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一次廣州起義(1 / 3)

香港興中會成立了,便已有了革命的大本營,孫先生就計劃怎樣地去襲取廣州,做革命的根據地。這時候,孫先生又掛起了醫生牌子,廣州的滿清官吏,都很仰慕孫先生的醫術,大家爭相延請,於是孫先生出入軍政界,高談時政,放言無忌,往來香港廣州,策劃會務,非常忙碌。但沒有人留心他是一個革命黨領袖。那時風氣是非常閉塞的,人心是非常渙散的。孫先生偉大的革命計劃,怎樣才能著手呢?這不是一個謎麼?有人說孫先生說由乙酉(紀元前二十七年)到乙未(紀元前十七年),這十年中間,是革命醞釀時期,孫先生在這革命醞釀時期,是很孤苦的,很沉著的。這話很能說明孫先生當時的環境。這時孫先生為要施展他的革命的抱負,隻有憑借了醫生的名義,苦心孤詣地聯絡秘密會黨,和知識階級中的有為人才,準備革命力量的充實和擴展,期待革命機會的到來。

然而事實的推演,是非常曲折的,當時孫先生曾經一度在雙門底聖教書樓行醫,號稱新學領袖的康有為也從長興裏遷到廣府學宮講學,這廣府學宮,即世稱萬木草書,和聖教書樓相隔隻有半裏。那時聖教書樓除經售基督教經典外,又發售李提摩太、林樂知、花之安等所譯的《泰西新史覽要》、《五大洲風俗通考》等書,以及當時初出月刊的《萬國公報》等。這些都是當時介紹西洋文化的書籍,有為因為不諳外國文字,無法直接了解西洋文化,所以對於這些譯本,是非常愛好的,因此他(指康有為)就成了聖教書樓的大主雇。漸漸地孫先生也認識了他,因為他是號稱新學的人,所以孫先生很想接近他,使他成為一個革命的同誌,但有為始終堅持著他的頑固成見,並不因孫先生的一腔熱誠而有所感動,因此他們中間到底沒有建立起一些友誼,後來有為竟成立了保皇黨,始終和孫先生的革命大業,處於敵對的地位。那時孫先生的處境,真是何等孤苦。

但不久孫先生就發現了一個真正的同誌,他就是廣東水師統帶程奎光,因為胃病,延請孫先生醫治,孫先生一麵替他醫治,一麵就考察他的品性,知道他是有血性的,所以於醫病之外,還和他交換各種話,孫先生乘機向他說道:

“你這個病,最好每天清晨,在清靜的地方散步。”

“我也很想,但苦於寂寞。”奎光這樣答道。

“我是起得很早的,可以來陪你的。”孫先生向奎光自告奮勇。於是從此每天清晨,孫先生總是和程奎光在江邊散步,兩個人的談話,便愈來愈深了。有一天,由江邊走到一間古廟,意思是歇腳,誰知人了廟門之後,重重的門都關閉起來。

“這是什麼原故?”奎光有些奇異,問孫先生。

“你已到了革命黨的機關部裏來了。”孫先生微笑地說。奎光不免嚇了一跳,孫先生於是把革命大義以及種種革命計劃。都告訴給他,奎光聽了很為感動,他就欣然地答應聽命孫先生指揮。孫先生為要準備第一次起義,是如何的苦心孤詣,我們從這兩件事情,就可知道孫先生是怎樣的孤苦而又沉著呢?

革命的局勢,終於漸漸地成熟起來了,孫先生在廣東內地派人運動聯絡的會黨和營勇,都有相當成功了,其中如鄭金部下的安勇,廣東北江的綠林,城外三元裏有名的鄉團,香山和順德的綠林,都已很有聯絡了,隻要待機而動。孫先生為指揮聯絡便利起見,不能不在廣州成立一個機關,經過一番考慮以後,為避免清吏注目,還是以講求振興農業為口號,與士良、奎光等,正式發起組織農學會,會所就在雙門底聖教書樓,實際上這農學會就是孫先生的秘密的軍事機關,也就是興中會在廣州的總機關。

我們現在從孫先生手著擬創立農學會書的一文中,固然可以看出為適應當時環境的許多冠冕堂皇的話。但他對滿清政府的厭恨,還是很明顯地流露出,他說:

我中國衰敗至今,亦已甚矣,用兵未及經年,全軍同至覆沒,喪師賠款,蒙恥啟羞,割地求和,損威失體,外洋傳播,編成談笑之資,雖欲諱之而無可諱也。

這不就是《興中會宣言》中“近之辱國喪師,剪藩壓境,堂堂華夏,不齒於鄰邦;文物冠裳,被輕於異族”的同一意義而另一說法嗎?所以這一篇征求會員的信,實際上和《興中會宣言》有同樣的革命意味。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懇切而有條理,他首先說明挽救國家的危亡,是每個士農工商的責任,所以說:“追求積弱之故,不得盡追咎於廊廟之上,即舉國之士農工商,亦當自任其過焉。”但士農工商四者原有連貫的作用,西洋各國的所以富強,就是以士類而貫四民,民間講求學問的集會,無地不有,因此農有農士,工有工士,商有商士。“說者徒羨其國多善政,吾則謂其國多士人。”這是孫先生指出西方各國所以富強的根本因素。因此他接著便說:“故欲我國轉弱為強,反弱為盛,必俟學校振興,家弦戶誦,無民非士,無士非民,而後與泰西諸國並駕前驅,馳騁於地球之上。”一麵又批評當時滿清政府中一些自命開通,侈談新政的官僚,專以練兵製械為得計,說他們徒披襲外人的皮毛。而沒有雇到立國的命脈。於是堂堂正正地揭舉創立農學會的宗旨和任務。孫先生說:

今特創立農學會於省城,以收集思廣益之實效,首以翻譯為本,搜羅各國農桑新書,譯成漢文,俾開風氣之先,即於會中設立學堂,以教授俊秀,造就其為農學之師。且以化學詳複各處土產物質,闡明相生相克之理,著成專書,以教農民照法耕植。再開設博覽會,出重賞以勵農民,又勸糾集資本,以開墾荒地,此皆本會之要著也……

最後孫先生又提出了一個口號:“幹戈衛國,耒耜興邦。”他說:“古有童子,能執幹戈以衛社稷,曾見許於聖門,某竊師此義,將躬操耒耜以農商新法啟吾民矣。”這是孫先生喚起全國人民參加革命運動的一種巧妙說法。