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倫·巴菲特,美國伯克夏·哈薩維公司的總裁。1930年8月30日,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他是證券經紀人之子。

據美國權威財經雜誌《福布斯》估計,到1991年底,巴菲特的財富已達44億美元,居全美富豪排行榜第8位。他持有45%的控股權的哈薩維投資公司,每股股價達8600美元,為紐約股市股價之首。他的投資遍及多家世界著名企業,如可口可樂、美國運通、所羅門證券、《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等。

巴菲特被《紐約時報》評為最佳暢銷書的《沃倫·巴菲特之路》中文譯本的封底上如此評介:他是當今世界和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股市投資者,1956年他以100美元起家,迄今為止其個人資產已超過160億美元,被譽為世界頭號股王。

在美國《紐約時報》評出的全球10大頂尖基金經理人中,巴菲特名列榜首;在《財富雜誌》評出的“世紀八大投資高手”中,巴菲特同樣位列第一。如此的“第一”、“惟一”不勝枚舉,他是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富翁中惟一從股票市場發家致富的,他一手創立並任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的貝克夏·哈斯維公司,是1996年美國最具盛名的10家公司之一,也是金融業惟一進入前10名的公司。

大學畢業後,巴菲特當過一段時間的教師,之後,他籌了少量資金與朋友合夥開了一家投資公司,做些小買賣。巴菲特在教學和實踐中形成了他的“價值投資學”:①尋找被市場低估的股票;②買下它;③等股價上升到一定價位即脫手。由於巴菲特善掌時機,他的公司業務迅速發展。到1969年,公司的淨資產已是當年投資的幾十倍,他本人也賺得2500萬美元了。這一年,他開始自己獨家經營。他看見馬薩諸塞州一家名叫哈薩維的紡織公司因瀕臨破產而拍賣時,即決心收購下來。然後將其原來的紡織設備賣掉,隻保留公司名字,進行投資業務。他涉足於銀行、家具、珠寶、糖果,乃至出版業的投資。1973年,他以1000萬美元買下《華盛頓郵報》的股份,繼而以4500萬美元買下美國政府雇員保險公司,1985年用5億美元購進ABBC的城市服務公司的控股股份,1987年撥7億美元投資所羅門證券經紀公司,稍後又買下可口可樂公司的10億美元股份。

巴菲特掌握一個又一個時機,使其財源廣進。當年哈薩維每股股票2美元,現已達8600美元了。

巴菲特的成功曆程,每個階段都體現出其善於掌握時機的本領。與其說他精於管理,不如說他巧於把握時機。

前幾年,巴菲特一直被質疑,牛氣衝天的美國股市已經連續9年上漲,而其中最令人驚詫的是納斯達克市場科技股尤其是網絡股的上漲勢頭。

最近一年納指上漲1倍,而網絡股上漲幾倍、幾十倍已不是罕見的個例,而巴菲特等一些傳統的投資家們堅持的是“價值型”的投資原則——即依照上市公司的獲利能力推算合理價位,再逢低進場買進,高價拋售,換句話說長期持有那些便宜的好股票,這與網絡股雖然虧損成風,但由於擁有一個美好的概念,股價打著滾向上翻的情形南轅北轍。

巴菲特表示,即使代表新經濟的科技股漲幅驚人,他也不會介入,由此巴菲特被某些人視為迂腐。不利的消息在2001年年底首次傳來,由於拒絕涉足升幅驚人的科技股市場,巴菲特掌管的貝克夏·哈斯維公司18年來首次跑輸大市。

公司投資收益率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據統計,哈斯維公司每股賬麵價格為37900美元,僅僅比1998年高出100美元,升幅不足0.3%,而同期標準普爾指數的漲幅為16%。到2002年3月情況變得更糟,哈斯維所持有的可口可樂、吉列、迪斯尼等公司的股票全部下跌,單單可口可樂就令巴菲特損失14億美元,導致公司利潤下降45%,巴菲特不得不寫信向股東道歉,“這是在我任期的最差絕對業績”,他願意為此負全部責任。不過他同時表示,即便如此,他也不打算改變他的投資組合,他“願意以我們的錢支持我們的信念”。

正當人們幾乎將巴菲特視為曾經輝煌一時,但如今卻已是陳年舊事的時候,情況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2002年4月14日紐約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五”股災,納斯達克的科技股出現了崩盤似的重挫,尤其是網絡股跌幅多在一半以上,幾日之間美國股市損失了兩萬億美元,比爾·蓋茨等新經濟巨富們的財富幾乎半數“煙消雲散”,而巴菲特的股票卻逆市上揚,一夜之間淨賺5.7億美元,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巴菲特的投資理念,這正應了巴菲特說過的一句話:“隻有在退潮時,你才知道誰一直在光著身子遊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