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天命歸 第八十八章 臣無二心(1 / 2)

P.S:正史記載,竹中重治已經於天正七年病逝,本書為了情節需要,做了改動,畢竟是穿越小說,不完全拘泥於曆史。

織田信長因竹中重治的幾番言語,對他所在的中國軍團產生了懷疑,是以不管對方疲態盡顯,還是狠心將竹中重治留了下來,為了是做進一步試探。

可等到他得到竹中重治的答複後,心中的疑慮又逐漸消除了。

原來,應太子寶仁親王所邀,織田信長趕赴大內裏參加茶會,卻發現眾大臣竟悉數到場,唯獨缺少的是中納言島凡龜,據說是夜裏受了風寒,在家裏養病。

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織田信長一看這架勢,就知道此次茶會的茶不是容易下咽的。

果然,茶會行至中途,大臣們就紛紛表示,織田信長平定戰亂有功,要寶仁親王稟明天皇,擢升信長為征夷大將軍。而寶仁親王也是當即同意,認為織田信長就任大將軍之職,當之無愧,還禮節性的當麵詢問了他的意見。

織田信長好不猶豫的當場拒絕,前任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昭,乃是被他親自趕下台,並發配到了荒蕪之地,為此,信長早已言明,廢除將軍幕府,自己也絕不會成為下一個大將軍。

此次,這些酸腐的大臣,居然又重提此事,況且足利義昭目前尚在人世,如果信長一口答應,成為新的大將軍,無疑將自己置於了爐中,成為天下笑柄不說,還給了眾多人上洛的理由。

眾大臣見織田信長拒不接受大將軍一職,又紛紛提議讓信長升任關白。

織田信長更是嗤之以鼻,相比大將軍,關白更是一個有欺皇權的官職,其比大將軍還臭名昭著,作為一代梟雄,他深知政治就如明國雙刃劍,弄不好就要傷及自身。

因此,織田信長又是當場斷然拒絕,而這其中最讓他的氣憤的乃是內大臣菊亭晴季,此公不僅遲到,還含沙射影的絮說信長兵將不懂禮數,信誓旦旦的指責信長不聽從朝廷安排,不尊法度,竟然敢拒絕天皇的賞賜。

不用他多言,織田信長也知道,今日之事,這些大臣肯定早已試探過天皇的口風,無非是對自己軍權在握甚是不放心,想給自己套一件緊箍咒不說,還要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看著他們一個個虛假的嘴臉,織田信長直覺的五髒六腑都像是氣炸了一般,暗道:如果不是我織田信長上洛成功,平定戰亂,你們這些寄生蟲哪裏會再次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吃我的,拿我的,不給我辦事不說,還在後方添亂,看來我信長對這些人真是太仁慈了,待日後定要把這世襲貴族,酸腐之人趕出京都。

但,當時礙於情麵和道義,織田信長還是在拒絕之後,向天皇表白了一番忠心,言明自己無意於官場,待天下平定後,便要隱居山林。說罷,拂袖而去。

一場高雅的茶會,因此不歡而散。

然而,信長如此草率處理此事,實在欠妥。天皇及眾位公卿之所以對她高官厚祿,其目的除了靠住他這課大樹之外,就是在試探他的野心。給你大將軍,你不做,給你關白,你還推辭,那麼你最終想要什麼,這些人心中一致認為,信長想要的,唯有天皇。

當然,織田信長從未表露過,自己有朝一日要取代天皇,縱觀日本曆史,天皇雖然從來沒有被推翻,皇位也沒有出現更迭換人的現象,但皇權卻是大部分時間旁落,因此,日本人的心中,天皇是作為神來存在的,可以架空,可以視為無物,但不可以取而代之。

織田信長以此試探竹中重治,如果對方建議其接受大將軍或關白一職,則證明其和羽柴秀吉已生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