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天命歸 第五十六章:糧草先行(1 / 2)

秋陽庸照在比叡山麓,經過一夜激戰的軍卒,此時都是睡眼朦朧,一個個大戰過後,一臉輕鬆的模樣。

可在主帥大帳裏,卻已經吵的不可開交,矛盾的集中點就在是否兵發大和國。

大家一致認為,我軍剛剛鏖戰一夜,雖然敵人並不強勢,卻一直處於緊張之中,尤其是擔心主公有難,漫山遍野搜尋,人困馬乏,實在不宜再戰,休養生息才是正道。

幾乎全部家臣都持這個觀點,當然未表態的是因為資曆太淺,沒有發言的機會,比如龍少驄就是其中一位,在他心裏,早就想回安土城逍遙生活去了,這種風餐露宿的日子,真是太過辛苦。

不過也有這麼一位,特例獨行,對兵發大和國表示極力讚成,這個人就織田勝長。他初上戰場,極力想證明自己並不比兄長差勁,昨夜的這場陣仗,實在太過憋屈,他感覺給他一支軍隊,來個正麵廝殺,摘取對方戰將首級,方才過癮。

見眾人苦苦勸諫,主公卻仍不改變注意,丹羽長秀以退為進說道:“既然主公極力想攻打大和國,作為臣子定當竭盡所能,效犬馬之勞。”

織田信長聞言,終於麵露喜色,暗想還是長秀知寡人心意。可眾人一聽,心中卻泛起嘀咕,他作為在場的第一重臣,怎麼首先繳械投降了?

此時,又聽丹羽長秀說道:“臣以為,攻打大和國,首取本城筒井城,並非上策,因為此城筒井順慶經營多年,頗為堅固,易守難攻。在下認為,主公可先命駐守伊勢國霧山城的織田信雄少主,領兵從後路攻打防守較為薄弱的十市城,而我軍則進駐到筒井城下,圍而不攻,以造聲勢,方可保萬無一失。”

織田信長聞言,說道:“卿之言的確有一番道理,不過霧山城到大和國皆是山路,行軍緩慢,而以我軍目前所處位置,直接攻打筒井城,隻要下了比叡山則是一馬平川,騎兵一日之內便可趕到,兵貴神速,要在筒井順慶被擒消息走漏之前,趕到城下,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大和國垂首可得。”

丹羽長秀豈會不知從霧山城到大和國,要穿越布引山地,道路崎嶇,行軍緩慢,起碼要三天的路程,但他的本意就是緩緩圖之,盡量保護主公的安危。

因為他對織田信長的脾氣非常了解,這位主公經常會心血來潮,做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事,當年桶狹間之戰,就是在評定會毫無結果的情況下,織田信長突然發兵,討取了今川義元的首級,一戰成名。

這對君臣在這裏繞著心思,旁邊的織田勝長卻是心中甚急,暗想有我這個少主在這裏,長秀叔叔怎麼還提議讓二哥打頭陣,不行,這個眼前的機會,無論如何我都要爭過來。

想到這裏,他立即躬身說道:“啟稟父上,兒願領兵作為前部,攻打筒井城。”

還未等織田信長表態,丹羽長秀趕忙說:“主公,如論從哪個方向攻打大和國,派誰去攻打,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考慮,就是糧草問題,此次出兵救主公心切,全軍隻帶了兩天口糧,火器、草料等均不足,如果出兵,還請暫緩幾日。”

“這個……”織田信長聞言,手撚須髯,低頭不語。丹羽長秀所說正中要害,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沒有足夠的軍糧維持,此仗必敗無疑,但如果籌集糧草,至少也需要三五天時間,大軍不可能駐紮在荒山之中,等待糧草到來再發兵。

就在大家看到織田信長有所鬆動,心中竊喜的時候,忽聽外麵一人喊道:“信長大人,島井家願為大人分憂,糧草之事可放心交給在下打理。”

眾人望去,隻見一個穿青色直垂,身材傾長,手握折扇的少年,麵帶笑意,翩翩走進大帳,向織田信長一躬到底,正是青木左衛門。

龍少驄一看是青木,就想起昨晚戰場上,這小子像跟屁蟲一樣,跟在自己後麵,打起仗來笨手笨腳不說,還差點連累自己。本來自己是跟在織田勝長身邊,時刻“保護”少主,結果卻成了保護這位貴公子。

戰爭結束後,龍少驄一問,才知道這小子的武士身份,是他老爹花錢買回來的,當然請過幾位武師教他劍術,但也是學個馬馬虎虎,一知半解。他每天配把太刀,純屬豬鼻子插大蔥——裝相。

龍少驄想,原來在日本戰國時代也流行“拚爹”,隻要老爸有錢,兒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而青木就是個典型的“富二代”。此時,這個“富二代”上場,龍少驄頓時湧出一種不祥的預感。

本來,這種軍事討論,青木左衛門作為外人,根本不允許在場,可他早晨醒來,無所事事,東搖西逛間,正好走到帥帳附近,聽到裏麵要興兵打仗,為糧草之事躊躇不決,便高喊一聲,也不顧自己的身份,挑開簾幕,徑直走了進去。

日本受中土儒家文化影響,商人雖然腰纏萬貫,卻也是地位低下,官家、武士階層對商人多是瞧不上眼,但行軍打仗、日常生活之中又處處離不開商人的鞍前馬後。

青木左衛門自報島井家,雖然引起了在場眾人的一點騷動,但大家看的眼神,卻未表現出一絲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