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軒
孫中山的名字是和中華民國緊緊關聯在一起的。他既是民國的艱辛締造者,又是民國的忠誠捍衛者。孫中山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曆史感召力,因此使不少學者潛心於對他的研究,成為民國時期學者以至政治家所關注的熱門課題。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通過民國時期孫中山研究的係統回顧,對加深孫中山研究的學術史的了解,以及使今日研究者從該時期研究中的經驗教訓裏取得借鑒,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課題研究的基本狀況
對一代偉人孫中山的研究,民國建立之前就已啟動。它的起始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反清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而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並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孫中山研究著作,對新中國成立後的“孫學”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早在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出版的蕩虜叢書之一的《大革命家孫逸仙》一書,開孫中山研究之先河。這本書,是黃中黃(即章士釗)從日人白浪庵滔天(即宮崎寅藏)所著《三十三之夢》一書中,摘錄有關孫中山革命事跡之內容譯編而成的60頁小冊子。書中簡要介紹孫中山投身革命至惠州起義的曆史,指出“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之初祖,實行革命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認。”它出版後,不脛而走,廣為傳誦,使國內不少人讀後有了清楚的認識,“有孫逸仙而中國始可為”。“談興中國者不可脫離孫逸仙三字”,於是推崇、歸心孫中山者日眾。“熱烈之誌士時時有一中山先生印象,盤旋牢結於腦海,幾欲破浪走海外以從之,不能得,則如醉如癡,甚至發狂”。從而對辛亥革命的思想發動和傳播孫中山的革命主張,產生過頗大的積極影響。有一學者為文,甚至認為該書的“刊行,終於完成了建立民國之大業。”這一說法可能有些誇大,但該書有著巨大影響卻是不容置疑的。當時,此書一出即被清政府查禁,與同年出版的鄒容的《革命軍》一起列為禁書。
武昌起義成功,民國創建,為孫中山的研究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孫中山的生平、思想和革命實踐,從各個方麵被加以研究和探討。據不完全統計,在1912,1949年的38年民國史中,出版的孫中山研究著作和資料圖書共1780餘種,其中孫中山的著作(包括全集、文集、選集等)有242種,闡釋孫中山著作的書籍有287種,研究專著(包括生平、事業及經濟、政治、哲學、社會、軍事、法律、文教等思想)1150種,傳記、簡史72種,年譜15種,墨跡、畫冊12種,還有文學作品3種。此外,在報刊發表的論文、文章860多篇。
當時的孫中山研究,大體可以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段16年為初始階段,後段22年為發展階段。這兩個階段,互有異同,先後相繼。
在初期階段,通過1912年民國建立,特別是1925年孫中山逝世這兩次重大曆史事件,促使孫中山研究和出版有了較快發展,初步形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在此期間,所出版的一批孫中山、三民主義,以及有關孫中山的各種文集、資料之類的書籍,如高爾柏、高爾鬆的《孫中山先生與中國》(上海民智書局1926年出版)、陳安仁的《三民主義的連環作用》(中國國民黨西澳普扶分部1922年出版)、甘乃光的《孫文主義發凡》(國民書局1925年出版)、範體仁的《中山先生之生與死》(上海光明書局1927年出版)和伍達光的《孫中山先生評論集》(廣州中國國民書局1925年出版),以及多種版本的孫中山傳記等等,都是一些孫中山本人的著作和有關孫中山的小冊子,整體研究呈現粗線條、輪廓式的特色。書中論述比較簡單,多為節錄報刊摘編而成,往往流於資料羅列,比較粗疏淺薄,並且基本上還是從政治上紀念和評價孫中山,屬於介紹性的通俗簡易讀物,僅有個別著作漸有學術性。也有少量由於作者政見不同,出現黨同伐異,甚至歪曲曆史,如《孫文小史》(1913年環筒頁版)和《孫逸仙及國民黨之來曆》(新中國社1938年出版)的字裏行間充滿對孫中山的攻訐和詆傷。明顯地帶有敵意和偏見。盡管如此,但這階段的工作卻具有開拓的性質,為以後的繼續深入研究開辟了航道,奠定了基礎。
到第二階段,隨著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與此後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孫中山為國父活動的推動,孫中山研究走上快速的發展。在這一階段中,主要顯示出三個特點:其一。除有更多的個人寫書外,一些機關團體和官員也加入這一行列,從民修書發展到官修書。如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於1941年編寫了《孫中山先生年譜》,教育部教科用書編委會於1941年編寫了《三民主義問題》等。這些官修著作編寫內容一般,質量不如民修著作。此外,還先後創辦一些有關孫中山的學術刊物,如孫科於1934年創辦《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用很厚篇幅刊登研究孫中山的文章;陳布雷於1940年創辦《三民主義半月刊》(1942-1948年間由楊玉清接任主編),刊載李宗黃、鄧慕韓、馮自由、鄒魯、戴季陶、梁寒操、張其昀、張繼、錢穆、朱學範、錢端升、賀麟、譚平山等人許多論文,其中有不少是與孫中山研究相關的論著,都直接、間接地對孫中山進行了研究。其二。在征集、整理和出版孫中山著述的文獻資料方麵,取得了頗大的成績。在先後出版的近200種有重要文獻價值的孫中山全集、文集和選集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吳拯寰的《孫中山全集》四冊(三民公司1929年出版)、胡漢民的《總理全集》五冊(上海民智書局1930年出版)和黃季陸的《總理全集》三卷(成都近芬書屋1944年出版)等。這一工作為研究孫中山思想和革命活動提供了依據,奠定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其三,研究領域的明顯拓展,各種形式的孫中山研究著作紛紛印行,較前一階段有大幅度的增長,並陸續呈現出若幹較有分量、具有學術價值的巨幅專著。諸如羅香林的《國父之大學時代》(重慶獨立出版社1945年出版)、陳安仁的《孫先生之思想及其主義》(廣州中山大學1927年出版)、許師慎編著的《國父(革命緣起)詳注》(正中書局1947年出版)和美國人林百克(Paul Linebarger)著、徐植仁譯的《孫逸仙傳記》(上海三民公司1927年出版)等書,均有重要參考價值,為當時以至今日曆史學者所重視。這些研究成果表明,孫中山研究已有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課題研究體係。後來,由於南京國民政府的衰敗,孫中山的研究和出版日趨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