分之一選民或選舉代表的聯名舞弊舉報並且調查後確認情況屬實,但仍然意味著元老院控製的帝國國民議會也完全控製著帝國全境內各級議會與政府的選舉大權。

\t至於集中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精英的政治協調委員會,對外名義上與兩院製國家如英仙聯邦的參議院對等,但其實際作用卻僅相當於一個高級顧問機構。

\t所有這些政治建築都是建立在一個奇怪的基礎之上——沒有政黨!帝國憲法規定境內不允許任何政治團體的存在。國民的政治訴求隻能以個人名義自發實現。公民對政府不滿,可以上街遊行,可以到樞密院大樓前抗議,可以到國民議會發表演說,甚至可以到仲裁委員會控告政府,但所有這些行動隻能由本人一個人去做,不可以發動和串聯其他公民一起去。

\t除了對選舉舞弊舉報可以進行聯署外,公民在政治上幾乎就再也沒有聯署和串聯權力,所有合法的政治鬥爭都有嚴格限定在個人層麵上,隻能是“一個人在戰鬥”。

\t因此,在聯邦許多人眼中,新羅馬帝國是一個充滿專製與獨裁特色的集權主義國家。就連帝國境內一些激進的民主人士也將帝國製度斥責為“人類曆史的逆流”,而與之相對的聯邦民主製度則成了“人類曆史的潮流”。

\t可就是這一逆一潮的不斷壯大發展,最終促使了跨越上萬光年的星際爭霸戰爭持續了兩個世紀後終於迎來了完結。原本政權林立的銀河係第二象限英仙旋臂星際,如今統合成兩個星際國家――新羅馬帝國與英仙星際聯邦。

\t中央集權製度的新羅馬帝國治下的行星主要分布在英仙旋臂相較而言靠近銀河中心的內段,三權分立製度的英仙聯邦治下的行星則分布在旋臂的外段。

雙方以日心銀道係坐標係統一百三五度線為界。因為在銀道係坐標上,這條線上寬達約四千光年、縱深約一千光年的空間裏幾乎是絕對的真空。這裏既沒有任何形態的恒星,也沒有行星,就連星際塵埃也少得可憐。縱深達一千多光年,令所有人類飛船無法一次性以超光速飛越,中途總要改出超光速進行機器維護和安全檢查。所以成了雙方防備對方入侵的重要邊境空間。\t

\t這條線稱為一三五線,而其所在星際空間寬度接近一千光年、充滿了危險的地帶成了英仙旋臂星際人類世界的鴻溝,就如古代的楚河漢界、三八線。

\t帝國與聯邦兩國雖同種同源,但卻因政治製度與意識形態而水火不容。雙方的國民和政府都認為自己才是繼承地球文明的正統,都認為對方應當歸順於自己。結果誰也沒能說服誰,隻能訴諸武力。

\t原本紛亂的爭霸戰爭也就逐步演化成兩大星際強國的對抗。

\t即使兩國中間隔著寬廣、荒涼、危險的星際邊境,野心的膨脹仍然沒能被阻隔。

\t當帝國與聯邦都掃清了各自境內的異己勢力後,在公元2889年基督教聖誕節,雙方的邊境巡羅艦隊在一三五線附近帝國境內的“鄭和”恒星係統發生武裝衝突。這場大規模的艦隊衝突最終演變成一場全麵戰爭。

\t“鄭和”星域衝突後,當時主政聯邦的總統榮光輝和他的內閣,堅信憑借聯邦強大的實力足以一舉吞下帝國的五千光年江山。在公元2890年元月,聯邦派出了奧斯卡·羅延塔爾五星上將率領的聯邦國防軍主力艦隊,飛越一三五線,企圖以鉗形攻勢突擊帝國首都“新拜占庭”行星。

\t麵對來勢洶洶的聯邦軍兩萬艘星際戰艦,處於劣勢的帝國軍隻能堅辟清野、誘敵深入。直到“新拜占庭”行星附近,由杜義敏元帥指揮的帝國艦隊才利用“喜瑪拉雅”恒星產生的耀斑進行掩護,發起“喜瑪拉雅”星域會戰,將聯邦艦隊各個擊破。號稱一代名將的羅延塔爾五星上將光榮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